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位王爷:退位后仍住豪华王府,去世前要求看到国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无数的朝代也随着时间流逝而更替,成为了过去的历史。
不过各朝各代之间仍有一些人物,能够打破固有的观念,做出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选择。
这些事情也一直被世人所津津乐道。
朝代的不断更迭是历史上较为常见的事情。
不过朝代虽然灭亡,但人们依旧要继续生活下去,比如清朝末代的库车王达吾提·买合苏提,他是中国最后一位王爷。
清朝灭亡后依然居住在豪华的王府之中活到了2014年,去世之时还把中国的国旗挂在身旁。
库车市位于塔里木盆地,是如今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县级市,不过在200多年前,库车地区还处于准噶尔汗国的统治之下。
直到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军平定伊犁,后来的第一代库车王鄂对才率众投降清朝。
鄂对归降后,在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中立下了赫赫功勋,被乾隆皇帝亲自封为固山贝子,病故后被追封贝勒。
此后鄂对一脉在承袭祖父职衔的基础之上在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被道光皇帝加晋为郡王,次年加恩世袭罔替,成为库车世袭回部亲王。
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清朝灭亡。
当时的库车王是买买提明,不过他的爵位并没有随着清朝的灭亡而消失。
并于1923年逝世后将爵位留给了他的侄子买合甫孜。
可是由于买合甫孜后来也无亲子,爵位便由其三弟之子达吾提·买合苏提在1942年时继承。
作为中国封建帝制下的最后一位王爷,达吾提一生都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祖先们世世代代的经历让达吾提深知只有民族团结起来了,国家才能够实现繁荣和富强。
因此这个并没有任何实权的库车王,自觉地维护着库车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时任新疆省警备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主席包尔汉先后通电起义。
正担任库车银行副行长、新疆省参议员的达吾提将五星红旗挂在了库车县银行门口表明自己的态度。
库车银行因此遭到了反动势力的洗劫,不过这更坚定了他心中的想法。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废除了旧时的封建特权,达吾提也不能够再拥有库车王的爵位。
这一切并没有令达吾提不满,反而表明了自己的支持,反而接受了中国人民政府的指派。
担任起库车、沙雅和新和三县的中心银行行长以及县政府翻译等职务。
1984年,几经浮沉的达吾提当选为库车县的政治协商委员会副主席。
主要职责便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并且促进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对达吾提而言,此时此刻才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开始。
2004年,政府决定重新修建已经被毁坏了67年的库车王府,并且在达吾提的帮助下原址原样重建。
全新的豪华王府建成后,曾经的库车王达吾提在政府的授意下搬回了这个自己小时候居住的地方。
虽然达吾提的很多老朋友还乐意叫他一声王爷,他也重新住回了库车王府。
不过已经晚年的达吾提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反而更加尽心尽责的沟通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为促进各民族的交流和团结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014年,生命垂危的达吾提在新疆首府乌鲁木齐接受治疗。
不过中国人从古至今都讲究落叶归根。
所以在达吾提的一意坚持下,最终还是回到了那个见证了他家族两百多年兴衰历史的库车市。
重回故居后的达吾提让自己的忘年交、库车王府景区经理杨兴太为自己买来了一面五星红旗。
在他看来库车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自己升起来的,那自己走的时候自然也要看到五星红旗。
2014年7月30日17时15分,中国的最后一位王爷在自己的库车王府中逝世。
他留下的遗嘱中只是反复叮嘱子孙后辈们要继续维护民族团结。
中国最后一位王爷库车王达吾提·买合苏提的一生。
正如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所作《扬子江》的诗句: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他渴望民族团结和国家富强的心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像是指南针一样,不指向南方就一定不会罢休。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出自岑参的《逢入京使》。唐玄宗天宝八年,岑参因调任赴安西。
安西,唐方镇名。景云元年(710)以安西都护兼四镇经略大使,开元六年(718)始称四镇节度使。其后以治安西都护府(治今新疆库车),节度使例兼安西都护,故亦称安西或安西四镇,统辖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至德二载(757)改为镇西,大历二年(767)复为安西。贞元六年(790)后, 以地入吐蕃,废。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题前诗一首,绝句或可留。古调虽自爱,褒贬任条友。言归正传,持续不断推出公务员考试真题,绝不重复。请答题:
苹果中含有的增强记忆力的微量元素是( )
A铁
B锌
C钙
D碘
人生多少离别泪!第一次离别父母的时候,据说是我哭了4个小时,不带停歇的那种。这个数字是否准确。已经没法考证,只知道自己哭了很久。[捂脸]
中国文学史上,关于离别的诗句也特别多,《送元二使安西》是其中特别著名的一首。
诗中有离别的不舍,又不像柳永那样悲悲切切,说不上多么豪迈,又的确有男儿的洒脱。不哀不悲,有情有义。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从景说情,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相映。先写景再抒情,回头望,景衬情。所以后人李贺有“断肠声里听阳关”的感叹。这也是“诗鬼”对“诗佛”的致敬。
因为清晨下着小雨,不仅润湿了空气,路上的尘土也飞不起来了。晨雨将空气洗涤得尤其清新,就连旅店门前的柳叶都分外的翠绿轻盈,仿佛是特地为了远行的元二而清洁了周围,这样的早晨格外的清新。
这两句的声韵柔和、节奏明快,赋情于景,用词明快。
诗人知道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千里搭长棚,再丰富的送行酒宴也终要撤席。何况,元二是公务在身,不可延误,兄弟之间的感情再好,也不得不分离。于是,诗人暂且不理会送行饯席上的其他,而是直接说了结束筵席的祝酒辞:兄弟,再干一杯吧!等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一位老朋友了!
最后一句,有一点点的忧愁,离别的哀伤。更衬托出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一个“更”字,包涵了诸多情绪。
为什么古人的送别都有酒宴?有人说这有什么奇怪的?你给朋友送行,不也请朋友搓一顿吗?
同样是搓一顿,我们现代人都是在饭店饯行,顶多是在家里亲自操持一桌酒菜,已经是很高规格了。
但古人不一样。同样是饯行,同样摆酒席,古人是摆在路边的,还要搭一个简单的棚子,远行的人和送行的人,在棚子里推杯换盏,诉说离别之情。所以,《红楼梦》里,小红会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雍正王朝》里,十三爷和年羹尧会骑马追上邬思道,敬一杯酒,这里已经是简化了敞篷。
回到《送元二使安西》,里面有两个地名。
安西,在如今的新疆库车附近,所谓南疆,唐朝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
渭城,在如今的咸阳,是汉唐等13朝的京畿之地,被称为“天然历史博物馆”,
惜离别,叹离别,珍惜能够相互拥有的日子。
(读书笔记D40,重读《唐诗三百首》之《送元二使安西》有感。)
我是@青衣的书影世界 说书影,聊情感。
#学问分亨官# #笑薇读书营# #读书跨年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