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大将的右侧太阳穴部位有一道疤痕,这不是普通的伤痕,而是被枪击以后留下的。
1927年南昌起义时,刚刚20岁的粟裕担任了南昌起义总指挥部警卫队的班长。起义失败以后,他所在的部队在同朱德军长、第25师师长周士第率领的第11军25师和9军教育团会合后,向饶平西北撤退,但很快被蒋介石的八大金钢之一、第三十二军军长钱大钧所属的十八师发现了踪迹,一直在其后紧追不舍。
此时的 25师,经过三河坝战斗,满打满算也就一个团多点的兵力,加上教育团的几百人,总兵力仅大约有2500余人,在钱大钧部数万兵力面前,根本不够看。
10月17日,双方在闽赣交界的武平县城展开了激战。
起义部队在朱德的指挥下,打退了敌人两个团的疯狂进攻。但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为了保存革命的有生力量,朱德军长决定避敌锋芒,撤出武平县城。
粟裕所在的警卫排被派往武平县城西门外的一个山坡上,担任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阻敌任务。
很快,敌人的追兵就冲出了县城西门,但却遭到了粟裕所在的这个阻击排一阵劈头盖脸的猛烈打击。在丢下一片尸体之后,不得不狼狈退回了县城。不甘心失败的敌人又组织了多次进攻,但都被我英勇的阻击战士们击退了。
在我军主力部队顺利撤退以后,完成了阻击任务的阻击排也准备撤出阵地了。排长和粟裕在最后,掩护排里的其他战友先行撤退。
看着战友们顺利撤了下去,粟裕就准备和排长一起撤退。
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粟裕,右耳上侧头部颞骨,也就是靠近太阳穴的位置被击穿。
头部遭受子弹猛击的粟裕眼前一黑,一下子就摔倒在地,看着像人事不省了。
一看粟裕受伤倒地,生死未卜,有些胆小的排长就害怕了,不但没有想方设法救他,反而卸下粟裕的驳壳枪转身就跑了。临逃跑前,口里还振振有词地说,对不起了粟裕,我不能管你啦。
这个排长后来并没有继续追随朱德的主力部队,估计是当了可耻的逃兵,历史上再也没有了这个人的踪影。
万幸,粟裕并没有被这颗子弹夺去生命,只是暂时不能动弹和说话,眼睛也睁不开,阵地上发生的一切他都知道。
等身体的痛感稍微减轻些,能够张开眼睛的时候,他发现排长早已经跑得无影无踪,阵地上也只剩下了他孤零零的一个人,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的粟裕感觉浑身无力,伤口也疼得厉害,能够支撑他的,唯有继续革命的信念。
在集聚了一部分体力以后,粟裕尝试着站了起来,谁知道腿软无力身子一晃又摔倒在地上。
怎么办呢?绝不能在这里坐以待毙,一定要想办法离开这里。经过观察,粟裕发现旁边不远就是山坡,既然站不起来不能走,那就干脆顺着山坡滚下去,很有可能会寻得一线生机。
打定主意,说干就干,只见艰难地挪动身体往山坡处移动,然后拼力把身子一滚,骨骨碌碌地就滚到了山坡下面的水田里面,弄了一身的泥水,伤口也更疼了,无论怎么努力,自己总是不能从水田里爬上去。
就在这是,恰好有几名起义军的战士路过这里,发现了在水田的粟裕,急忙把他救了上来,为他包扎好了伤口后,搀扶着他一路颠簸,终于在石径岭追上了朱德军长的大部队。
石径岭在武平县西北五公里,是部队撤退的必经之路。路上有一段悬崖峭壁,只有一个隘口可以通过,但当时已经被民团占领。朱德军长带领几名警卫人员从侧后的悬崖峭壁间攀援而上,出其不意地击溃了敌人,占领了这个隘口,指挥队伍从这里撤出了石径岭,摆脱了敌人的疯狂追击。
当时,起义失败和被敌人连续的追击,使得革命队伍的损失很大,许多人迷惘了逃跑了离队了,更有人当了可耻的叛徒。但受了重伤的粟裕,却在理想信念的支撑下,一路坚持了下来,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大将。
试想,当年那颗子弹如果再偏一点点,如果路上没有遇见另外那几名我军战士,就没有后来威震天下的粟裕大将了。
但武平的这次头部负伤,还是给粟裕留下了终生的影响,在紧张的作战中,经常出现头疼的症状,但他都以顽强的意志抗了下来。
这次负伤,也是粟裕大将在战争生涯中的第一次负伤。
假如你是被抱养的,你会认回自己的亲生父母吗?
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们家族的情况哈!
我们家情况有点复杂啊,我妈家七兄妹,1个哥哥,2个弟弟,1个姐姐,2个妹妹。
我是80后广东人,农村长大,在我出生前后的那十年应该是全国计划生育抓最严的时候了吧。
那时候农村很多都是生完2个孩子以后就不让生了(当然和城里的独生子女政策相比这已经算很宽泛了),女的得去做结扎。
在那个年代但凡你发现家里有三四个孩子的(我们广东人生孩子确实有点多哈),不用说就是躲计划生育躲着才可能生这么多的。
像我的一个同学,四兄妹,她是老大,生完她妹妹以后,后面的两个弟弟都是她妈妈东躲西藏才生下来的。
我还记得我上小学时我们那的陶瓷厂挺多的,有很多潮州饶平县的人为了生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