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对陈春雷一众热心观众给他的建议举双手赞成。
对于报考公务员,蒙城湿人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几大优势,入选手到擒来,现列举如下:
1,毕业于凤阳名校安科院,毕业证常年悬于内墙,堪以自豪。
2,身材有玲珑优势,虽不伟岸,却可随时小鸟依人,具有亲民特征。
3,外表有"出水芙蓉"优势,令人过目不忘。
4,学识渊博,不仅会做打油诗,亦具备把"滇界无霜"念成"滇界风霜''的文采。闲暇时可供同事消除疲劳捧腹大笑提高工作效率。
5,励行节俭,从我做起向净坛使者看齐。单位食堂必定光盘日日,不仅自己幸福,同时亦可树立单位形象。
行笔匆匆,如有疏露,欢迎友友跟帖补充[握手]
刘邦集团除张良陈平外大都是其江苏丰县人,且大都出身于低微,有的屠狗,有的吹笙,最多是县里的公务员。 朱元璋集团大都出身于安徽凤阳,且徐达,常遇春大都出身于市井。为什么出身如此低微之人到后来能成为开国功臣名将呢?这里面能看出来一个问题了,第一,人的本事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事情历练出来的。不要说你这不会那不会,经事一练你就有能力了。
第二,开国功臣名将都出自于皇帝周边地区,这不能说明其他地方无能人,只能说明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这两个问题充分说明人要想成功必须要做到:跟对人,做对事,外加多历练。
朱元璋的第一桶金竟是空手套白狼?二十四个开国功臣的选拔犹如公务员考试?精兵是如何练就的?
明朝那些事儿
朱元璋篇4
朱元璋来到了家乡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在这里他遇到了二十四个到他队伍里找工作的人。
这些人还有亲戚,一传十,十传百,什么叔叔、舅舅、子侄、外甥都来了,很快,他的部队(直属)就有了七百人。
当朱元璋再次回到濠州的时候,他向郭子兴提出了辞职。在出发前,又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从自己的七百人中重新挑选了二十四个人,然后将其余的人都给了郭子兴。
朱元璋招收的这二十四个人素质是相当高的,这其中有为他算过命的周德兴,还有堪称天下第一名将的徐达。(有点像现在的公务员选拔,比例是三十比一,不得不说,老朱的眼光真的很毒辣。)
朱元璋又来到了定远。他听说附近的驴牌寨有一支三千人的部队,现在孤立无援,需要找个新老板,于是朱元璋打起了这支部队的主意。他让部下去请寨主吃饭,特别交代是准备了很久的名菜。寨主一听有饭局,屁颠屁颠地就来了,一到大营,朱元璋就把他捆了起来,饭没有吃成,倒是自己成了粽子。然后朱元璋以寨主的名义传令山寨的人转移,就这样三千人变成了朱元璋的属下。
下一个目标是横涧山。这个地方有两万军队,主帅叫缪大亨,这不是一支可以劝降的部队,于是带领着四千人对他发起了进攻。
这是朱元璋第一次领导的以少对多的战斗。
朱元璋很聪明地避开了白天,而选在晚上对这支武装发动了夜袭。像缪大亨这种土包子当然不是对手,他没有怎么抵抗就投降了,于是朱元璋的部队变成了两万人。
朱元璋对部队进行了改编,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说一些类似同生共死、有福共享之类的话,而是对这些投降的士兵进行了谴责,让他们反思为什么这么大的一支部队,如此没有战斗力,轻易地投降了,然后他说出了结论,这是因为没有纪律和训练,要想成就事业,只有加强训练,建立严格纪律。
也就是在这次之后,朱元璋的部队与那些乌合之众的农民暴动军有了本质的区别,在他的手中,有了一支精兵。
单选题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③开始设立经济特区
④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知识。
第二步,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18至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②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开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③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④198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由此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在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是在1982年,开始设立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在1987年。
按时间排序应为:①③②④
因此,选择C选项。
#好平台好讲师##事业单位招聘##公务员考试##国考#
公务员备考之行测历史常识积累
考点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考点二:巩固政权的措施:一是土地革命。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二是抗美援朝。1950—1953年,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保卫国家安全。
考点三: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考点四:中共八大(1956年)确定经济建设方针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考点五: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在甘肃酒泉东风靶场一举发射升空成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考点六: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考点七: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考点八: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首先开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开放模式。
考点九: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考点十: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基础实一个中国。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主张采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