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的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待遇有什么不同?以当时行政等级从总体上一共有24级来看。
元帅:共十名。级别是行政三级,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级别。工资大约为500元每月,配高级助理、秘书、保镖以及专门的医务人员,规定住房面积,以及外出的公务车辆、警卫规格、还有医疗待遇,在日常居住配备有警卫班保障安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还有食品供给。
大将:共十名。级别是行政四级,约副总理级别。属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工资大约450元每月,待遇和元帅略有差异,主要是工资和实际权力不同,其他方面待遇和元帅类似,标准略有降低。
上将:共55名。级别是行政五级,属于高级将领,享受国务院秘书长的待遇。工资约400左右。配备有专门的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还有厨师和勤务员。
中将:共175名。级别是行政六级,属于高级将领,享受部长级别的待遇,工资大约是300多元,也有其他方面保障。
少将:共800多名,工资也是300左右。级别是行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
根据当时文件,中将及以上的军衔,属于高级将领,会配有一定标准的服务保障人员。生活工作基本上不用个人操心。少将则不属于高级将领,除了基本的保障,生活上还是要自己操心不少。
不过那时候没人计较这些,因为,他们都是为了共和国能赴汤蹈火的英雄!
毛主席为什么说要拿三级行政工资?开国元帅工资待遇如何?
1955年,在参照苏联的经验模式的基础上,新中国推行军衔制,同时实行行政级别工资制度,行政级别共24级,工资从45元到590元不等,这个工资标准延续了多年。当年的行政级别从1级到24级,初步制定的标准是这样的:主席是一级,毛主席(大元帅)600元每月;副主席、总理是二级,朱德、周恩来等人550元每月;元帅是三级,各位元帅、小平等人500元每月。但毛主席觉得这个工资标准不太合理。新中国是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缔造的,评定工资标准的时候他一个人最高,他认为这样不好,也不利于团结认为自己应该和大家一样拿三级行政工资。所以中央重新制定了一份薪资标准,把主席的工资降低,进一步缩小了差距。调整后的工资标准如下:一级,594元;二级,536元;三级,478元;四级,425元;五级,387元。
所以,元帅的工资是478元。元帅在我国的军事领域中绝对都是头号人物,他们都是久经沙场考验的优秀指挥官,所以在建国以后享受的待遇是非常好的,除了工资以外,他们还有配有高级助理、秘书、保镖以及专门的医务人员照顾身体健康。具体而言, 还规定了住房面积,以及外出的公务车辆、警卫规格、还有医疗待遇,在居住的过程中,配备有警卫班保障安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还有食品供给。
这些领导人为了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连生命都置之度外,何况这几百元的工资。困难时期毛主席主动把工资降到400余元,直至逝世。而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元帅从授衔开始直至逝世这20多年,也从未领过元帅工资。
这是经典的老照片,战争时期首长的警卫员,腰间佩戴着毛瑟手枪,上面插着弹夹,当年佩戴毛瑟枪的多是警卫人员,毛瑟手枪和公务袋交叉佩戴是当时警卫员的基本形象。
毛瑟手枪是世界上最早研制的半自动步枪之一,优点是硕大的身躯明显更有震慑力,远超其他手枪的射程使它可以与步枪对抗。但此枪尺寸过大,重量偏重,再加上威力过大,枪口上跳严重,诞生之后在西方很受冷落。
但在那时候中国很受欢迎,最让西方人头疼的枪口上跳问题,被中国人发明的横向射击法完美解决,枪口上跳更有利于射击者快速转动方向射击,劣势一下子变成优势。
早期的毛瑟手枪是一款半自动手枪。它的供弹方式也很特别,就像照片那样,像步枪一样从枪膛上面供弹。毛瑟手枪的速射型是后来出现的,为了快速供弹提供了可以直接从下面换弹的“20响”。
#头条# #我要上头条。# #老照片#
自己现在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单位公车为改为大众之后,几乎很少看到有领导使用了。
在公车标准严格执行之前,很多单位领导都喜欢攀比,看看谁的座驾更牛,几乎好多单位都为领导配备了豪车出行,根本没有按照有关配备公车标准办理,而这种超规格配备的公车,也往往成了领导配备的私车。
后来根据上级文件要求,严格执行公车配备标准,对于超标配车予以清理。因此单位唯一的奥迪公务车被拍卖处理,随后便换成了大众公务车,但自此公务车买回来之后,单位领导几乎再没有乘座过。
一旦有公务活动外出,单位领导很多时候都是乘座一些下属的私家车,而这些私家车大多都是价格在三四十万左右的车辆。
本来规范公车使用标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可过去了这么久,但依然还是有不少人放不下身段来,对那些特别的车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因此,有些人总是喜欢采取各种变相的手段与途径,千方百计满足自己的特别需求。这种思想其实是很危险,如果不一心为系做服务,而是想满足自己的虚荣与面子,那注定早晚会出问题的!
当然,也有人说是因为领导办理私事,故不敢用单位公车,担心自已受到公车私用的处分!我也相信领导有这种担忧的可能性,毕竟公车外出还是有些招眼,不如私车随便,……!
但这其中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聪明的朋友,你觉得呢?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那里是否也有这种类似的现象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交流。
#你读过最触动你的一段历史#
《清乾隆 青玉填金双龙戏珠纹册页》
做为史上创作诗句量产第一人的清高宗乾隆,在他88岁时写下《御笔鉴始斋诗》,并为了说明这首诗的创作始末,写下一整篇释文。然后又命令宫内负责机构,以十片青玉册页详细记载了这首诗及创作内容的说明。
这件碧玉册页记载的御制诗《鉴始斋题句》,因为鉴始斋为乾隆皇帝年幼时,圣祖康熙极为喜欢这个“好圣孙”。连夏天驻跸承德避暑山庄办公时,康熙皇帝在“万壑松风”处理公务时,特赐当时年幼的弘历在旁边的鉴始斋念书陪伴,并于有暇时给予弘历指导。为此,即便乾隆皇帝已经暮年,仍感祖父深情厚爱,所以在后面为《御笔鉴始斋诗》的释文的一开始,先细说这首感怀乾隆自己一生功业的诗,都是因为圣祖的教导而开始。
乾隆皇帝一生创作超过4万首诗,所以在青玉册页的一开始就写道;“五集篇成四万奇”。说明他御宇超过60年,每十二年出版一本御制詩集,六十年前后出版五集,录得超过4万首诗。
史上第二名的诗词创作者是陆游,包含他所创作的宋词在内,堪堪超过1万首。与乾隆皇帝的创作数量相距不可以道里计。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一生文治武功在中国历朝中也是数一数二,在这样高强度的政务处理闲暇,他不但创作史上天量的诗句,还是现今收藏公认的第一大收藏家,收藏品味广受当今收藏家认同,这可以从拍卖市场的成交价格获得印证。
第三张照片则是览山楼收藏的另一件青玉册页,尺寸规制都不次于目前收藏于台北故宫的《御笔鉴始斋诗》册页。
#览山楼观玉# #玉器# #乾隆#
1958年,河南省邓州市组织人力修复和挖掘水库。当我们挖掘时,我们在土壤中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过了一会儿,我们挖了一块青石,然后往下挖。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石板。看到这一点,我们立即放下工作,报告了这一信息。文物局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后赶到了现场。
当专家们到达现场时,他们发现坟墓的深度并非无底洞,于是他们向附近的村民借了一架梯子,用手电筒爬了下来。专家们下到洞穴后,用手电筒的微弱光线仔细观察。他们发现坟墓被偷了,坟墓周围有老式的损坏。此外,他们还发现该墓为壁画墓。
墓壁上雕刻着许多精美的壁画,栩栩如生。经过统计,专家们发现这些壁画是由9万块砖组成的。更令人惊奇的是,每一块砖拆开后都是一幅完整的画。
专家们还将这些精美的绘画进行了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旅行地图、孝子画像和其他与佛教有关的东西。这座陵墓规模宏大,9万块砖的雕刻不可能在几年内完成。人们哀叹祖先的神奇智慧。在封建时代完成这项工作是难以想象的。
这些壁画种类繁多,包括花、鸟、鱼、昆虫、鸟和动物。只要人们能想到一切,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栩栩如生。还有孝道的画面。例如,郭菊在《二十四孝》中埋葬了他的儿子。
此外,壁画中还展示了人物雕刻,以及各种武士、公务员、衙役甚至小贩。每个普通人的经历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除了普通的小人物,还有贵族女性的旅行地图。贵族妇女骑马或坐轿子。无论他们走到哪里,他们都被彼此包围。这些石雕似乎添加了生命元素,使其生动。有些女士手里拿着琵琶,有些女士拿着扇子轻轻摇摆。挥舞的手让人感到怜悯和爱。
专家们还在墓穴中发现了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那就是经过测量后发现的90000块砖的大小几乎相同。它们长38厘米,宽19厘米,厚6厘米。令人惊奇的是,它们的尺寸是一样的。壁画也由人工工匠用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绿色、蓝色、紫色和其他颜色绘制。
专家们感叹说,尽管陵墓被偷了,但陵墓中的壁画却是无价的。壁画上雕刻的马,甚至马鬃,都可以一一计数。清晰的 太棒了。
专家推断,这座陵墓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陵墓。陵墓的通道、墓室和棺室均采用砖石雕刻,共使用了9万块砖雕。地面铺着小莲花砖。走廊两旁雕刻着雄狮,雄狮似乎在咆哮。
专家们清理了墓中50多对陶俑。这些淘友似乎是勇士的荣誉卫士。可以推断,墓主是一位身份显赫的战士。砖石画上雕刻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东西,表明墓主信仰佛教。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民间流传的孝子故事,如飞麒麟、郭菊葬儿、老莱子等,表明墓主特别尊重孝道。
此外,佛教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真正达到了顶峰。古墓中的发现与书籍中记载的一致。这表明书中的记录真实可靠。
由于陵墓被盗,几乎没有随葬品,专家们在陵墓中也没有发现任何能证明陵墓主人身份的东西。墓志铭不能仅仅依靠这些壁画来确定坟墓的主人。那么,谁是这座雕刻精美的陵墓的主人呢?这仍然是个谜。
目前,人们知道,这可能是南朝的一位战士,一位地位显赫的将军。如果他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他绝对没有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这样一座豪华的陵墓。
(下图为河南省邓州出土的南朝砖石画像。目前,这些画像已移入邓州博物馆保存。博物馆免费参观。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只有学习历史,我们才能真正欣赏和理解历史,给大家带来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