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姐姐参加公务员考试,单位招2面8,她比第8名只差0.2分,感觉又陪跑了。没想到,一觉醒来转机出现,更奇妙的还在后面。
这位小姐姐的考公经历非常奇妙。她之前参加国考1次、省考4次,笔试成绩始终在120分上下徘徊,从未考过130。
2020年,她参加了第五次省考,笔试居然考了132分,但还是“名落孙山”,比第1名差15分,比第2名差12分。这种差距,别说没进面,即便进了面也基本上是“打酱油”的。
她可能也习惯了,没当回事儿。没想到,有一天正睡懒觉呢,被电话吵醒,通知她参加明天的资格复审,原因是第8名弃权,可能也是觉得没啥希望。
复审通过后,她就报了面试班,感觉也没啥希望,干脆报了一个5万多的“包过协议班”,权当“打酱油”,顺便休个假,坐等培训机构全额退款。
大概这种“打酱油”的心态比较好,面试练习时比较随意不刻板,再加上这位小姐姐属于那种“充电五分钟,哔哔俩小时”的主儿,面试练得得心应手。不过,她还是没抱什么希望,毕竟笔试成绩差距较大,一边耍一边坐等退款。
正式面试时,她那个岗位,只有她得了87分,其他全在80分以下,她的综合成绩居然飙升到第2!
不可能,不可能,怎么可能呢?
往往越不可能的事,越可能发生。面试那天,不知道什么原因,第1名那哥们居然迟到了很长时间,连考场都没进去。
这一下子好了,她的笔试成绩比原来的第3名只差3分,笔试的劣势大大缩小了。
现在,5万多的培训费是要不回来了,上岸了……
你说说,面试迟到的第1名,主动弃权的第8名,是不是培训班找的“拖”啊?哈哈[捂脸][捂脸]#我要上微头条##公务员考试##师者说#
事业编真的比公务员好考太多了!
同学今年省考考了134分,岗位招1报了400多人,排20名左右,没进面,参加了省直事业单位,同样考了130多,岗位招1报了200多人,排名第二,进了面试。
今天分享下我行测的经验吧。先说说我参加的考试,15年毕业那年先后参加了国考、选调生、事业编、三支一扶和省考。每次考试都进入了面试,最终上岸的是三支一扶和省考。国考笔试130+,省考150+。
说来惭愧,行测的分数并不高,也就70出头,全靠申论提的分。但也正因为自己不擅长行测,考到这个分我自己也满意,毕竟没有太拖后腿。
我当时是打算参加国考(11月份左右考),所以在暑假里就开始看书了。我觉得备考时间不需要拉太长,全身心得投入半年,进面试应该是没问题了。拉锯太长时间,容易疲惫且松懈。
如果你是小白的话,没有参加过考试,不知道题型,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
1.模块复习(1个月左右)。每个模块都有对应的书,把每个模块都进行专项复习。在如果你是个小白,刚刚备考,没有参加过考试,那在进行模块复习前,先找两三套真题做一遍,看看公考都考什么,以什么形式考。然后再逐个模块进行攻坚。边看边做笔记,划重点,形成备考精华。
2.做真题(半个月左右)。模块专项全都捋了一遍后,就可以做真题了,每天一套,掐着时间做。无论你参加哪个省的考试,近五年的国考真题和本省的真题是必须要做的。在做真题、对答案的过程中能够清楚自己擅长的模块是什么,不擅长的模块是什么。
3.查漏补缺(半个月左右)。经过第二个模块,你就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在第三阶段就是再返回到专项上,进行查漏补缺,看看不擅长的模块,通过再巩固知识点能否加强,能否豁然开朗找到这个类型的解题思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分模块刷真题,可以在专项题本上做,也可以在粉笔APP上刷,见缝插针的刷。在APP上刷对于一边上班一边考试的人来说是个好方法,摸鱼的时候、在厕所的时候、开会的时候等等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
4.广泛做真题(2-3个月)。临近考试的两三个月是最重要的,就是做真题,做哪些真题?国考的、省考和本省省考题型类似的其他省的真题。同样的要严格按照考试时间做,能填答题卡的就填答题卡,不能涂的留出至少十分钟的时间来,到时间就放笔对答案,找看答案解析。
5.要有所舍弃。到这步你应该做了不少于20套真题了吧,自己的强项和短板也一目了然了。这时候就想想如何让自己的强项更强,那自己怎么学都学不会的模块可以选择放弃。在考试的时候把不擅长的板块放在最后,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蒙。比如我在后期的练习和最终的考试中数量关系都是放弃的,连看都不看一眼,因为不会做,更因为没时间。
6.反复做真题+复盘(最后1.2个月)。我再最后一个月就是反复做近五年的国考真题和近几年的省考真题。对,反复做,每套题做了至少五遍,甚至更多,可以每七天一循环。很多人认为反复做没用,因为已经记住了答案。其实你可以试一下,这周一做的这套真题对完答案,看完解析,下周一再做同一套真题,能否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