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某市机关大院一处偏僻的院墙处,翻进来两个黑影。武警某部第二执勤支队五中队的战士们奉命处突。
中队的战士们对大院的情况很熟悉,他们在士官长封宇恒的带领下迅速对相关区域进行了搜索。
然而那两个犯罪嫌疑人似乎对大院的情况更熟悉,他们不仅选择潜入的地点非常偏僻,行走的路线竟然也特意挑选摄像头损坏的地方。
封宇恒带领战士们对A区域搜索完毕,犯罪嫌疑人竟然杳无踪迹。
不能这样盲目搜索下去了。
封宇恒给战士们分析,A区域既然已经搜索完毕,通往B区域的必经之路上的4号哨位和5号哨位有没有发现异常情况。
那么犯罪嫌疑人应该就还在A区域和B区域之间的某处隐藏。
封宇恒立刻决定分兵行动。
由一位副班长带领二组战士在犯罪嫌疑人有可能隐藏的区域周边进行巡逻,防止犯罪嫌疑人逃脱他们控制的这片区域。

为了以防万一,封宇恒带领一组战士对B区域的小礼堂进行搜索。
接下来,两组人员每跑到路灯照不到的地方,就停下来,蹲下,仿佛在寻找着什么。
当搜索人员再次巡查到摄像头损坏的7号哨位下的时候,手电筒的灯光照向地面,那里有两行清晰的白色的脚印!
发现目标!
原来,战士们在封宇恒的指挥之下,特意在光线昏暗的地方洒下了白粉。犯罪嫌疑人又不敢开手电照明,就这样糊里糊涂踩了一脚的白粉,把自己的活动轨迹暴露在战士们眼前。
又过了一会儿,当两个犯罪嫌疑人从躲藏的风机箱内跑向另一处躲藏地点时,雪亮的强光手电笼罩住了他们!
“不许动!”
怒吼声中,武警战士们如猛虎扑食一般控制了两名嫌疑人。
至此,该中队红蓝军无预案对抗演练以封宇恒率领的红军胜利而结束。

这种无预案演练,是在有“疯子”之称的五中队士官长封宇恒的建议之下搞出来的。
队长之所以容忍他“胡闹”,来源于“疯子”封宇恒自身的蜕变。
2015年对封宇恒来说,是人生的至暗时刻。
2012年的时候,封宇恒当上了三班的班长。
当新兵下连队听说要分到三班的时候,那个新兵放声痛哭。
不是感动的,是害怕的。封宇恒“疯子”的绰号,实在是太响亮了。
而这位新兵,当时的体重是,两百斤。
队长笑眯眯地把这个新兵还是送到了三班。
第一天进班,新兵的腰带就被封宇恒要了去。新兵奇怪,这是啥规矩?
封宇恒没说话,拿起剪刀就把新兵的腰带减去了一截。命令:扎上!
新兵奉命,倒是能扎的上,就是喘不过气来。新兵迷糊:这是班长欺负新兵,给“穿小鞋”了?

封宇恒解释:这是这个月的目标。
三个月后,这位身高一米七,体重两百斤的新兵,体重变为160斤。三公里训练科目也第一次合格了。
这位新兵不知道的是,他的三班长,入伍时第一次跑三公里,吐了。
也就是入伍时的这次丢人的经历,让封宇恒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疯子”,别人负重5公斤,他就负重10公斤,别人二十公斤,他就负重二十五公斤。
右肘受伤不能发力,他就在右肘下垫个凳子,继续训练引体向上。
封宇恒始终认为,部队是用来打仗的,是用来处突的,严则所向披靡,松则溃不成军。
他热爱这份职业,他喜欢这身军装,他把军旅生涯当做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
然而,当他成绩突出,当上了代理排长,被战友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一定会提干继续留在部队的时候,封宇恒遇到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连续两年,封宇恒的理论考试都不合格。
2015年,封宇恒服役期满,面临退役,要和他热爱的军旅生涯告别,他一下陷入了迷茫。
正在这时,传来了部队士官长改革的消息。
两个月的时间,要掌握一般军官四年掌握的理论知识。对谁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封宇恒做到了,并且以第五名的成绩在两百多名学员中脱颖而出。
担任士官长之后,领导和战士们都发现封宇恒变了,他不仅继续以“疯劲儿”激发战士们的潜能,更以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工作帮助战士们树立目标,坚定信仰。
“抓好部队的管理,就是要把部队的战备工作练扎实。”
这句话让封宇恒如醍醐灌顶般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于是,当支队前来考察的时候,中队长带领的红军,用了两个小时,也没找到充当逃犯的封宇恒。

原来,封宇恒觉得部队训练应该从战备的角度出发,真的犯罪嫌疑人哪会按照预案逃跑。所以,他并没有按照队长的指示,按预案躲藏,而是跑到了某工厂车间里多了起来。
最终,队长也认可了封宇恒的训练思路。
这才有了无预案红蓝军对抗演习训练的出现。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到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封宇恒,就是凭着这样一股“疯劲儿”,一颗恒心,完成了“铁血教头”向文武双全的士官长的转变!#武警##士官##班长#
2006年到现在总共参加了九次考试。成功率85%。五次拿到四个证和一份体制内的工作。
中年人为什么愿意考证?考证可以抵御平淡,给生活一点期待。在我看来。有这么三种情况。#考证是不是中年人的自我救赎#
一是的在生活遭逢绝境没有出路的情况下的一次最低成本的突围。

二是工作遇到瓶颈,升职无望用考证来给平淡的生活加点儿盐。
三是对人生有规划,有危机意识,及早布局未来,给自己种一棵树,挖一口井。
你是哪一种情况呢?
我是这三种情况的结合。在考证过程当中,你遇到过哪些让你刻骨铭心的事情?
一战进入公务员队伍
2006年没有工作,初中文化程度的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参加公务员考试,一举拿到现在的工作。那时没有培训机构,也没有真题,我靠两本书自学以第三名的成绩入围面试。又以面试第一,综合第一的成绩上岸。这次考试成功,大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我因循守旧自愿接受职业规则的选择,但是生活并没有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自信变成了自负。
在经历了十年的沉寂之后,2014年逛某论坛的时候遇到西安的一位离异女士。她考取电气工程师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考证还是要看天赋的,理工类的科目,我是没有能力接触的,也没有去尝试过,对于人文社科类的本身易于接受,操作起来可行。于是。2015年我通过两次考试。拿到了招标师的合格证。
二战招标师刻骨铭心
我清楚的记得招标师考试是四门功课。第一年的时间里,我过了三门,第二年的时间只需要过完一门课就好,但是就是这一门课让我很有压力,因为两年的合格有效期内全部课程合格视为有效。如果这一次考试不能够拿到合格证,那意味着去年的努力也将前功尽弃。
因此,我非常的在意这一次的考试,尽管做了充分的复习准备,还是掩饰不住对这次考试的在意和紧张。
我记得考试时间是个寒冷的秋日傍晚,我一个人独自前往省城参加考试。考点安排在省城远郊的一所学校。我坐在通往学校的公交车上,看着车窗外的风景,由繁华到荒凉,由人流密集到车疏人稀,高楼消失,建筑物消失,直到天地入眼,出现田地高山。这是要去哪里呀?内心忐忑。

天色越发暗淡,车停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焦虑之情,让我不仅想,这是受的什么煎熬啊,何苦让自己如此 ,我到底是为什么一次次逼自己?
在距离学校门口十几分钟路程的地方,有一个民房改建的旅馆,周围全部停的是跑运输的大车。我就住在二楼的一个房间里,条件十分简陋。晚上一个人躺在郊外的房间里,我逼自己放弃“我的生活很安逸啊,为什么要自找不痛快的”想法,拿出厚厚的复习资料,一遍一遍看,感觉每个都会,又感觉什么也没看见,直到12点以后,强迫自己休息。
如此,第二天考试的时候,还是发生了一件让我终身难忘的事情。一进考场,我的座位在靠近门口的第一排,老师发卷的时候,我的左手就开始疯狂颤抖,我想笑,其实我很害怕,独在异乡,试考不成,病了咋办?放弃考试,那前期的备考就前功尽弃了。

好在久经考场,我开始调节呼吸,把颤抖的左手拿下去,让它不会在我的眼前晃动,以致影响情绪。写名字考号的时候,我是一只手完成的。
后来的开始答题,焦虑缓解,什么时候手抖停止,已经不知道了。这件事也成为我考试经历中一个记忆深刻的事情。它提示着我,在我用力很深,用劲很大,期待很多时候,我身体产生的反应 。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时间,我拿到了这个证。
三游刃有余拿两证
2017年,也是在朋友的交流中知道了,还有心理咨询师这样一个证。果断报名参加,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赶在心理咨询师考试取消前的最后一批,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 。心理咨询师的考试比较顺利,但只是开始,考完试以后,持续的学习才是心理咨询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段学习给我莫大的收获,让我的心态人生,工作学习都打开了局面。事情有价值就充满意义。有困难,克服就完了。2020年我的工作上有所变动。这一年,我又考取了中级社会工作师的资格证。

虽然现在这些资格证对我还没有直接产生经济作用,但是它们证明我曾经努力过,考证的经历也成为一笔宝贵财富。它陪伴并充实了我平淡的生活,让我在迷茫中目标明确,信念坚定。
10多年后,我退休。
它们让我有能力,有资格,用自己的努力去做更加有意义的事情。#考证是不是中年人的自我救赎#
作者:慧姐70后体制内人,在平庸和有趣中努力。
【教育部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9月15日,在教育部举行的“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介绍,目前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
2015年、2019年,教育部同有关部门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先后开展了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并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精准。

据了解,教育部开始着手清理高考加分项目与全国有些省市自定有违国家政策的加分项目有关。据2010年4月的媒体报道,教育部的加分规定只有14种,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却有近200种的加分规定,加分过于随意泛滥,存在大量不规范、不合理甚至腐败现象,严重破坏高考公平。因此,教育部在2014年对应届高考生正式实行整顿后的高考加分项目。加分项目改革到今年为止已经将近十年,效果十分显著。
本次发布会除了介绍清理规范高考加分的内容外,还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其他制度改革的成效,具体包括:推进高职分类招考,推动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相对分开,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启动实施强基计划,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每年从全国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安排部分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招生等方面内容。

刘敏涛大器晚成,仍相信爱情
2015年,谍战剧《伪装者》播出后大获成功。在剧中扮演姐姐的刘敏涛也因其出色的演技而走红。
那一年,刘敏涛39岁,从她开始职业生涯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多年。不得不说刘敏涛的大器晚成与演技和运气无关,而是因为她在30岁左右放弃了事业,选择了婚姻。
当时她想在生活中扮演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但现实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01
1976年,刘敏涛出生在山东烟台的一个普通家庭。
小时候,刘敏涛很瘦,头发稀疏,看起来很虚弱,但在骨子里,她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她很有活力,就连她平时走路都是一蹦一跳的。因此,长辈们给刘敏涛起了几个外号,比如“辣椒”、“蚂蚱”、“芋头”,都是亲朋好友的外号。
7岁时,刘敏涛被父母送到少年宫跟专业老师学舞蹈。从小学到中学,她的成绩一直在前几名,在市里举办的各种活动中获奖。

一个好女孩自然会受到青少年的青睐,刘敏涛也不例外。然而,当时的刘敏涛只想学习,不想被这些琐事困扰,于是写了四封简单明了的“拒绝信”,将男生间萌芽的爱情连根拔起。
按照刘敏涛父母的计划,女孩子当幼师是个不错的选择。碰巧的是,刘敏涛也喜欢孩子,所以中学毕业后,她选择了幼师作为自己的专业。而一个人的出现完全改变了刘敏涛的人生方向。
02
中专毕业那年,她姑姑拿着一本中戏招生简章,劝她考中戏。
那时,刘敏涛还不知道中国戏曲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幸运的是,她的姑姑在退休前是一名戏剧演员。她向侄女详细解释了中国戏曲和表演的方方面面。
刘敏涛的家人听了,讨论了一下,然后看了看师范和中戏的考试时间。好像不冲突,就动了心思去考。
话说,当年刘敏涛随姑姑来京,到了中戏传达室才知道。今年中戏的考试第一站在厦门。

刘敏涛立即目瞪口呆,她们迅速乘车到达山东剧院。
正如中戏接待处所说,当时已经开始考试了。当刘敏涛把申请表交给招生老师时,引起了老师的高度关注。
当得知她去北京考试,赶回山东时,老师笑着给刘敏涛加了个名字。
考试结束后,一位老师非常严肃地告诉她回去准备文化课,被老师如此重视表明刘敏涛的表现非常优秀。
就这样,刘敏涛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成为93级中戏表演班的学生。
03
进入学校后,刘敏涛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状态。可能是因为从小就有舞蹈基础,刘敏涛成了班上形体课的代表。
按理说专业课是第一位的,况且还有很多年的舞蹈基础,刘敏涛应该很容易出名。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据刘敏涛自己回忆,每当有导演挑选演员时,她总是没有被选中,她把这归因于她的同学太优秀了。

毕业后,她与靳东合作了《母亲》,徐帆合作了《在家的女人》。
事实上,刘敏涛那时已经演过很多女主角了,但她从未大出风头。
而那个时候,她已经准备相夫教子了。
04
刘敏涛于2007年结婚,她的丈夫是局外人。
一开始,刘敏涛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她的内心其实是很传统的,有这样的分工对她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敏涛变得越来越不开心。
她丈夫是一个事业型的男人。在他眼里,一切似乎都没有他的工作重要。
虽然他们是夫妻,但他们相处得更像室友,这让刘敏涛思考这段婚姻的意义。
一对夫妻本该互相成就,共同成长,但在这段婚姻中,刘敏涛盲目地站在丈夫身后,换来的是对方的忽视,她渐渐迷失了自己。
有一次,她和丈夫有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一起去日本玩。在当地清水寺附近的冰淇淋店,刘敏涛突然心血来潮,想吃一份抹茶冰淇淋。

然而,那天她没有吃冰淇淋,原因是她身上没带钱。
虽然这是小事,但是这种小事的积累也会影响一个人的状态和思想。
2013年的一个晚上,刘敏涛独自躺在床上,却久久不能入睡。她突然想起她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她的丈夫了。婚后一幕幕场景,滑过刘敏涛的脑海。到天亮的时候,她毅然做出了离婚的决定。
后来,每当女儿提到父亲时,刘敏涛都不知道如何回答。从那以后,刘敏涛对她的女儿越来越关心。
现在她的女儿已经成长为一个聪明的女孩,刘敏涛的事业在新的开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014年,她在孔笙导演的《父母之爱》中饰演文静秀气的葛老师。
同年,她再次加盟孔笙的经典权谋剧《火中涅槃》,在剧中演绎了体贴、冷静、隐忍的匪警。
2015年,刘敏涛在谍战剧《伪装者》中扮演了一个强大、爱国、顾家的大姐。
剧中,明镜与三个帅气的弟弟之间的温馨互动成为整个故事最感人的部分。刘敏涛也因其优雅的形象俘获了大批粉丝。
06
有一次失败的婚姻是不幸的,但凡事都有从中成长的希望。
刘敏涛承认她现在才意识到女性必须有自己的事业。
几年前,刘敏涛和朋友重游日本,特意去清水寺为独立自由的自己买了一份抹茶冰淇淋。
刘敏涛说,现在我成了自己的靠山,过着真实自然的生活,即使我失败了,我仍然相信爱情。#娱评大赏# #明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