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其顿方阵是史上最搞笑的东西。希腊没有竹子,所以只能用实心的树木,6米长,要直径4公分以上才能保持不会折断,按希腊杉木密度0.7计算,加上枪头大致5.5公斤。
要从一头挺起来,得用裤裆夹着腾出后手(光着屁股可能会扎刺)。咱不较真,就当他能用。但端着这玩意儿在战场上,那情景怎一个酸爽了得:
身体后仰45度角,
前腿绷后腿弓,
坚持着:
打不着
耍不开
走不动
追不上
跑不掉
纯粹活靶子,一大块死肉。
这要换了曹操,那一定会乐呵呵摆上茶几,炒几盘小菜喝喝——哈哈哈,又跟哥们草船借箭是不?
其实根本不用打,就对着他们唱唱小曲儿啥的,十分钟端着枪的傻子们就累死了。马其顿兵都急死了:你不凑过来,臣妾够不着哇。你让我这么端着枪熬到啥时候?
嘿嘿,一天不行两天,两天不行三天。饿了吧?
吃饱喝足,踱着方步,慢慢射着玩——高吊角射箭。一个也跑不了。
坏了!
我说错了:
最搞笑的原来是波斯军队!
那些骑着马,往枪尖上自杀的波斯骑兵原来是来搞笑的——你急啥?
你能射到他,他后仰着望天空呢!打不着你。这样的优势不要了,非要凑过去让人家够得着你?远程非要凑近战——风筝懂不懂?
踢假球吗?
-
十九世纪,欧洲军队中排队枪毙战术,最强调的是纪律,然后是士兵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毅力这不是所有的人都做到了。英国当年天下无敌,就使用该战术,发挥到淋漓致敬。
从美国内战开始,排兵互射就成为了历史。转而代替的是卧倒射击与战壕防守时代。
龙虾兵是大英帝国的巅峰,其实大清帝国不是给火器打败的,火器大家还可以有来有回,去到白刃战大清兵立马溃败!
其实就是一道数学题,我方的行进速度,武器杀伤力,再加上严明的纪律,足以横扫当时地球上其它文明,而且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以少胜多。僧格林沁如果懂数学,那三千蒙古铁骑也不至于在八里桥全军覆没。
这种战术的重要意义还是纪律性,普通的散兵冲锋,很难形成合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形成大溃退。这是近代化国家军队的优势,落后的封建满清兵勇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对抗的。
这个不仅是火力密度的问题,还有集群白刃战的考量。后装线膛枪和速射机枪成熟之前,白刃战才是最终决定胜负的方式。这种战术清军并不怕,怕的是别人射了几轮后装上了枪剌,再不跑命休矣,大量的溃散发生在白刃战。
实心炮弹虽不会爆炸,但并不是落地砸个坑就完了,而是会像石片在水面上一样在地面弹起,跳跃,在密集的人群中连续杀伤。
主要是前装枪必须站立装弹,装弹速度又慢,那种卧倒射击没有意义,打完又要站起来装子弹,又装那么久,早被排枪打死了,还不如大家都排枪都排枪。科技决定战术。到了后装枪,卧倒有优势,加上机枪的发明,这才消灭排枪战术
存在即合理,别把古人当白痴,现在看上去似乎愚蠢的事物,在当时社会环境和科技水平下,一定是最合理和有效的。毕竟没有谁会拿自己的命开玩笑。不理解是读书太少,小丑往往是自己。
就是阳谋。武器就这个水平,大家都觉的排射效果最好,那大家都用。然后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一刻。优点就是正规军遇到民兵就像屠杀。
排队枪毙战术,其实就是弓箭手方阵射击战术,也是战列舰齐射战术,看起来不错,其实是固定阵地战术。英国人也就虐一下比它弱的国家,遇上普鲁士也就郁闷了。英国海军战列舰齐射战术,遇上德国海军也不好使,只是英国军舰夺可以耗死德国海军。迂回战术一直有效,轻步兵迂回、骑兵迂回、装甲部队迂回,都不错。
一直到乾隆中期以前清帝国鼎盛时期,清军在和准噶尔交战时用的也是排队枪毙,前排是火炮,之后是火绳枪,骑兵侧翼掩护;清军骑兵同时装备了火绳枪,弓箭,腰刀,长枪,和西欧战场的枪骑兵差不多;至于百年之后的八里桥之战,满蒙贵族已经腐败透顶,僧王率领的蒙古骑兵作战意志也远不如100年前。
排枪阵是因为当时的枪支射击精度差,射程不远,只能靠这种排枪密集射击出的弹去“碰”击目标。到了十九世纪后期随着武器装备的改善进步这种排枪阵逐渐被淘汰了。
这种战术的重要意义还是纪律性,普通的散兵冲锋,很难形成合力,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形成大溃退。这是近代化国家军队的优势,落后的封建满清兵勇无论如何都是无法对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