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延迟退休# 是好是坏?
最近我们家里的群里因为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截止目前泾渭分明。
持反对态度的是四哥,他在一个市直属机关上班,目前是个四级调研员,他说现在很多单位五十几岁,面临退休的人基本上很少去单位上班,但是他们的编制以及岗位依旧还占着,这让他们这些小字辈儿的根本看不到希望,如果再延迟退休,那意味着他们还得望穿秋水的等几年,平时的日常工作是他们做的,但是却因为那些老前辈的存在,很难得到正常的升职加薪。
支持态度的是二伯,今年57岁了,在外省当着一个副厅级干部,他觉得如果延迟退休,他还可以在为社会贡献几年,说的非常大义凛然的,我们这些小字辈儿的都嗤之以鼻,不以为然。我们当然明白他的用心所在了,无非想着延迟退休说不定还可以再往上走走。
在反对派里有一个特殊的存在,那就是二姑夫,他在我们县的卫生局工作,一辈子勤勤恳恳的,也没混出个名堂来,他不支持延迟退休的原因是已经55岁打他已经决定去苏州带孙子了,如果延迟了,那就意味着他的计划就要推迟几年了。
在支持者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大姑家的表哥,他在一家国企里上班,属于技术性人才,他说如果延迟退休,他就可以跟着他那个按以前规定明年六月就要退休的师傅多学习几年了,那样会有利于以后的发展。
这两波人在群里面讨论的不亦乐乎,我作为吃瓜群众也看的是津津有味。说实话,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真的是活灵活现啊。
【防疫“特效药”?“健康码”异常?小心这些涉疫新骗局】 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很多人已经不怎么做核酸检测,身边也陆陆续续出现新冠确诊病例。于是,有骗子利用这段时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行诈骗。近日,全国各地警方陆续发出预警,提醒大家警惕涉疫新骗局,避免上当受骗。
据了解,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涉疫行骗套路。冒充政府部门、药物研究(医疗)机构等,以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方式进行推销,谎称有防疫“特效药”,诱导受害者前往钓鱼链接购买,从而获取个人银行卡信息,盗取银行卡余额。
冒充公司人事、财务部门或通过邮箱向公司员工群发邮件,称根据国家政策发放工资补贴,需及时扫码登记领取,将被害人引流至钓鱼网站后对被害人的银行卡实施盗刷。
冒充防疫工作人员向受害者发送钓鱼链接短信,谎称受害者是新冠确诊人员的密切接触者,诱导受害者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进而骗取钱财。
还有诈骗分子通过不法渠道批量购买账号,以社区工作人员的名义添加好友,再将受害者拉入群,发布“快速出核酸检测结果”以及刷单、赌博等违法违规信息进行诈骗。
此外,诈骗分子还可能伪装成“疫情防控中心”、“卫健委”或“快递公司”工作人员,谎称进行线上排查、受害者健康码存在异常或者快递被检测出新冠阳性等,要求受害者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及验证码等相应信息并配合调查,进而盗取受害者银行卡内资金。
警方提醒市民,不要点击不明链接和扫描可疑二维码,谨防误进钓鱼网站,泄露个人信息。若有任何关于“流调”、“健康码”异常等疑惑,可及时联系居委会、派出所寻求帮助。遇到包裹丢失赔付等问题,一定要登录官方购物网站查询相关信息。此外,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办案,要求通话保密、接受资金审查、需要转账或填写支付密码的都是诈骗。
市民如遇此类骗局或者被骗,请保留证据,第一时间拨打96110报警。
#防疫特效药##福州身边事##健康码异常##诈骗#
编辑|钟炳祥
来源:福州晚报
在网上看到过太多吐槽同学聚会的文章,文章大概都是这样的结尾:我以去洗手间为由,悄悄地来到吧台,付完款后,我默默地退出了微信同学群,从此以后我与他们老死不相往来……
我一直在外省上班,两鬓少许有些白发后,才回到少年成长、上学的故乡,回来后与其中的个别同学叙旧后,也被她拉进了同学群,我本属于那种触觉、嗅觉非常敏锐,脸皮薄如蚕翼、自尊心极强的那类过敏体质,第一次受邀参加同学聚会,其实我是抱着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去参加的,初次见面大家互相寒暄后,都是一同感慨岁月是把杀猪刀,互相熟络后开始进入吐槽、揭短对方当年糗事的氛围:某某男生当年上课不听老师讲课,专门色迷迷地盯着女生看、我也一直被她们吐槽,当年的我就喜欢与班主任对着干……
这样的同学聚会每年都有一两次,至于谁买单,大都是由同一个人买单,现在任职某品牌酒业集团的财务总监买单,酒饱饭足后开车过来的负责送没开车的同学回家,到家后需要要在微信群里报平安。
诸多网友吐槽说同学聚会,就是一场明里暗里互相炫富的聚会,我这么一个过敏体质的人,至今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们几个经常一起聚会的,有的同学自己做法人经营着实体企业、有的是税务部门领导、有的是体制内的老师、公务员……相反越是那种有钱的同学越是低调,从穿着打扮到谈吐,低调得不能再低调!我生活中偶尔有小事打扰他们,他们也是竭尽所能地帮我去解决。
这就是我的同学聚会传递给我的感受。
早上起来就吃到大瓜!安徽35岁女干部在微信群发“与11位男士发生关系”,所在单位紧急发了情况通报。#员工发不当生活言论?安徽青企协回应#
凌晨一点多,吴某某女士在多个微信群中发消息说:自己和11个人多次发生关系,均指名道姓,并表示要辞去某机关单位的工作。
很快有好事的知情人将这11个人的所在企业、单位都曝光了,中间竟然有不少的企业法人、股东和公职人员,让人大感意外,一时语塞。
而这位吴女士人事关系所在的“安徽省青年企业家协会”也火速通报了此事,表示吴某某1987年出生,劳动关系是第三方劳务派遣,目前已经停职调查。
这些消息发布的群不乏500人的大群,这属于“自爆”,此事发生后,吴女士基本上已经“社死”了,也堵上了一切前程。
网友分析这条消息应该不是本人发布的,还没有谁能有如此大的勇气来毁掉自己的一切,毕竟刚刚35岁,未来还可期。
发布时间是凌晨一点多,根据猜测应该是吴女士睡着后被亲近的人解开密码发布,或者是在某种强迫下失去了手机的控制权发布的。
盗号的可能性不大,除非手机丢了,并且能破解密码,否则目前微信基本没盗号的可能性,且盗号者也不会发这些比较内幕的劲爆消息,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出现了感情纠葛,鱼死网破,一了百了。
一条信息或许会造成12个家庭鸡犬不宁,至于发布信息造成他人名誉、隐私等损失的情况是否违法,还需要法律人士进一步解释。
出现这种事情大家怎么看呢?#秋日生活打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