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自考首日结束啦,你考得怎么样呢?
1⃣认真复习备考的,高分喷雾来袭![加油]
2⃣裸考的,今天有点热,宜“裸考”![捂脸]
3⃣因疫情管控政策没能走进考场的,特别是上海赶往苏州的,距离较近,尽管交通上可以当天到,但要完成三天三检才可以入场参考,有不少考生被挡在了考场外[祈祷][祈祷][祈祷]
4⃣自考作答小技巧:认真书写+分点写+写满满的[我想静静]适用文科类的套路哈[呲牙][呲牙]
5⃣自考更多体现一个人的毅力、耐力、学习力!#江苏自考# #自考# #苏州头条#
山东省考成绩出来了,近似于裸考的成绩,不是有效名次,又可能无缘上岸了。考前一直忙村集体换届选举的事,没有认真学,这成绩果然不行啊。坐等江苏省考出成绩吧!希望是有效名次。
江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10月28日新出的这个通知,对于二建证书拥有者是利好还是不好?
个人分析,应该是好事,也就是说,如果现在申办资质还是按原执行标准,证书需求是不是又多了呢?
不过,说实话,今年这二建还真不好考?当然这只是我这笨人的看法,有好多大神称自己书都不看,课也不听裸考都一次过关的!令当别论。
#头条创作挑战赛#
2022年江苏高考结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中。
围绕谁是江苏高考最强校、最强市?似乎只盯着高考成绩,南通成了当之无愧的裸考之王。但由此下结论,南通是江苏基础教育最好的地区,显然有失偏颇。
南通的高考成绩很亮眼,但录取结果是不如南京的,为什么?因为南京是江苏最强的竞赛市,而南通却是竞赛弱市。南京学生作为全国或江苏学霸的考二代。天赋上比其它市考一代更胜一筹。
每年五大学科竞赛省一等奖人数都是200多人,还有更多的省二省三,高出其它市一大截,在竞赛上化费了大量时间,也体现在高校录取上。如南外每年均有学生录取在清北最牛的姚班、数学领军,北大数院、图灵班等,南通是没有的。而国集保送只有10多人,其它几百人竞赛就体现在清北华五强基(竞赛)、中科大少年少创班,南外的外语保送中也有不少竞赛选手,因为竞赛加分项(10分)算保送积分。
综合实力上,南京当之无愧是江苏最强的基础教育市,南通,苏南各有千秋。以竞赛成绩或清北华五+常青藤大学录取数依为依据。
一位四川省级优秀毕业生,奖学金的摞起来,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比不上她眼中的一个普通211同学。
这位同学似乎迷之自信,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她自填的能力中,大学四级,以前大学毕业的基本要求,别说211(我以前学校虽无硬性但一般都过六级)就说一般本科学校都要求通过。(ps:一句题外话,江苏的高考英语能力足够裸考四级强的裸考六级,其他的省份可能稍有差距。)#成都头条#
计算机一级或者二级,这也算能力吗?高中就有计算机考试,比高中稍难一点,二级只要题目多看看问题也不大,毕竟不是高级编程。
很多时候人看不清自己,在这个内卷的社会,你只是在你那个朋友圈你的学校还能看,算努力优秀,除了那个小圈子可能一无是处。
其中国家励志奖学金是发给贫困学生的,每个学校都有指标包括省三好学生。#学习# #教育#
以前因种种原因没有去到更好的学校,现在在学校还是努力的,不断学习进步,继续上学也是不错的。起点低了点,属先天不足,后天努力完全能跟上或超过,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惊闻一建停考消息:江苏一建停考!河南一建停考!陕西一建停考!湖南一建停考!
这下有人欢喜有人忧了!没复习的,没复习好的,裸考的兴许有些得意!今天花了心思,用功复习的心里咬牙切齿,暗思不公!
疫情形势紧张,大局为重。
还18天一建就要考试了,你是哪个省份的考生?
江苏各城市中学考进清华北大的人数统计,淮阴中学、丹阳中学遥遥领先,应该说这两个中学是属于顶级了,竟然要比南京外国语学校还要好。南京外国语学校的裸考人数并不多,但是淮阴中学和丹阳中学绝大多数的北大清华都是通过裸考实现的。
如果把所有的清华北大的统计全部算在内的话,相对来说,南京,苏州,南通镇江,泰州,淮安这几个城市的高中做得非常的好,而他们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也特别的多。
盐城连云港就要加油了,高中教育也都是处在垫底的。另外,拥有千万人口的徐州也要加油,徐州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并不多,虽然主要集中在徐州一中,从各个城市中学考进清华北大,我们也会发现基本上都集中在最好的地级市最好的学校。#淮安头条# #镇江头条# #南京头条#
2022年数学竞赛一等奖名单,江苏赛区一等奖只有80多人,可见其含金量之高。我们的孩子从未参加培训,从小到大不上培训班,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竟然拿了一等奖,所以我说他适合搞科研。
儿子不做题,不刷题,裸考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我们全家都是一个想法,重在参与,都说数学比物理化学难拿奖,有人跟我说,你就当他锻炼锻炼,拿奖就算了,我说我没指望,就是玩玩去的。
没想到的是,儿子从预赛杀进决赛,拿到了一等奖,而且让他得奖的是最难的数论40分大题,出考场跟我说能进决赛,决赛出来就说能拿奖。
我也不懂,他就认为自己是对的,老师说竞赛题中数论最难,因为整数不连续,传统的连续性理论几乎用不上,数论研究的很多定理,基于数与数之间的差异性,离散性,许多定理的证明很难。
老师很激动,也很惊讶,一个对数论毫无概念的,考场上能做出来,而且整个团队仅一人。班主任电话里也很激动,说这孩子真聪明,我是最知道的,平时作业都懒得做,没有任何接触培训能得奖。
我问儿子,你为什么会做,他说就是会做了,不知道。
所有教过他的老师都说他学习不认真,上课爱玩,却在成绩上又似乎挑不出毛病,也挺优秀的,也是曾经别人眼中的学霸。
遗憾的是,聪明的脑子不喜欢研究,也不喜欢学习,读完本科就工作了,研究生都搭不上边,别说科研了,算是没指望了。#头条创造挑战赛#
图1是2022年高考南京四大高中录取到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的统计表,因为有些高中的数据几乎为0,所以我们就取南京四大名校南师附中、金陵中学、二十九中和一中来进行研究。
我们先来看综合评价情况,南京大学的数据更具有参考价值,东南大学的数据有可能因为有的学生选择其它院校的更好专业,而放弃东南大学的综评,数据有点偏差,所以我们重点分析图2关于南京大学的数据。
从图2表中可以发现,南京大学的综合评价,南师附中的入围数为48,录取数为13,录取率为27%,金陵中学的入围数为37,录取数为4,录取率为11%,二十九中的入围数为29,录取数为7,录取率为24%,一中的入围数为9,录取数为0,录取率为0%,无论是从录取人数(13人),还是录取率(27%)来看,南师附中毫无疑问是南京市最优秀的高中(南外不谈),所有数据都是第一,二十九中在录取人数(7人)和录取率(24%)上排名第二,而金陵中学排名第三,录取人数只有4人,录取率只有11%,一中更加惨淡,都是0。
这儿有必要跟大家澄清一个事实,综评入围不代表就一定录取,事实上录取率是很低的,像南师附中录取率算高的,也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才能考上,像金陵中学尽管入围人数是37个,但是只有4人考上,录取率相当于九分之一左右,所以以后大家看综评,不能光看刚开始各个大学公布的入围数,还要看最终的录取情况,包括录取数和录取率,这个更能体现各个学校的成绩。
为了更进一步地比较,我们来看一下三年前的中考入学情况,当年南师附中分数线是642,金中631,二十九中626,一中621,再结合各个学校特征,以及南京大学的招生命题试卷,我们可以发现南师附中的孩子在综评中是占优的,这可能得益于他们的竞赛训练,二十九中超过金中让人很意外,因为金中也有一部分学生是搞竞赛的啊。
有人怀疑综评的公平性,这个大家不要乱猜,从各中学的录取情况看,应该总体还是公平的,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综评本来就是给一部分能力出众的孩子,因为高考发挥失常,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也是为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机制。
考虑到南京大学在江苏的招生规模,南京大学裸考录取情况更能看出一个学校的综合实力。如果说综评和学生课外竞赛辅导有关,那么裸考就是拼的课内的学习,从图2我们可以发现,还是南师附中以42人排名第一,二十九中以30人排名第二,和南师附中差12人,金中9人排第三,只有南师附中的五分之一左右,是二十九中的三分之一还不到,一中3人排第四,这个数据和刚才的综评录取数据基本上是吻合的。
从总的录取人数看,也是这种排序,南师附中录取人数60,当仁不让是第一,二十九中录取数是39,还是第二,金中17人,还没有二十九中的一半,排第三,一中更可怜,只有3人,排在第四。
从裸考占比来看,一中是100%,排在第一位,二十九中77%排在第二位,附中70%排在第三,而金陵中学是53%排在了第四,一半多一点,金陵中学今年高考肯定哪里出了问题。这个数据再结合三年前中考录取情况,可以说明中考录取分数线低的学校综评没有优势。
在东南大学录取情况上,可以发现二十九中无论是综评录取人数,还是录取率都是第一,考虑到其它学校数据不全,我们不做过多分析。#南京头条##南京##高考#
江苏高考谁最强??数据给答案!!
一般理解是南通高考很强,事实上,感觉南京无锡更厉害!
江苏省各高中清华北大人数统计,包含裸考录取人数,这个绝对靠的是硬实力。
总体苏南清北人数遥遥领先!!
苏北唯一的淮阴中学还能跟苏南扳扳手腕,不过苏北县中裸考录取率比较高!
丹阳中学录取12名清北学生,但裸考进去的就有11人。
结论就是,南通没那么突出!南京无锡更厉害!
欢迎讨论留言!
#南通头条#
2021裸考,苏F取胜苏A有多大把握?
2021年高考即将来临,这是江苏考生恢复参加全国卷考试的第一年。作为江苏省内最强的2个高考强市,今年将是关键的一年,谁能在高分段人数、一本录取率方面取胜,谁就能在全省占优。从2020年的高考情况看,南通明显领先,除了南师附中,南京其他中学都是完败南通。所以说,2021,南通取胜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今年南京一中的高考的情况一直云里雾里,不清不楚。也就文科崇文班拿出了个吃饭图,另外华南理工综评加裸考上线16-18人,几乎没啥亮点!现在有网报一高高考成绩大约是文理科均分全市排行第五,620以上高分段全市排名第六。这样倒推一下推进率是六大里面倒数第一!要知道19年中考可是全市排名第四的挖人的,今年中山南路没人散步真是烧了高香,家长的容忍阚值提升不少,可就苦了19届这批高分进变庸分出的学子。朱校长在河金,中华不是很出彩的吗,来了崇文楼怎么水土不服了? 赶快调整一下吧。
#南京头条# #南京中考# #江苏高考#
#南京#
高考“综合评价招生”真的值得一试——2022综合评价招生简章陆续公布,几年来参加综合评价招生的学校与专业逐步增多,社会影响渐大,当然就引起更多的家长、师生的响应。最近好多师生、家长咨询相关问题,现选编一些与家长考生相关信息,结合个人理解做些介绍,希望有用,欢迎指正。
“综合评价”是高考改革逐步深入而推出的新招生模式,目的是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缓解“一考定终身”的困局;也为有特殊专长的考生多一次机会,实现只要你学有所长,就有机会被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培养与发展,从前几届运行情况看,真的值得一个难得的机会,值得一试。
所谓“综合评价招生”就是条件成熟的高校,按政策推出一些专业参与试点,基于“考生的高考成绩、高校综合测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折算成综合成绩,高校按此成绩择优录取的一种高招模式,称为综合评价录取。考生在高中的学习表现包括平时考试成绩、参加竞赛、社团活动、预学课程及成绩等等,都纳入报名条件供审核参考。
参加综合评价的高校招生计划,各省不尽相同,参与的学校也不是硬性规定,不过近几年参与试点的学校逐年增加。包括: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北京大学的博雅计划,多原985、211高校,也有双非高校,层次覆盖比较多,招生范围并不平衡,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广东,地区比较多,其他省市考生选择范围少些。具体见官网发布的简章。
综合评价报名条件相对宽松,绝大部分不要求奖项,综合成绩好就可以报考。各种活动、奖项只作为报名申请的附件,各高校会根据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初步决定入围名单,高考接着就组织校测,最后根据“高考成绩、校测成绩、学考成绩”折算总分从高到低按计划数录取,体现公平公正与易操作。
通过综合评价录取的考生,相比裸考的录取降分幅度大小不等,如清华大学领军计划一般降幅10-60分,北京大学博雅计划降分幅度在5-60分。部分高校看重奥赛成绩,也会有相应加分,这些都属高校自主权范围的事,一校一策各不相同,考生要认真研究相关学校的招生简章,遵章按要求办事。
综合评价招生的报名条件比较宽松,根据前几年的运作情况,符合以下条件之一都可以考虑报考:综合成绩突出;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获得权威竞赛奖项;外语优秀;省级表彰三好学生;思想道德奖励、研究型学习的经历等等。其中成绩优秀的界定一般由学校推荐盖章证明即可,比如学校期中考试前10%人群,市统测前10%等等。
高考成绩处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可以选择报考不同层次的学校。平时成绩较稳定的考生,可以适当冲一冲,报考比平时成绩高10-20分的高校;高考发挥不太稳定的考生,建议选择稳妥的高校,争取抓住这次机会;高考发挥超常的考生,可以选择更高阶的高校,冲击双一流甚至清北,放弃综合评价靠统招进好大学,也是选项;发挥一般或失利,也可在综合评价批次寻找喜欢的大学提前锁定。
综合评价报考学校数量不限,只要符合条件,可以同时报名多所学校。只要选择校测时间不冲突即可。参加高校体验营对综合评价有很大的帮助的,但并不是必须参加,一般只有目标是清北等重点名校才会关注。据往年招生情况看,在清北综合营表现优异的考生会被推荐至学校招生办,有很大几率通过特殊招生初审。其他高校王牌专业学院也会举办夏令营,考生需要在5、6月份关注高校夏令营资讯,符合条件的考生建议报名参加。
综合评价报考流程,4月底5月初高校发布招生简章,10天左右考生网上报名,高校审核资料,5月下旬初审名单公布,6月初参加高考,接着高校测试,折算综合成绩,填报综合评价志愿,最后是录取。再次强调:综合评价招生是一校一策,校校不同,报考时一定要关注学校招生简章,不能想当然。
关于应对综合评价招生的学习备考,是一个长期的事,高一入学后就该纳入规划。高一的考生需要打好学业成绩基础,重视期中、期末及学考成绩,熟悉新高考以及综合评价,在兼顾好课内学业时,可依据兴趣培养一至两门学科特长;高二可以开始接触并了解高校,规划要报考的院校以及专业。虽然综合评价对竞赛要求没那么严格,但学有余力的考生也可以冲击下自己擅长的竞赛,增加申报权重,也有利于校测。还可以关注目标高校举办的夏令营或者体验营等。
高三时就要做最后的院校抉择,陆续准备报名材料,当然大部分精力还是要保证高考复习。对于高校考试,可以集中在寒假准备。至于综合评价的录取,各省情况不同,一般在本科第一批次之前录取完成。如果本省没有单独设置相应批次,则可能在本科提前批填报,具体以各省考试院发布的志愿填报安排为准。#教育听我说##宿迁头条##高考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