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985不一定是名校!考公的事,各有各的想法!c9联盟的选调生,才是公务员系统的黑马!
这个北大老师说得很在理:清华毕业生大部分选择进体制内,十几年前就这样了。现在用不着大惊小怪。
也就是最近5年,在互联网高薪吸引下,名校毕业生才纷纷选择去大厂工作,这并非常态。
清北学生一直很热衷公务员,这又不是什么新鲜事,十几年前就这样了。远一点的看看现在中央委员里面多少清北背景的。近一点的讲讲身边的例子,清华很多工科背景的,直博转到人文社科就是为了博仕途,这种人很多。北大的毕业生,在十几年前也都是以能进国家部委的公务员为荣的,这样会进入仕途的快速通道。十几年前,北大的毕业生就业的第一档就是:国家部委公务员、央企总部、TOP名校的PhD和高盛、麦肯锡等顶级金融咨询机构。那时候互联网大牛企业还没崛起。
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这个事件能引起人的关注,是因为经济下行就业太内卷了,很多其他大学的就业空间被挤压了。体制内吸引人也许是收入高稳定,比如深圳的重点高中,收入也确实非常高。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做老师、公务员都是有优势的,清北的人也都不是傻子。还有一些人认为清北定向招生是就业歧视,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全国各地太多了,很多小地方有清北硕士以上毕业生免试直接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政策。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会流到上海、苏南、浙江和大湾区等地。以后人才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会越来越大。
通过西安交大202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我们可以看出:哪怕是顶尖的工科985名校,能成功定向选调(省直选调)或者直接录用为公务员的比例也极低!985定向选调是有一定优势,但数量极少(清北数量较为可观,毕竟全国最知名的top2),可以说是优中选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条路走不通。下面简单说说。
第一,总比例很低,仅仅2.1%左右。2021届毕业生总数(本硕博)为8993人,定向选调或公务员录取人数仅仅191人,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第二,硕士研究生优势最大,本科生最劣势,博士生居中。硕研录用155人,而本届毕业生有3952人,占比约3.9%,可以说相当高,也可看出省直部门主要倾向于硕研,对较高学历有很大的偏向。而本科生本届毕业生人数有4200人,但录用公务员或者定向选调仅仅24人,占比约千分之5.7,比例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博士生录用12人,毕业生仅841人,占比1.42%,或许博士生更加只谈科研或者进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等。
第三,高校所在省份录用最多,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陕西省肯定更愿意给西交大更多名额。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东部经济大省江苏排在第二。
最后,想走省直选调的尽可能读名牌985的硕研,本硕一致最好不过了。这只是一条出路,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走不通的,再说,并不是人人都适合从政,所以请不要盲目跟风!#高考# #选调生# #高考填报志愿#
在成为公务员进入体制这条路上,名校的优势特别明显。比如,进入党政机关的清华北大学生中,选调生占比90%左右!公考进入的只有10%!
选调生的优势:
1,晋升更快,在基层磨炼两年就能成为小领导。
2,补贴更多,包括现金补贴和住房补贴。
3,相对于国考,竞争更小。
到成为选调生,一定本人也要比较优秀,而且对年龄要求高。
反正今年报名选调生的人数翻番,热情很是高涨
【琅河财经】#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就业#清北学生一直很热衷公务员,这又不是什么新鲜事,十几年前就这样了。远一点的看看现在中央委员里面多少清北背景的。近一点的讲讲身边的例子,清华很多工科背景的,直博转到人文社科就是为了博仕途,这种人很多。北大的毕业生,在十几年前也都是以能进国家部委的公务员为荣的,这样会进入仕途的快速通道。十几年前,北大的毕业生就业的第一档就是:国家部委公务员、央企总部、TOP名校的PhD和高盛、麦肯锡等顶级金融咨询机构。那时候互联网大牛企业还没崛起。
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这个事件能引起人的关注,是因为经济下行就业太内卷了,很多其他大学的就业空间被挤压了。体制内吸引人也许是收入高稳定,比如深圳的重点高中,收入也确实非常高。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做老师、公务员都是有优势的,清北的人也都不是傻子。还有一些人认为清北定向招生是就业歧视,实际上这样的例子全国各地太多了,很多小地方有清北硕士以上毕业生免试直接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政策。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高端人才会流到上海、苏南、浙江和大湾区等地。以后人才竞争力的区域差异会越来越大。
在头条热榜看#国考明日起报名 计划招录3.71万人#这些年公考大热,尤其是国考更是热中热。有人觉得,这是就业形势不好带来的独木桥效应,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批名校生国考,也的确对提高公务员素质有助益。管理也是生产力。大批名校生把为国家社会服务放在首位,也反映出新时代年轻人自我要求的提高与为人民服务热情的增加。
如果没有考上,也不妨碍他们投身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国考不是科举,是为人民服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