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一出“非升即走”引发的血案让人唏嘘,却也侧面佐证了公务员倍受青睐的理由。
从清北学子不搞科研却进街道办,到2020年报考公务员人数超过513万,不难看出普罗大众对996加班的焦虑,对35岁+失业的惊恐。
方今内卷严重,高校教职稀缺,就连海龟高材生也必须加入“非升即走”的淘汰赛,才有越来越多的高材生、名牌生投奔公务员队伍。
客观地讲,相对于各行业的惨烈拼杀,淘汰循环赛,公务员确实是这个时代最有求职艺术和优雅感的“躺平”方式。只要成功上岸,就能有效地避开淘汰陷阱,一面吹着空调踩点上下班,一面笑看窗外群鱼争食,难怪引人艳羡!
问题是,如果个个都想做公务员,谁又该去生产、制造、科研?
如果我们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名校生们纷纷放弃了学术科研奔向公务员队伍,可持续发展何从谈起?
是否,公务员也该引入“末位淘汰”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