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了,哎,程序员生涯该如何发展。程序员必须要搞定自己能直销给用户这道坎,如果依附于别人,始终会有这个危机。
其他职业也一样,主要根源在以社会上企业生存周期太短。公务员稳定只是国家机器的生存周期长,如果出现变革,下岗潮,都一样有危机。
想不危机要么进寺庙,了却红尘中的欲望,做么40岁前财富自由,要么血淋淋的直面竞争,自己具备独立赚钱能力。
给年轻人打工也没啥不好的,付出劳动,取得合理报酬,很正常的事情。地球上的人类不论什么地位,没有谁能硬气到永不低头,能屈能伸方是大丈夫。
25年前的今天,也就是香港回归这一天,我和一群为追逐梦想的小伙伴来到美丽的大连,住在海事大学的学生宿舍,开启了一个月的直销工作。卖一种叫做“全鹿羹”的保健食品。印象最深的是7月1日那天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全市公交车免费,只有我还傻傻的往投票箱投钱。还有老板会每天奖励卖得最好的员工。当时的我特别不自信,但还是非常刻苦,有一天也拿到了老板的奖励!
今天看到25年前的这几张照片真是感慨万千!许多熟悉的名字映入脑海:孙铁英,荊玉殊,李浩(第一张照片),赵铁军,张书俭(第二张照片,松原小伙儿)……当年的困苦坚忍都成为今天无形的财富!这些当年一起在益康食品厂共事过的小伙伴儿,你们还好吗?
1997年可以说是我人生中动荡不安和“兵荒马乱”的一年,从考公务员落榜,到学电脑再到长春热缩应聘和益康食品厂工作,最后回到车间回归平淡。我经历了一段人生的迷茫和低谷期。日记也详细的记录下了这段不曾公开的人生经历。
如今在全球经济不景气和大环境多变的局面下,我们每个人也都在经历着人生的再一次考验和适应。不过,这对于历经磨难走到今天的我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惧艰辛,勇往直前!加油,地图先生!#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
#你认为农村孩子应不应该考公务员#
不是应不应该考,而是能考上一定要考,一定要考,一定要考,重要的事说三遍。
我就是农村的孩子,说说我的经历吧。
我是山东的,在山东上的大学,一所普通的二本学校(山理工),大学期间做个各种兼职(送外卖、酒店服务员、前台值班、快递分拣、刷盘子、家教等等,还接触过直销,做过二手房东,网络营销推广等小项目)都是小打小闹赚点零花钱,拿过国家励志奖学金2次,优秀学生等,荣誉证书省级、校级有几个不是很多。经历这么多,直到毕业心还挺大,想挣大钱,发财致富,所以毕业没找工作,回家乡跟家人学做生意。
17年毕业回家乡。生意做了两年多到20年因疫情关门。生意两年多时间,挺累的,操不完的心,没假期,走不开,没赚多少,够花的也没攒着钱,疫情一来关门歇业,眼看房租到期,手里房租钱都没有,索性直接关门不干了。在家待了两三个月。然后备考教师编一个月,幸运上岸。
买房家里出7万,装修、结婚、车都是自己想办法,现在还欠外债10万左右。不过双职工明年一月份打卡工资加起来9000左右,公积金2000多,房贷1400多,基本没啥压力。要不是疫情影响,真不知道体制内是真香。
农村孩子,父母都是老百姓,打工挣钱养家,没什么家底,折腾不起,个别特别有能力的除外,这种基本在大学期间就出类拔萃了。普通人洗洗睡吧,别妄想了。能考上一定要考。
考上公务员,家人有面子,地位高受尊重,人情社会,几年后积累的人脉,有什么事使个脸很好用,要不然真有点啥事,花钱找人都花不出去。
有人会说先去拼几年,攒点钱回来再考,还是省省吧。想拼那你大学期间干嘛了,那么多空闲时间?挣的越多花的越多,攒钱太难。
表弟在北京一年二三十万,待了四五年,没攒着钱,还不是回老家考公务员考编,父母还是双职工。有家底的当我没说。
不要觉得公务员工资低,各种补贴、奖金加起来也不少,不能大富大贵也足够过的安逸,社会地位又高,又能积累人脉,在我们中国这种人情社会,有人脉,办点什么事那真是太好使了。说不好听的,有时候真是遇到事,没人你花钱都花不出去。
再者工作几年再考,学习效率不如以前,拼不过应届生,真是事倍功半。刚毕业没那么多事,心无杂念,努努力争取一次上岸,工作几年后面临结婚、房、车等等影响备考。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心气儿很高,理想远大,看不上公务员编制,这些体制内一眼看到头的工作。不信等你毕业几年被社会摧残毒打后再来看看我说的对不对,你会发现体制内真香。
当裁员的大潮扑面而来——
美的传闻50%要裁员,
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尚且如此,
绝大部分的私企又会如何呢?
2022年A股有1697家企业进行了裁员,
裁员的总数达到了90万人!
这个数据还是蛮惨烈的,
上市公司作为企业里面最有实力,
抗风险能力最强的这一批,
也遭遇如此风波……
这一看呢,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90万人被裁,这背后的家庭怎么办,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
职场就是江湖!
职场保鲜期很短!
职场,没有安全感!
这是许多人的切身体会。✅✅
在一个内卷和存量博弈的时代,
除了本职,你还有其他备份的职业吗?
换句流行的话说,
你有没有斜杠的人生?
你是否能在同质化竞争中裂变自己?
Marci Alboher在她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