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丧事风俗——吃
先前条件差,办丧事跟周边邻居借方桌,长凳,借碗。所以家家户户的碗底刻字,方桌和长凳底下写字。整个生产队都忙活起来。开始分工,搬桌子凳子的,通风报信的,烧饭的,炒菜的,洗碗的,扯布的。
菜大都是蔬菜,其中有两道荤菜。一道是猪血炖豆腐,另一道是雪里红咸菜烧猪大肠。过去猪大肠不值钱。酒是火化后回家,最后一顿饭才上酒。清一色米酒。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吃的菜也越来越好。也不再需要邻居帮忙,也不借桌凳。都有专门机构一条龙服务。
现在吃的通常是500元一桌,10个冷菜,8个热菜,2个汤。自己买菜做饭,那是相当丰盛了。现在是顿顿有酒,什么黄酒,啤酒,白酒,饮料堆在屋檐下,自己拿。
随着经济条件的提供,仪式也丰富起来。首先冒出来的是道教阴阳先生。从两人变四人,再变八人,每人每天300元,来两天。后来又出现了铜管乐队奏哀乐。这阴阳先生唢呐声倒传不远,铜管乐队大号,小号一吹,几公里都听得到。也是八人,两天。再后来,铜管乐队带来了唱戏的,都是先前村镇文艺骨干,现在都是老年人了。大家都用全套,你不用就会被人议论小气,舍不得花钱。
后来,国家提出提出移风易俗破,从源头上进行根治。死者为大,办丧事人家你不能去干涉,容易扩大矛盾,所以要从从业人员入手。规定凡是到丧家吹唢呐,铜鼓喇叭的,一经举报证实,本人扣养老金,其子女上学,就业取消一切照顾,子女考公务员,事业编,政审以不合格论处。
凡是涉及子女的幸福,都不会冒风险,加上办丧事家本来不想花钱请这帮人,一下子刹住了不断扩张的大操大办之风。
现在大家吃过饭,开始打麻将,斗地主,半夜才散去,风俗叫“陪夜”。
相信,未来的风气会更好。
在广海渔人码头海鲜市场,买了海鲜去旁边的餐厅加工。
原来停靠广海码头的渔船现在都转去烽火角水闸口或者铜鼓码头停靠了,广海码头听说是在扩建中,现在广海镇渔人码头已经临时改成海鲜市场,来这里卖海鲜的档摊挺多的,来买海鲜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我们买了虾、蟹、鱼、贝类等海产品。不过海鲜市场的海鲜要看准看清楚,有些蟹是掉头掉腿的,蟹基本上都是公蟹和二母蟹为多,没有看到多少母蟹;还要懂得区分是养殖的还是南海捕捞的,价格区别很大;而冰鲜类海鱼,新不新鲜价格也有差别。
买好海鲜后,就直奔渔人码头海鲜市场旁边的餐厅加工,以前一直都在这家餐厅加工,和老板娘熟络了,这次进店看不到老板娘,只看到一个年青的妹子在柜台前,我把海鲜拿给她,按我的口味安排厨房加工:九肚鱼胡椒紫菜汤,清蒸奄仔蟹,姜葱炒花蟹,白灼海虾,白灼瓦碌 ,咸虾酱炒番薯叶。最后问妹子,老板娘去哪里了?妹子紧张的问我,还有哪个老板娘?我反应过来马上改口说,十几年前这里做的是一个肥婆老板娘,和你们是什么关系呢?妹子这才笑了起来,说肥婆老板娘他们挣钱挣够了,现在是把餐厅租给她们接手继续经营啦。
十年人事几番新,多年没来的广海渔人码头,码头已经变市场,旁边的餐厅也换了新人,附近的建筑也都变了,只剩下山岗上的碉楼还在,海风依旧......
#江门头条# #珠三角资讯# #我要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