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化炉应该不一样吧!工人火化成本很低,公务员的火化炉很好!
社保养老知识科普并轨导致养老金差距十几倍之大吗?企业职工2000元,事业单位8000
07:32这文章写的不对劲,卫国叔是公务员、公务员去世是不能土葬的而是火葬
今日投稿:为什么一定要去做公务员?
为什么,因为事业编24个月,行政编48个月。
具体说,就是一次性安葬补贴,公务员48个月,事业编24个月。
我最近搞殉职人员认定工作,就了解比较多,最重要的是我们这里有很多公务员说请问这个钱可不可以提前消费,他们公务员说的,这笔钱为什么要留给子女,自己花不香嘛[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还有,殉职是一码事,死亡是另外一码事,自然死亡也是公务员48个月,事业编24个月。
前提是必须火化,不火化领不到钱。
如果是城镇的公务员则是全国城镇公务员平均工资的48倍。
我已经和死人的材料打交道了半个多月了,他们领钱,我写材料写到崩溃写到哭泣[流泪][流泪][流泪]#公务员# #省考#
#2021生机大会#昨天,我们村一退休公务员去世了,必须火化后才能给报销丧葬费,租车去火葬厂,整容,火化,中间还送了点礼,说请阴阳先生超度。火化完到是简单,就给你一个小盒,里面装块骨头。回家后,又被放入棺材里,埋到土里,这是死者生前的愿意,他活着时就说不火化,入土才安。结果,家人一算账,不火化直接埋葬,得不到十几万的丧葬费,不判算。火化不埋,没完成死者的愿望,平衡之后,即火化了,又入土了,还得了丧葬费。几方都满意,就是加大了开支!要是退休人员不火化也给丧葬费才合理,避免多此一举!
#公务员和告终老师,哪一个更有前途# 不好回答!公务员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但对于告终老师不知指的那一部分人员,莫非又催生了一个新的行业,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位?联想到前几年国考中成百上千竞争一个殡仪馆工作人员的新闻,我真的理解为这个告终老师很可能是殡仪馆的整容师或火化工。不知这个题目是谁出的,出这样的难题让人作答,岂不是强人所难了吗?[捂脸]
殡仪馆属于事业单位,但由于单位性质,其实报名应聘的人并不多,打听了一下某四线城市殡仪馆员工待遇情况:
1.工资高,月均收入1w起,这边平均工资3500,公务员工资4500起,他们财政拨款工资+补贴8000多,毕竟殡葬行业,补贴多。额外收入殡礼车,骨灰盒,白包,火葬前入殓的纸棺,殡仪馆门口的礼炮,音乐,鲜花,等都是收入,一般到这个时候家人也都讲个排场,不讲价。
2.工作时间8:00—15:00。只有门卫和停尸房的保卫是无编人员需要值夜班,大部分人上班时间都是白天,实际上还是讲风水忌讳的,阳气最足时刻下班。焚化时间都是8:00-14:00,全程不跟尸体接触,都是电气化操作,全程按按钮。经历过都知道,工作人员告诉你怎么摆放传输机,烧完敲骨头,装盒都是家属完成,尽量不碰。而且没有加班,严格执行工作时间,一小时打扫卫生。
3.单位有空编约20个,每年对外放出3个名额,但报考人数较少,上岸比较容易。
殡仪馆的工作好不好?《人世间》一个情节,光字片六小之一:德宝与乔春燕夫妻,他们的儿子牛牛,工作分配到“殡仪馆”当火化工了。也许,从世俗角度上来说,这工作貌似不吉利,属于下层的工作。
但实际上殡仪馆是属于民政系统的,也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体制内的事业单位。而且,这工作很实惠的,旱涝保收,奖金、工资、福利待遇都很高的,堪比公务员了。
可能在早些个年代,人们因为闲话与偏见,不愿意到殡仪馆工作。而现在呢,随着观念的改变,这单位的门槛也高了,不是随便那个人可以进的,现在大学生在殡仪馆工作的也有好多。
一个真实的例子,我一个同事。二十年前改制下岗,因为他父亲是民政系统的。所以,照顾进了殡仪馆了。现在退休了,退休金整整比我多了两手,也就是比我多了一千元。
所以说剧中的“牛牛”,真的牛![偷笑]大家说是不是这样?欢迎讨论。#人世间征文##人世间#
河北退休人员去世,有多少丧葬抚恤金?
首先,参加职工社保的退休人员去世,可以发生前2个月的养老金作为丧葬补助,如果生前养老金高,那么这笔丧葬补贴也会高。火葬发,如果是擅自土葬不发。
除此之外,河北还有一个规定,就是本人生前2个月基本养老金低于去世时上年度全省企业退休人员2个月的平均养老金,就可以按照去世时,上年度全省企业退休职工的平均养老金2个月来发放。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河北全省企业退休人员的月平均基本养老金是2769元,也就是说,怎么样最少都能拿到5538元的丧葬金。
还有一次性抚恤金领取,然后这个是按缴费年限计算,如果不满1年,可以按照1年计算,而每满1年,能发1个月去世时上一年度省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一般不超过20个月本人工资。缴费年限越长,能领发抚恤金越多。
退休公务员去世后,如果遗属家里困难,可以获得丧葬费7000元。
那么哪些渠道发放这些补贴?
丧葬补助金标准和遗体抚恤金标准经调整后,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的,由同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后,从统筹基金支付。
如果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就由原单位负责。
没想到,家里老人去世后,还留下这么一笔影响财富,不得不说,曾经或者,也是一种人生投资。
#投资不懂就问##养老手册#
在殡仪馆上班的人,一个月到底能赚多少钱?
中国人对死都是避之不及的,认为是个不详的事情。《周礼》:“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关于如何安顿逝者,从古代留下来的传统就是魂归大地,那么逝者的灵魂才能入土为安。
况且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毁”的中国孝道礼仪的影响下,他们认为损坏遗体,不能给亲人留下全尸就是对逝者的大不敬,所以一直以来都流行土葬。
在明清时期,有一种行业叫“杠房”,当时的人们形容它为“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
杠房是出租葬礼仪仗的,如绣花缎子官罩,仪仗队用的各种器具之类,还能代雇主安排执掌仪礼、抬杠打执事的人员,也能代购出殡时要用到的银钱纸币扎纸一类的东西。他们从事出殡仪仗,都是用人去抬,因此,又称“抬杠的”。
在1842年鸦片战争打开国门,西方文化一直动摇着国人的传统思想,因此西方的殡葬文化也在中国落地开花。
西方国家的丧葬文化同中国不一样,他们的宗族信念没有中国人那么强烈,也没有死后遗体回归故乡的传统。
在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的时候,定居在中国的外国人与日俱增,死后要运回国的话,未免大动干戈,因此他们在租界内开办殡仪馆、火葬场和公墓等专门机构。
后来这些机构在为外国在华人员服务的同时也为中国人办理丧事提供服务。
殡仪馆的工作岗位一般分为两类,即通用岗位和专门岗位。通用岗位就是一般单位通用的岗位,如会计、出纳、保安、保洁、电工、维修、内勤、管理等;
专门岗位就是殡仪馆特有的岗位,如整容、防腐、接尸、火化、殡导、司仪、库管等。
一些需要和遗体和逝者家属打交道的的岗位主要是遗体整容师、接待员、火化师、殡仪服务员和司仪等等。
遗体整容师是要直面死者的,所以显而易见,这门专业需要非常强大的心理素质。
要是自然衰老而逝世的死者还好,但是很多意外死亡的逝者在意外发生时,强大的冲击力和其它因素造成遗体的损伤是非常大的。
这时候有些家属会要求殡仪馆给逝者整容,这是为了让逝者体面地离开,对家人也是一种安慰。
殡导师是连接生与死的告别枢纽。逝者已逝,生者如斯,这便是殡导师的职责,他们为逝者策划好对生者最后的告别仪式,让生者放下过往,继续好好生活。
从沟通设计到整场告别仪式的举行,再往后点便是火化,这些过程,殡导师都要参与。他们会根据逝者的亲朋好友讲述的关于逝者的信息,将整场告别仪式布置得亲切有人情味,让前来吊唁的人记住逝者的风光与优点。
火化师,顾名思义就是协助遗体火化的工作。面对冰冷的遗体,火化师最初上岗也是要经过“胆识关”的。这个岗位相较起其它而言是比较累和脏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火化机器和传统火化炉相比,更智能化了,在焚烧遗体时,也不会有刺鼻的焚烧味,但这也意味着火化师对专业要求程度比较高。
遗体防腐师是从事遗体防腐技术工作,这需要跟化学药品打交道,所以过硬的学术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遗体防腐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不仅承载着对遗体的尊重,还具有着保护公共卫生,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意义。
抬尸工人的工作一般是多人合作,胆大心细无高血压无心脏病病史的人员就能胜任,所以做的活儿都是比较基础的,类似于协助尸体搬运,将骨灰装入罐子里的活儿。
殡仪馆这门服务行业作为近年来热门的职业讨论选手,它的“高薪资”一直都是人们乐此不疲的讨论对象。社会上总结殡仪馆工作的人就是:只要胆大,工作轻松,随随便便月入过万。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里面的吃香岗位,但是对于个人能力和专业技术要求就会比较高,并不是说进去了就能轻轻松松赚大钱。
除了殡仪馆的通用岗位,专门岗位要求高中以上学历,一般是大专以上学历。
而且,一个地方的薪资如何,主要看这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如果是一线城市的殡仪馆,某些技术性要求高的岗位或许可以稳稳地月入过万。
但是也不是随意定价的,殡仪馆是属于民政局地下属单位,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就意味着里面地正式员工是事业编制的。
通俗地来讲,正式工是要通过考试才能入编的。事业编制的工资就由政府发工资,跟公务员类似,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工资是不一样的,有殡仪馆工作人员工资条被曝光,月薪5600,年薪8-10万左右。
虽然没有网上盛传的几万块那么多,但是也不算低,毕竟事业单位福利好,不会像资本主义的工厂一样压榨你。
事实上,有些院校也专门开设了关于殡葬的专业,每年的毕业生就极大程度充沛了殡仪行业,所以“没有人愿意干”的事情已经成为过去式,操作规范越来越流程化。
总而言之,我觉得干一门活儿就得踏踏实实,在机会没有到之前,最忌讳三心二意。
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完全不考虑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就跳槽,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俗语说:人心不足蛇吞象,要是一个人的欲望太大,翻车指日可待。
您觉得机关里的领导好当吗?
看电视上领导发言和事件处理,会不会觉得:我上我也行?
在任何一个网站的留言区,都经常会看到有人指点江山,引经据典,对某领导处理某件事的方式嗤之以鼻,对领导的个人能力和智力水平表示怀疑,大有一种“这要能上的话,那我也能上”的感觉。
客观来说,机关里的确有水平比较一般的领导,之所以能当上领导,很大原因是因为资历老,论资排辈轮上的。但这种情况不是主流,绝大部分领导之所以身居高位,都是因为能力足以胜任。
你可能觉得Ta并不完美,脾气大态度差长得丑(?),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Ta身上至少有一条能够成为领导的素质,要么大局观强,要么细节到位,要么人脉广阔,要么体恤下属,要么知人善任。最起码,在我十多年的公务员生涯里,没有见过任何一个普普通通、毫无亮点可言的领导(我指的是处级以上,而且是实职)。
所以,不要轻易去批判任何一个能够当上领导的人。
除非你比他级别高。
有人可能会问,那网上有些领导做出的糊涂决策你怎么解释?
这个很好解释,这几年,网上的各种事件反转还少吗?就拿前一段时间成都某中学事件来说,刚出事的时候,学生家长发了几条微博,各路媒体尤其是自媒体一哄而上,煞有介事地开始报道各种“真相”“内幕”“独家”:学校又是不让看监控,又是监控缺失,又是提前火化,甚至还有说法是因为学生占用了老师子女出国名额,不明真相的群众们看得一肚子气,群起围攻,把学校领导骂了个狗血喷头。我当时在论坛上说了一句:大家先别急,等着看官方公告再说。就因为说了这么句话,也被喷得体无完肤。后来果然不出所料,事情迅速反转,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给自己洗冤,而是替学校庆幸:还好学校领导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没有什么明显问题,要不然这事就大了。这还是曝光的反转,那些没有机会公开解释的,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真是看起来那么“蠢”吗?
咱们前几期文章里有一个题目,是分析互联网和报纸优缺点的,其实简单来说,互联网最大的缺点,就是很多不爱动脑的人会被一拨别有用心的人牵着鼻子走。
这个世界真正的内在逻辑是看谁求着谁,谁依靠谁,仅此一点,就决定了话语权。
前些年一个退休公务员,老婆多年前去世,几个儿子都不争气,收入也不稳定,但是觉得老人将来老了就得靠他。用兰州话来说,就是将来死了谁来埋的问题,非他莫属,所以不把老人放在眼里,也不在一起过日子,经常闹矛盾,甚至一年半载父子俩一句话也不说。后来老人病重,外嫁的女儿悄悄地回来伺候半年,丧事都是女儿一手主办,去世后非常简单的火葬并安葬于公墓区。等儿子醒悟过来,发现老人的房产已经过户到女儿名下,存款等账户上一分钱都没有,顿时傻了眼,找领导,找律师都无可奈何,最后的基本事实是女儿拿走所有的财产都经过公证,属于老人的赠予,自此,姊妹几个都反目成仇,从此断了联系。女儿也做得很决绝,老人去世后立即将房子卖了,从此再也没有影子,兄弟几个只能大眼瞪小眼,也没有人同情他们。是的,老人老了,想依靠儿子,但儿子儿媳都认为他吃自己的,喝自己的,却忘了老人的退休工资远远超过自己的生活费,老人在谁跟前,就必须无偿接受“啃老”,并且没有主动权,甚至生命到最后的一段时间呆子在医院里,儿子们没一个照面,等待老人求自己,谁也没想到女儿会冒出来负担一切。
我的父母年逾八旬,但是一直独立生活,不愿意和孩子们搅合在一起,并且在十年前就把名下的所有财产都分给了儿子,一点都不担忧自己的未来。老娘说,人活一辈子,如果连儿子都靠不住,活着也没啥意思。我哥有一次来我这里,我悄悄给他1500元说让他给老娘,结果老娘死活不要,知道儿子收入不高,怕引起家里的不满,他就拿着去玩牌输光了。我过了几周故意问老娘,听说你大儿子给了你一些零花钱,要不我也给点。老娘立即明白过来,打电话把我哥臭骂一顿,以后每年都会提起这件事情,我和我哥都哈哈大笑。去年我做工作让老爹给我哥每年买3000元标准的城乡养老保险,我哥却不要,说自己每年交300元的标准就够了,我们都不同意,交的多领的多,将来老了没有退休金很麻烦,为此我专门找到未来领取的标准让他看,最后还是老爹安排侄子去办的这件事情。我给我哥说,你现在不多交一点,将来老了我们都一起老了,父母走后谁也顾不上谁,万一孩子们收入不好,就会成为他们的负担,哪怕一个月能多领100元,也会解决一些问题。
父亲是退休教师,经常会有熟人问起现在退休工资是多少,我说我真不知道,没有问过,大家都不相信。其实,不仅仅是我,我们姊妹四个都不知道,谁也没有问过,我们从来都不干涉父母的决定。老爹每次谈起侄子,都担忧他的房贷,我劝她宽心,都是公积金贷款,只要有工资,就负担不重。再说了,我们姊妹这么多,万一没收入,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银行把房子收走。侄子以前买房子,借了我一些钱,老娘为此睡不好觉,我就安慰她说我的我不要了,这下你总放心了吧。但是侄子在去年还是把这笔钱还了回来,我也没有推辞,就收下了,为此老娘责怪我不地道,我说钱谁不爱呀,能还回来就安心坦然的收下,好借好还再借不难。I亲人之间就这样,有了就还,没有了也无须强迫讨要,实在没有也就不用还了,只要这笔钱不影响自己的家庭生活就好。很多亲戚朋友之间,动不动就为了解决问题就要对方担保,把房产抵押,我就觉得不妥,无论何时,都需要把握一条,就是不能影响对方的基本生活条件。手里有钱,借就借了,还不上等于没这笔钱,但是如果数额巨大,超出了正常的承受范围,万一筹划的事情失败,势必会影响彼此的亲情和交往。很多人多年的关系分道扬镳,就是因为在钱的问题上没有把握好这个度。
老婆昨天说我的做人做事风格在本地90%的人都不接受,我就告诉她你还没有弄明白独来独往的好处,没有学会独处的意义。只有在大起大落中后抛弃所有无效的交往,把有限的时间与自己最亲的人分享,就会减少很多烦恼。这个世界真正的内在逻辑是看谁求着谁,谁依靠谁,仅此一点,就决定了话语权,唯独自己的亲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