2

浙江江山公务员2018(浙江省江山市公务员)

1375年,明朝功臣刘伯温因病离世,朱元璋非但没有厚葬他,反而听了小人的蛊惑,让锦衣卫将他的坟墓挖开,棺椁砸烂!然而打开棺椁却只看到六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死”

1375年,明朝功臣刘伯温因病离世,朱元璋非但没有厚葬他,反而听了小人的蛊惑,让锦衣卫将他的坟墓挖开,棺椁砸烂!然而打开棺椁却只看到六个大字“开棺见尸者死”

朱元璋坐稳皇位之后,开始忌惮陪着自己打江山的开国功臣,尤其是儿子朱标去世以后,朱元璋担心孙子朱允文驾驭不了这些手握实权的功臣,于是呢,就想尽了各种办法将这些功臣一一铲除,就连能掐会算的刘伯温也没有逃过。

刘伯温感受到皇帝对自己的忌惮,于是他便辞官回家养老去了。可是即便这样,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了风寒,身体抱恙。朱元璋得知以后,立马派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给他开了几副汤药,然而这碗药喝下去之后,刘伯温的病情不但没好,反而是越来越严重了。

刘伯温的身体越来越差,就跟儿子交代了后事,没多久他就去世了。在刘伯温去世之后,被埋在一个山水比较好的地方,家人也按照他的遗嘱,墓中没有放任何值钱的陪葬品,仅仅只有一本书籍。这反常的举动一下子就引起了不少的猜测,尤其是当初和刘伯温有过节的官员,就在这件事上呀,开始大做文章。

胡惟庸就向朱元璋开始告密说刘伯温对皇帝不忠,他的墓是在一块风水宝地,而且还有帝王之气,这不明摆着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吗?朱元璋虽然说心存疑虑,但他知道刘伯温对自己还算是比较忠诚的,所以并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

但记恨刘伯温的人却总是说,刘伯温占据龙兴之地,肯定是想为自己的后代铺路,威胁皇权,为了日后不会威胁了大明江山的稳固,只有捣毁了刘伯温的坟墓,断了他的风水,才能够免除后顾之忧,以保江山永固。

朱元璋听大臣这么一说,他的疑心病又犯了,加上朱元璋本身最忌惮别人威胁自己的江山,所以沉思片刻之后,还是点头答应了。朱元璋不顾刘伯温尸骨未寒,在众目睽睽之下推倒了刘伯温的墓碑。

当时的锦衣卫又将刘伯温的棺材给搬了上来,可将棺材全部打开后却傻了眼,因为棺材里什么都没有,只有一本大明律,并且上面赫然写着六个字“开棺见尸者死!”

锦衣卫都被吓了一跳,朱元璋却羞愧得无地自容。大明律是当时刘伯温支持修订,并且经过了朱元璋的批准,作为明朝的最高法令,任何人都不能够违背。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竟然亲自带人挖了刘伯温的墓,这明显啊,是触犯了大明的法律。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若不能以身作则,怎么能够让百姓以及百官臣服呢?刘伯温用朱元璋自己定下来的法律告诫他,要做一名明君,这远比苦口婆心地去劝告他要管用很多,这也许就是刘伯温的高明之处。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对朱元璋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作为一个从小放牛,后来当了和尚,逼不得已才去参军谋反的人,凭借自己一清二白的家底,最终建立了 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王朝,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不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杀害开国功臣这种事朱元璋也未能幸免。面对手握重兵的各个开国功臣,他也担心哪一天他们会拥兵自重,进行谋反。太子朱标宅心仁厚,后来的朱允炆也不是强硬的人。所以在他的立场来说他是为儿孙铺路,将叛乱扼杀在萌芽之中。但显然朱元璋想得太多,当燕王朱棣发动“靖难”的时候,朱允炆发现朝中居然没有人能够抵挡朱棣的大军。

但总体来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他一生勤于政事,颇有建树,制定了众多的制度典章,奠定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基础,后世对他的评价也颇高。虽然他滥杀功臣,但也杀了众多的贪官污吏,因而吏治也是比较清明的。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1979年生于湖北宜昌。从小到大,他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高考前他听从老爸的指导,报了个法律专业,大学时他别无爱好,天天泡在图书馆里看书:心理学、量子力学、历史文学,各种书籍都看了个遍。

2005年,易中天火爆央视,毕业后当了公务员的石悦心痒了:通俗历史的春天来了,我读了这么多史书我难道不能写一本吗?怀着这样的心思,他在2006年3月10号注册了天涯论坛账号,开启了他的网文作者生涯。他白天上班,晚上写文章,坚持了一个多月后突然之间就爆火了……

于是,他拥有了众多的“明矾”,他也笔耕不辍地坚持更新,一写就是3年。出版社找到他后,他边写边出书,到2009年完结的时候,年仅30岁的他一举登上了中国作家富豪榜,以1000万的身价排名第四,瞬间到达了人生巅峰!

著名史学家毛佩琦、阎崇年称赞说:他的历史知识丰厚,语言幽默,文字表达浑然天成,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是一部极好的历史读物和史料参考。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有3句话,听来让人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1、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2、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3、所谓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这一生。

如果你也爱历史、爱看书,这部佳作你一定不要错过。需要提醒的是:看这书真的会上瘾,看的时候注意劳逸结合,不要熬通宵看,戳这里下单吧↓↓

公务员与程序员的pk到底为止吧。

老规矩,先说结论。公务员和程序员没得比,因为你是在拿创一代和创一代的后代在比,这种对比毫无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我们要基于事实,看下两者的优劣。

论收入,程序员是吊打公务员的,不要跟我提福利,首先福利再大也抵不过几倍的工资差距。其次也不要跟我提灰色,那个不能当作正常情况来看。

而公务员吊打程序员的有两点,一个是稳定,一个是社会地位,这两点相信不用多解释。

既然各有优劣,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公务员全方位吊打程序员?连程序员最大的优势收入也认为没意义?甚至哪怕程序员收入再高,年薪百万也认为不如收入20万的公务员?

本质是两者在各自家庭传承里承担的角色不同,说人话就是,公务员的上一代,可能是类似当代程序员或创业者等高收入人群,把家业打好了,公务员这一代承担的是守江山的责任,也享受了上一代的福利(比如房车买好)。

很多人只看到了公务员收入不是特别高,但生活就是滋润,却忽略了他们上辈通过努力弥补了收入低这个最大的短板,才让公务员看起来完美无缺。

举个实际的例子,我家里家境一般,虽然不是揭不开锅,但也帮不上大忙,如果我10年前搞个公务员,等我存够首付,房价早就上天了,而作为程序员,我用了7年的时间在某新一线搞了两套房子,房贷公积金可以覆盖,还能剩钱。

有了这个基础,我希望未来我的孩子可以考公务员(当然我控制不了,只是希望),这样他们可以生活得很舒服,但如果没有我的打拼,我的孩子能靠公务员那点收入舒服?

所以,不要再对比两者,因为家境本来就不是同一起跑线。

你,同意吗?

2006年,一名广东顺德公务员,决定重写276年的明朝兴亡史。这个决定让他一不小心赚了4100万元!他说:“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这个给别人看。”

这个公务员就是当年明月,本名石悦。

今天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深有感触,从去年实习之前一直读到现在,整整一年多的时间,荡气回肠,填塞胸间。

朱元璋从一个乞丐成为了皇帝,他的童年是充满了悲惨和不幸的,但是他始终相信自己有改变的可能,并且为之不断的努力,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坎坷之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具备了征服天下的实力。

朱棣从小就不受待见,作为皇四子没有继承皇位的份,却要到北方的苦寒之地去厉兵秣马,防备蒙古的入侵,但这些历练也成就了他的雄才大略,虽然他不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一个好皇帝,最后,他靠自己的实力战胜了朱允炆,接过了大明江山,并且开创了一个盛世。

王阳明是我在这本书中印象最深刻的,当年明月把他描写成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物,他也是我认为和我很相似的一个人,从18岁那年开始悟道,到37岁那年成道,王阳明以他的心学,平定了宁王之乱,创立了自明朝一直延续至今的一大门派,他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一直受人景仰。很多门人甚至是明朝朝廷的支柱。

“天地之间,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还有戚继光,明朝最最厉害的名将,身经200余战,无有败绩。他不但是一个能打仗的将军,还是一个通晓黑白,善于变通的官场老手,他很懂得,要想维护好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有神通广大的关系。他是一个坚守自己信念,同时善于搞关系,精善权谋的人。他维护了中国沿海不被倭寇侵扰很多年。

还有徐阶,张居正,高拱,这些明朝有理想的政治家们,他们都曾历遭磨难,都见识过这个社会的冷酷与黑暗,但他们未曾放弃自己救国救民的理想,而是圆滑的处理朝廷政治,虽然政治都是厚黑学,但他们利用自己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理想与志向,最终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一番伟业。

我很喜欢李如松,喜欢他果断干脆的性格,这正是我缺乏的,作为明朝杰出的将领,他率军度过鸭绿江,横扫了妄图吞并朝鲜的日本人,他无与伦比的天才将会永远的镌刻在历史上,虽然最后他的结局很悲惨,死于沙场,但他依然是明朝名将的典范。

明朝末年很多悲剧,皇帝的不问政事,使宦官变得愈发猖狂,明末的魏忠贤迫害了很多正义的读书人(东林党),清军开始入侵,崇祯力图力挽狂澜却最终走向失败。袁崇焕的靠着自己的信念击败了努尔哈赤,却最终蒙冤被害,农民起义不断,使明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很多明朝杰出的将领不断被杀,以身许国,他们悲壮的行为让人震撼,却又令人扼腕叹息。作者将明朝276年的历史写得栩栩如生,充满了幽默感而又不失对历史的严谨,非常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读一读历史上的千姿百态。

很喜欢作者在结束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去年,《明朝那些事儿》推出全新设计,书名采用著名设计师仓耳字体,融合古今神韵,耳目一新的装帧,磅礴水墨设计,大气开阔,科学排版,全新堪校,修正改进近百处,就是为了给新老读者最佳的阅读体验!

这套书原价336元,新春特价只需178元,整整7本非常划算!无论你看过还是没看过,都也可以买一套,赠送亲友,或者收藏,都是高品位的你,不错的选择!

一起随着作者去品味历史,感受中国曾经的波澜壮阔吧!话说回来,你喜欢哪位明朝皇帝呢?

欢迎光临,请您扫码!

店家这句放之四海都无任何毛病的用语,居然被市场监管人员当场做出封店的严厉处罚,理由是店员没有先说请您扫码,而是先说的欢迎光临。

这就是前两天发生在黑龙江省大庆市肇东县的事情,看到这个新闻,愤怒!再看到处理结果,更加愤火滔天。

几个基层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手中权力,无视党和政府因为疫情给百姓带来的损失,千方百计的制定出各种恵民措施。倒行逆施的压榨百姓,用“莫须有”都算不上的罪民,给本就艰难的店家下达了封店令,这不是往死里整人吗?而几名公职人员这种罪恶行为,仅仅是其中一位调离原工作岗位就算处理结果了,这还有天理吗?

不是不能容人,但对这类披着国家公职人员外衣的蛀虫绝对要严厉打击,这些人不但败坏了党和国家的形象,更重要的是视百姓如草芥,会造成民群和政府的对立,社会危害性极大,这类人最起码的组织处理也因该是开除出公务员队伍。

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就是江山!

乾隆朝福建财政亏空惊天大案

1795年春节后不久,福建将军魁伦违反大清公务员条例,夜宿娼家。

此事被政敌闽浙总督伍拉纳获悉,欲上书弹劾。

谁知魁伦先下手为强,抢先一步向乾隆皇帝举报总督伍拉内、福建巡抚浦霖贪腐受贿,纵容盗匪。

于是乾隆龙颜大怒,责令严查。

这一查,竟掀开大清朝一桩惊天大案的序幕,福建省上至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四大行政主官,下至各州县行政正印官,乃至库吏,几乎无县幸免,数百名大小官员身陷囹圄。整个福建官场,呈塌方式腐败。

经朝廷专案组对福建省所属仓库专项审计,库银亏空十分严重,全省十多个州县普遍存在亏库,共计亏银250万两。

而亏空的背后是整个官场的贪官污吏利益集团抱团中饱私囊。仅查抄巡抚浦霖在浙江原籍的赀财:"查出现存银钱及埋藏银共二十八万四千三百余两,房屋、地契共值银六万余两,金七百余两,其余朝珠、衣服、玉器等物尚不在此数。"

京中查抄伍拉纳家:"得银四十万有奇,如意至一百余柄。"

而布政司下属的一个库吏、银匠周经,小官巨贪,贪污八万五千二百两白银。

进一步深挖,案情十分繁复错综,不断形成案中案,布政使伊辙布押解途中突然死亡,按察使钱受椿深陷案中。

最为蹊跷的是专案组主要负责长官长麟与魁伦企图将案情和稀泥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乾隆皇帝虽为之震怒,但此时已是86岁的耄耋老人,无力将人生最后的精力都耗在此案上,不想将自己一手打造的乾隆盛世因此抹黑,决定尽快结案。

圣旨下,福建四大主官:一个总督、一个巡抚、一个布政使、一个按察使,全部处极刑。

行刑当日,总督伍拉纳处斩时,两眼左右顾盼,没人知道他在临死时刻寻找什么;

巡抚浦霖拉赴刑场时,横躺在囚车中,右腿已在刑讯时夹断,令人唏嘘;

布政使伊辙布虽在押解途中死于不明原因,家属子孙全部发配新疆。

最惨的是按察使钱受椿,因级别不够皇帝御审,发回福建问斩,乾隆下令公开斩首。行刑当日,要召集福建全部官员观斩,先行夹二次,再重打四十大板,最后斩首。

因乾隆不想将此案留给儿子,意尽快结案。于是继任的福建主官也无心细致查证,只是采取加重对涉案官员处罚来草草结案。

新任布政使田风仪为人峻刻,负责清查所有库帐,只要查帐时帐面与库存不符,均判定亏空。因全省各州县均有不同程度亏空,上奏将亏空一万两以上官员全部处斩,于是十名州县主官人头落地。

其中不乏冤死的,最冤屈的是古田县令塔伦岱,此人文举人出身,政声不错,他负责的古田县所有款项都有明确的流向,但查账日帐面不平,还是被杀。

最为讽剌的是,风暴过后,福建省再次统计库存,实际的库存反浮盈出数十万两。

1795年12月10日,这场惊天大案,终于赶在乾隆末年最后时刻了结,二十天后,举世闻名的“乾隆盛世”正式谢幕。

所有涉案官员该杀的杀,该抓的抓,剩下的案犯全部被革职流放,整个福建省官场为之一空。

这么一桩惊天大案虽然就此结案,但是主要办案官员并末因此立功受奖,相反命运多舛。

因办案不力,专案组长长麟被革职,京中的家产被抄没入官。

案件揭幕人魁伦因揭发有功,免去处罚。但并末得到善终,五年后在四川清剿白莲教时,因作战不力被剔死。

二年后,巡抚田风仪丁忧回乡,途经浙江江山,登船时,两眼昏花,疑是看到船头有古田县令正堂字样,心下一惊,由此得了心病,回到老家没多久,就一命呜呼。

我有时候在想考公务员到底对不对

拿我自己来说作为家族学历最高的人,不考个公务员光宗耀祖一下好像说不过去,但实际上即便考上公务员依然月薪三四千,不是党员,也没有背景,可能在体制里面磨几十年,人生也就草草结束了。这点公资对于结婚和买房来说意味我还要背负更多的债务。

而我想的是,能让我的家族崛起。当前我的家族弟兄离心离德,没有一点团结,一家独大不能长久,有害与家族的关系,只有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努力,抓住时机,打下一片江山,才能保证子孙后代享受良好的教育环境,生长环境。

而这一切都是靠公务员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我的设想是先商后官,首先从事商业,然后不断靠近官方,实现一个官商结合的家族集团。这样经济上有保证,政治上也有保证。

可问题就在于如何实现第一步,从商。

今天的市场,还是有很多的机会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应该要具备三个条件:

1.是让别人信任你,不论是人际交往还是工作能力上信任你。这需要一个好的形象,好的口才,好的气质修养,好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才能在任何环境下给别人展现更好的自己,更好背机会青睐。

2.是不断学习,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规则和方式方法,止步不前终究是纸上谈兵,只有熟悉规则,才能利用规则,把握机会。

3.联合的能力,独木不成林,要实现崛起,单靠个人无法完成,联合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西西弗随笔 现在是5月7号,我的一点小思考。欢迎大家给我建议![祈祷]#每日思考#

拾荒男子因书法走红网络,曾有人花两万只求一字,专家:纯属炒作

得益于信息媒体技术的发展,很多人为了吸引眼球不择手段。为了成为网红,有人直播攀登高楼却不慎摔死,有人化身大胃王因饮食不协调英年早逝……

还有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隐私,比如前些年红极网络的“犀利哥”。

今天要介绍的这位“流浪大师”同样是被曝光的受害者,他饱读诗书又写得一手好字,曾有9字书法被捧到10万高价。

但他没有逃避世人的视线,而是做起了网络直播,成为一名网红。

这个人叫沈巍,本是一名在街头流浪、捡垃圾度日的拾荒者。

但与一般没文化或有残疾的流浪汉又不同,沈巍平时爱看书、爱写字,练得一手好书法。

因此被网友称为“国学大师”、“流浪大师”。

很多人脑补了他离奇曲折的不凡身世,纷纷猜测他是出自名门世家的落难贵族。

如今是看破红尘、大彻大悟,堪比当年的济颠和尚。

但沈巍的身世其实很普通,下面为大家一一道来。

沈巍,出生于文革初期的1967年,祖籍上海,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

沈巍的父亲就和许多传统的中国父亲一样,打着“爱”的旗号干涉沈巍的生活,包括他的志向和兴趣爱好。

沈巍本来对美术和历史有很浓厚的兴趣。

但他父亲无情地扼杀了这些兴趣爱好,只让他专心读书,期待他能有一个好的前途。

家境贫穷的沈巍靠捡垃圾换钱来买书,这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工作在沈巍眼中却是十分有趣,在这时候他不会受到父亲的打扰。

因此乐在其中。

然而他父亲却难以忍受沈巍捡垃圾的行为,认为他这是丢了自己的面子,所以把沈巍赶到了外婆家。

沈巍到外婆家后依然按照父亲期待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人生,考上一所大学,当上了审计局公务员。

在那个年代,这份工作算是非常有颜面,而且十分稳定,但这是沈巍所讨厌的。

他依然喜欢捡垃圾,并认为垃圾仅仅是待错了地方而已。

于是,一个穿着西装捡垃圾的“奇葩”出现在了人们眼前,所有人都认为他是精神出了问题。

包括他的家人,于是家人把沈巍送到了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出院后,沈巍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过上了捡垃圾为生的日子。

最初他还能租房子,但捡垃圾毕竟不是稳定收入,渐渐地沈巍交不起租金了,所以只好流落街头。

可敬的是,即使落魄沈巍也依然保持着年幼时的兴趣爱好。

他用捡垃圾赚的钱买书学习,还坚持练习毛笔书法,最后竟然无师自通,写就了一手好书法。

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流浪汉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人们被沈巍的谈吐学识和书法所吸引,他的作品也被发到了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他在废纸箱上随手写就的9字书法被炒到了10万,甚至还有人出2万买他一个字。

因为书法在网络上爆红的沈巍,慢慢改变了邋遢的流浪汉形象,做起了网络直播。

还宣称:“书法家、国学家、网红们,对不起!我真要抢你们的饭碗了!”

在网上的一片赞誉声中,书法界专家发话了。

他们评价沈巍的书法太过随意不成章法,根本没有写出精髓。

在网上受到欢迎也纯属炒作的缘故,真正懂书法的人根本不会去收藏。

这个评价是否合理作为外行不便多言,只是难免闻到一股子酸气。

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的说法,毕竟文无第一,傲气的文人很难承认自己技不如人。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北宋文豪苏轼在年轻时就备受排挤。

当时有一位名叫王圭的老前辈自觉诗词天下第一,他的诗作满篇不离金玉,因此深得皇帝喜爱。

苏轼的诗在这位“专家”口中也是不值一提。

也是北宋,年仅18岁的王希孟画下了千古名作《千里江山图》。

在当时这幅画展现在皇帝眼前时,一旁的帝师蔡京也是以专家的口吻评价画作“有可取之处”。

但蔡京私下里却对王希孟的画作不屑一顾。

其实这些“专家”真的是名不副实吗?当然不是。

他们只是认为没有经过正统培训,亦或是正统教育的“大师“大多是为了出名欺骗世人的。

毕竟如今为谋取利益沽名钓誉之人并不在少数。

不过,我们对待这类人时,不应该一竿子打死,而是要去伪求真,不能冤枉了有真才实学之人。

网友们送给沈巍的称号,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高手在民间”的心理,当不得真。

但无论外界如何评价,沈巍都坚持着自己的习惯:

读书练字,他深知自己野路子出身,在学识方面比真正的大师相差甚远,所以从来不会骄傲自满、止步不前。

能认清自己前方的道路,并坚定地走下去,这样才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39955/
1
上一篇师长 公务员(师级干部和师长)
下一篇 马关公务员考试2019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