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吕太后,读懂已是伤心人 !女子本弱,但遭遇人生危机时吕雉能爆发出惊天的力量,让曾经的敌人刮目相看。
人们都觉吕太后心狠手辣、残忍歹毒、不守妇道……。其实年轻时的吕雉也有一个美丽的梦想,希望一个盖世英雄,踏着七彩祥云来到她的面前,温柔地说一句“跟我走吧。
为了这个梦想,她拒绝了很多求亲者,有富二代、官二代、创业者、军人……这些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统统没能进入她的法眼。
直到有一天遇到有个叫刘邦的40岁中年男人,虽落拓不羁,却有股豪迈的气质,刘邦看到比他小15岁的富家女 ,二人一见倾心。
不久之后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 刘邦由于是基层公务员,所以需要经常出差,于是吕雉就承担了伺候公婆,抚养幼儿,甚至连种田都是她亲自出马,但她从来没叫过苦和累。耕地带孩子这时的吕雉很幸福。
可是刘邦是个色痞,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说他:好酒及色。“酒”暂且不论,说“色”这项爱好。
刘邦年轻时由于没有明媒正娶的老婆,跟村口开小酒馆的曹寡妇勾搭成奸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叫刘肥。
在与吕雉婚后也安分了一阵子。 公元前209年,刘邦开始创业,他的人生开始进入上升通道,于是,他再也管不住身体里的荷尔蒙,见一个爱一个,爱一个生一个。
刘邦娶了戚夫人、薄夫人等一堆夫人,生了刘如意、刘长、刘恒等一堆儿子。 在万恶的封建社会,成功男人三妻四妾也算正常,何况刘邦是大汉帝国的开国皇帝。
吕雉毕竟是正室夫人可刘邦竟然要把他们共同的家庭财产转移到戚夫人和刘如意这对母子名下,吕雉的心情可想而知多伤心。
她真想跟戚夫人斗个高低,可是公全力维护不好下手?
吕雉发现了一条斗“小三”的绝招,要变得更加强大,让“小三”们无可奈何。 要想在这场“家庭内部战役”中获得胜利,吕雉必须要有一个重要的大杀器那就是儿子。
如果没有儿子继承产业江山要留给谁? 幸运的是,刘邦开始创业的前一年,他们就有了儿子刘盈。私生子刘肥是没有资格继承家业的,所以正妻吕雉所生的刘盈在日后是皇位第一继承人,这是吕雉稳固地位的最重要因素。
大汉帝国刚成立,走上人生巅峰的刘邦就不喜欢刘盈。他想废掉刘盈的太子身份,换上最喜欢的小儿子刘如意。
这时吕雉慌了,如果刘盈被废掉,在群狼环伺的后宫,她绝对会被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
这时张良给她出了个主意:“商山四皓是有名的贤人,如果你能请他们来辅佐太子,那陛下即便想换人,也要掂量掂量分量。” 吕雉放下所有的尊严去求“商山四皓”,只为他们能出山保护自己的儿子。
一次宴会上,刘邦好奇地问:“刘盈,你后边怎么站了四个老头?”刘盈的回答及张良的附和,刘邦终于确认太子羽翼已丰,刘盈的太子地位才真正稳住太子地位。
刘邦拈花惹草,刘盈少不懂事,吕雉只能用她柔弱的肩膀扛起艰难的生活。 毫无疑问,刘邦和吕雉还是有感情的。
一日夫妻还有百日恩呢,何况他们还是几十年的老夫老妻。但他们的身份早已不再是当年的百姓,而是掌握帝国命运的皇帝和皇后,其中牵扯了无数人的利益,这也让纯粹的感情变了性质。
在刘邦还在基层混饭吃的时候,吕雉就把家务料理得清清爽爽。他的朋友遍布沛县,她就做好饭招待;他工作很辛苦,她就努力耕田;他犯事藏匿于大山,她就经常去送衣服。
一对贫贱夫妻,硬是把苟且的生活过得热火朝天。 在大汉帝国成立以后,面对遍地的诸侯王,刘邦愁得睡不着觉。吕雉作为正室妻子,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你不是害怕韩信造反吗?我帮你杀了;你在沛县功臣面前唱红脸,我就帮你唱白脸;你负责正面形象,我负责替你背黑锅。不论在生活上还是事业上,吕雉永远是那个能够帮刘邦分担的人。
戚夫人就一直活在爱情里。她年轻漂亮,还给刘邦生下活泼可爱的儿子刘如意。刘邦把所有的宠爱都给了她,她也确实遇见了爱情。
他们一起听音乐、看舞会、喝酒、享乐,像极了大学里的初恋故事,满脑子都是美好的幻想,从来不在意生活的复杂。
刘邦想把毕生奋斗的成果,全部送给心爱的女人和可爱的儿子。可当他拿着存折、房产证、股权认购书亲手递给戚夫人和刘如意时,却发现他们根本接不住。
不仅戚夫人接不住,其他的如薄夫人、赵姬、石美人统统接不住。 地位的不同、境界的差距、能力的不足,决定了她们只能谈感情,不能走入生活。
女人的命运,绝不是一张漂亮脸蛋能够改变的。如果不能落实到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再好的感情也会被败光。
儿子做了大汉帝国的新皇帝,自己从苦难挫折中挣来至高的地位,吕雉在这场家庭战争中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由于刘盈的年纪只有16岁,当时大汉帝国的事都是吕雉说了算。
刘邦身边的莺莺燕燕,此刻全都匍匐在吕雉脚下。打铁还须自身硬, 当你变得强大了,敌人就弱了;不要怕谁来跟你争抢,只要你不服输,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
#我要上 头条# #刘邦#
刘邦打败项羽刚刚称帝,在洛阳的一座阁楼上望见将领们都坐在沙滩上聊天,便问身边的谋士张良:这些将领们都在说些什么呢?张良回答说他们在商议谋反!刘邦一听,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草莽出身的刘邦带领着他的众兄弟们与贵族出身的项羽集团展开了长达4年的帝位之争,在四面楚歌之声中,刘邦依靠他的众兄弟最终战胜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在他54岁的时候成为了西汉的开国皇帝。
刘邦在“闹革命”的时候只不过是秦朝的一个泗水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村治保主任,连正式的“公务员”编制都没有。可这样一个既不会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又不懂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保障后勤供应;更没有带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军事才能之人。能够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如果没有众兄弟的鼎力支持和浴血奋战那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然是在众兄弟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当上了皇帝,而手底下的这些兄弟们自然是开国元勋,必然要根据各自的功劳论功行赏、封臣拜相。
可大家都知道,共患难易而共富贵难。刘邦虽然贵为一国之主,但面对这么多的功臣,究竟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次,恐怕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功劳比别人大,应该得到的封赏要比别人多,刘邦想要做到一碗水端平确实不容易!
故而,在封赏这件事情上面,刘邦也确实处理的比较小心谨慎。因为考虑到自己刚刚当上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同时,对于从沛县跟自己一起走过来的兄弟最为信任,所以刘邦先行对自己的亲信如樊哙、萧何、周勃、曹参、卢绾、夏侯婴等二十多人进行了封赏。就连没有具体战场功劳的张良,刘邦更是给出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的高度评价,并封他为“留侯”。
而对于像彭越、英布、韩王信、申屠嘉等这些非沛县的战功赫赫的“外籍人士”以及他们的手下将士,刘邦却迟迟没有予以封赏。于是这么没有明确“名分”的各级将士便议论纷纷,私底下攀比功劳,抱怨不公。跟前些年得到一致好评的影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孔捷抱怨“授衔不公”是一个意思。
对于刚刚立国的西汉王朝,刘邦的帝位尚未完全稳固,他的成功不仅是靠着他自己的这帮兄弟,更是靠着诸多的外部力量,如果封赏不公,很可能引起兵变。所以,尚未得到封赏的将士像一股涌动的暗流。这件事情必须妥善处理,刘邦深知这个道理,而他的谋士张良更是十分明白其中的厉害关系。
当刘邦在洛阳南宫的城墙上看到将士们聚在一起聊天的时候,他心里肯定是不安的。而他询问张良时,张良更是直接告诉刘邦说,因为将士们太在意封赏的事情了,如果您处理的不妥,那他们就有造反的可能。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就是人性。
听闻张良的见解,刘邦惊出一身冷汗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但张良之所以是张良,就是他在跟上级提出问题的时候,同时也带着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我们每个职场人士都应该学习的地方。
张良便引导刘邦说道:“皇上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刘邦说:“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张良便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
于是刘邦依计行事,特地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担忧了。”
这就是古人的智慧。一个鲜活的典故里,既有上级驾驭下属的权谋之道,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刘邦是“杀鸡儆猴”的反其道而用之;
同时,也蕴含着下属侍奉上级的诸多职场经验,张良对于当下最突出问题的了解、把握和对策,以及对于如何说服领导听从自己的建议所采取的方式方法,都值得我们细细琢磨;
另外,更体现了像刘邦这样的上级所必须具备的大度和雅量。领导的级别越高,其容人之量就应该越大,能力越大的人,什么样的人都能为我所用。反之,如果作为一个领导,待人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对于下属的建议不能够察纳雅言,而是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样的领导做不长久。
这个故事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而被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收录在他所整理、编纂的《智囊全集》中。原文是:汉高封雍齿而功臣息啄。仅仅十个字,便把这个故事极其蕴含的哲理表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息啄”二字用的甚为精妙。如画龙点睛之笔,读来令人钦佩不已。
所以,读典籍一定不要只读翻译后的白话文,一定要去看看典籍的原文,通过典籍的原文才能更好的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文字的精妙。
冯梦龙所著的《智囊全集》,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集上起先秦、下讫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既有典籍原文,也有白话文的翻译,更有精辟独到的点评,是一套难得的智慧合集,故事中所蕴含的人生、职场、权谋、智慧跨越千年而依然极具现实的指导意义和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