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看!最终报名人数统计出了!共6813人缴费!】
#事业单位##重庆身边事#
黔江区最终报名人数统计已出
缴费人数达到6813人,平均竞争比108:1
竞争激烈程度相较往年而言有所提升
来一起看看报名情况
▼▼▼
黔江事业单位
01
黔江报名人数概览
黔江区事业单位报名工作已经截止,最终共有8161人报名,其中8037人过审,6813人完成缴费,最终竞争比例约为108:1,竞争比较激烈,但各岗位的报名人数较为平均,没有出现报名人数超过600人的岗位。
02
综合岗报名人数概览
本次黔江区事业单位共招聘21个综合类岗位,最终共4811人报名,平均竞争比达229:1。其中报名人数最多的岗位为区交通局-区道路运输事务中心的交通管理岗(482人),竞争最小的岗位则为区融媒体中心的播音主持岗。
各综合岗报名人数如下:
03
教育岗报名人数概览
本次黔江区事业单位共计划招聘42个教师类岗位,主要涉及单位包括职教中心、初中、幼儿园。正阳幼儿园、博睿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岗位为最热门的岗位,报名人数达到了564人。
各教育岗报名人数如下:
重要提醒!
黔江事业单位将于明日开放准考证打印
打印时间为:
7月27日9:00至7月28日17:00
请务必牢记时间!避免错过!
《人民的名义》里,有个小细节,沙书记来来汉东不到一个星期,网球场换成了篮球场,因为有人知道他喜欢打篮球。之前。因为前任书记赵立春喜欢打网球,所以修了网球场。
艺术来源于生活,这几天正在热播的纪录片《零容忍》就有类似一幕。黔江区原区委书记杨宏伟,被人成为“球书记”,因为他喜欢打篮球,并且是在上班时间。因此,身边围了一群球友。在干部的提拔上,频频关照这些球友。
@兄弟说公考 在多年前遇到类似的情况,领导喜欢打羽毛球,结果单位一下子里多了不少的羽毛球兴趣爱好者。后来领导换了,来了一个喜欢跑步的领导,结果又有很多人开始跑步。
#年度反腐大片《零容忍》将播出# #公务员# #体制内工作#
#重庆头条# 哎!这个国庆节,有很多重庆人,不方便离开重庆!怎么办?!也有很多四川人,不方便到重庆来!好吧,我隆重给大家推荐一个地方:三不管岛!是的!沈从文的小说《边城》里面的边城,就在重庆湖南贵州三省市交界处的边城,边城有个三不管岛,岛上还有三不管岛酒店……来这里旅游,还担心啥呢?!嘿嘿!……只是,如果你确实是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事业编、公务员、工程师,恐怕还是不方便离开重庆的三不管岛,过江去对面的湖南吧?!……国庆节,高速公路免费,大家如果想要占便宜!又不想离开大重庆,最好的选择,就是一路驱车前往秀山的洪安边城啦!一路上,可以欣赏319国道涪陵到彭水的奇山异水!可以欣赏龚滩古镇、酉阳桃花源、川河盖,龙潭古镇,洪安边城!……回来可以再经过黔江的濯水古镇,涪陵白马镇,816洞……来回可以节约700块钱的过路费吧?!心动不心动呢?!(据说,很多学校要求师生,非必要不离开重庆!很多国有企业,要求报批后才能离开重庆,回来后要核酸检测……比较麻烦!不是那么方便哦!)#光线摄影学院曾兰老师# @光线摄影学院曾老师
走读地理 | 重庆(2)
每天一个地理问题
重庆为什要分出去成立直辖市呢
简单说:四川太大
尤其是川西和川东的山区负累过重
严重拖后腿,要想脱贫
原四川地区需要双轮驱动
另外四川是西部的核心区
肩负着牵引西北(西安、兰州)
和西南(贵阳、昆明)两翼
共同拓展西部的重任
所以让重庆分离出来成立直辖市
也就是说成都和重庆都是火车头
双火车头驱动模式
这是其一
其二,从地形上看
重庆拥有水陆交通双优势
适合嫁接中部沿海资源
为成都西南枢纽注入强劲动力
也就是说
现代的成都在重庆的配合下
面对青藏高原广阔的西部
不再踟躇不前,而是高歌迈进
盘活青藏高原,快速接入印度洋出口
打通一带一路另一条水陆闭环
所以成渝必须一体化
如果重庆不分出去自立山头
那重庆始终难和成都平起平坐
毕竟一省不容二虎
主要是行政资源不允许
中国许多省市
基本都在打造以省会为中心的城市群
说句不好听的话
省会城市以吸星大法求得一城独大
这就是行政资源过分集中的结果
当然国家要设立直辖市
肯定要有国家的战略
最开始,由于三峡大坝问题
准备设三峡省
管理库区移民和脱贫问题
后来合计,觉得设立省层级多一层
一来不够扁平化
二来多冗员
设立直辖市
不仅减少了数万公务员队伍
还为国家节约数十亿的开销
把这些钱直接用来扶贫三峡库区
更直接,更高效
讲到三峡,多讲一句
后续还有专门一章
(走读地理-长江三峡)
成都距离三峡太远,管理难度重重
而移民的成功与否是三峡工程成功的关键
用距离三峡最近的重庆去带动
肯定好过四川省的管理
重庆作为特大城市
经济辐射肯定好过成都
所以原属于四川的涪,万,黔江划给了重庆
有很多人对重庆直辖不满
认为从经济到位置比重庆好的城市比比皆是
比如深圳、苏州等
但是不要忘了
重庆的战略位置更重要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
刘备率大军报仇,后遭东吴陆逊狙击
退守白帝城,准备伺机再战
孙权遣使求和多次,刘备无奈同意
为什么胜方的东吴要主动求和呢
一句话,希望刘备不要天子守国门
早早退回成都去
一旦退回成都,就会消解仇恨
老待在重庆不走
这样荆州的压力太大
搞得孙权也睡不好觉
老大在哪儿,中心就在哪儿,斗志就在哪儿
抗战时,面对日军飞机轰炸
蒋介石为什么不退守更加安全的成都呢
要知道,成都远在日军飞行半径以外
因为重庆更能激发全国抗战斗志
重庆的位置可随时准备反扑
同时重庆更利于节制西南云贵
事实上,刚解放的时候
重庆就是直辖市
而且是西南大区的区府所在地
当时的重庆总管云、贵、川三省
其实重庆作为直辖市的历史
可追溯到2300年前
公元前316年
张仪在两江合汇处建江州城(重庆)
编制与咸阳同一级别
也就是说,咸阳、江州、成都
都是秦国的直辖市
重庆作为巴国的首都更早
那是公元前1112年,也就是3100多年前
从公元前1112年到1949年解放
重庆作为诸侯国的首都有711年
郡治所在地924年
州治所在地581年,府治642年
特别市(抗战时陪都)12年
总的来说,重庆分出去对双方都有好处
四川可以把2000万人口的负担减掉
重庆可以把经济补上去
而重庆的经济好了后
还可以带动重庆周边的四川地区
原来的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交接处的数十个县
大部分都是贫困县
要发展就需要一个有辐射能力的大城市带动
而重庆以前只是个省辖市
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去带动这些地区
直辖后通过重庆的总体招商
采购的扩大和路网的建设
已经有很多的县已经脱贫
今天围绕重庆和成都打造的交通枢纽
正在改变周边城市的命运
你看,只是行政体制上小小改动
就能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这远比提拔一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城市强
深圳、苏州即便升为直辖市
于经济也不会有太多提升
毕竟大湾区整体驱动足以带动珠三角
#寻找头条生活家#泥瓦工和临时工在炎炎夏日是怎么度过的?没有空调,没有清茶,没有办公室,有的是顶烈日,太阳晒,这个群体支撑着我们这个社会,而且功不可没!
进入小暑就到了炎炎盛夏,学生陆续放假,师生们可以自由的玩耍,放松心情,调整心绪,机关公务员上班有空调,电扇,纯净水,可以悠闲的泡上一罐绿茶,玩玩电脑,看看新闻。
可是,酷暑难挨之下的泥瓦工和临工就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得顶着炎炎烈日,在高温中不停地作业和劳动。
你只要注意,在建高楼,桥梁,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市政建设,水利建设等工地上,到处可见泥瓦工和临工。他们当中多数是中年男人,也有五十几六十几即将进入老年或者已经是老年的男人和妇女。
为了挣钱,他们每天都是汗流浃背,皮肤黑油油,衣裤脏兮兮,满脸笑嘻嘻,知足得那么单纯,平和得那么干净。
可以说,除了地下的矿工,地上最苦的恐怕就是泥瓦工和临工。家门口这几天正在搞市政建设,道路的两边人行道全部铺上路面砖。在与他们闲聊中得知:铺砖的技术工师傅每天180元,搅拌水泥砂浆的男士8元一小时,搬运砖块的女士7元一小时,每天干9小时,老板负责午餐一顿。这样的工资标准和午餐待遇,他们很满足,说在家里还挣不了那么多。
这些临工来自四面八方。咸丰本地居多,来自活龙小河的,高乐山白水坝的,小模黑桃园的,重庆黔江的。要打这份工,还得有关系,托熟人,不然你进不了工地。遇到下雨就要停工,每月做不了30天,多的也就20天左右,做,没有人负责你的养老保险,不做,你就什么都没有。
所以泥瓦工和临工没有固定的工作场所,也不旱涝保收,全靠碰运气,碰火候。这样满打满算,一个月也就2000元左右到了顶点。
我给老伴说:我们是公务员,旱涝保收,上班条件那么舒适,我们要知足了。
“是呀,看到他们,我们还有什么说的,工作要认真点”老伴对我说。我们虽说是最基层的最小的公务员,但我们比起泥瓦工和临工,不知要强多少,比起那些判刑的贪官,不知要强多少。知足者常乐。爱岗敬业,守住本分,珍惜自己,淡泊明志,在平常锅碗铁瓢的生活中,在满山夏蝉鸣叫的路边悠哉乐哉的散步中享受淡定,享受快乐。
一份稳定舒适的工作来之不易,要格外珍惜。在当今社会,腐败盛行,被惩治的被双开的毕竟是少数,多数贪官仍逍遥法外,而且在继续的贪婪不止。
再大的房子,再好的车子,你最终还是一个盒子,何必那么累呢?清淡就是富有,精神的追求永恒。在强烈的物欲下,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吃“夜草”,不贪便宜,要多读书,读好书,“不以物喜”,悠悠我心。
我十几岁就做泥瓦工和临工。首先是自己修房子,用石块砂浆砌,父亲给我当小工,盖好了房子,征服了半信半疑的生产队的农民,后来家家户户砌堡坎,修猪圈都请我;去梅坪红光大队参加人造平原,我又是当师傅,砌堡坎;在酷暑的夏天,我在新疆与同伴吴少锋筛河沙,每天流鼻血,每天带一壶饮用水,带上一大把棉花;后来我又参加修建沼气池,每天顶着烈日挑水,挑石块,挑水泥、、、、、、
做泥瓦工能拿上锤子就是师傅,在开始做的第一天,我就特别羡慕那拿铁锤的人,后来我终于拿上了铁锤当上了师傅,我成了泥瓦匠的元老。
那时做泥瓦工和临工,要么在生产队的某一家帮忙,吃上一顿好饭,要么就是生产队派出去,每天靠10个工分,分值5分,一天也就是五角钱的收入。我做泥瓦工挣钱,一是在新疆16岁时筛河沙得了50元,二是在县城给泥瓦匠师傅搬石头得了80元,我拿着这钱排队买了块手表,那个高兴劲简直无法形容。
从泥瓦工临工到我现在做公务员,我深知前者的艰难,前者的不稳定,前者的酸甜苦辣,在炎炎夏日里,我看见他们,就看见了我自己在包谷地里挖洋芋,在工地上搬石头挑砂浆、、、、、、
人不可以得意忘形。在顺境时要谨慎,更要勤奋,不要身陷囹圄时才知道“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对不起党的培养、、、、、、”在逆境中磨练自己,锻炼自己,逆境成才。我们要把顺境中的困难看做逆境,一个一个去克服,去战胜。
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是党和政府给我们的,是老百姓给我们的,也是自己毕生奋斗的结果。不要以权谋私,不要高高在上,不要目中无人,不要阿谀奉承,不要低三下四。要始终把自己看成是泥瓦工和临工,这样,你才会谨慎,你才会努力。
1997年,中央为何要将重庆与四川“分家”?事实证明邓小平真的高明。
1985年,邓小平与李鹏的一次谈话,为重庆与四川的分离奠定了基础。为什么邓小平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分家”后的重庆和四川发展如何?
四川和重庆在史书上似乎一直是连在一起的,但其实最初不是这样的。曾经四川是蜀国,重庆是巴国,在西周时建立了这两个王国。
但似乎我们经常会听说“巴蜀”的食物,也就是二者是连在一起的,这可要多亏秦统一六国,让两家合二为一了。
此后两者就一直待在一起,直到近现代时期发生了改变。
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重庆被设置成了直辖市,并且将国民政府都迁了过来。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日军大肆破坏我国的工业设备,我国不得不将工业内迁,主要的内迁方向就是南方,重庆则成为重要内迁地之一。
1949各个地区被解放军陆续解放,重庆也不例外。在解放该地区时,解放军考虑到未来的发展问题,将重庆继续分离,并把西南军政委会设在此处。重庆就这样由国民政府的直辖市变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由于重庆的土地面积过于狭小,被划进了四川省。分离十几年后,四川和重庆又合并。
以前四川一直称蜀,重庆一直称巴,那么“重庆”和“四川”这两个词是如何来的呢?
这得从宋朝说起了,北宋时期蜀中有益州、利州、梓州、夔州川陕四路,这四路对蜀地的交通作用十分显著,所以“四川”就成了对蜀地的简称。
南宋时期有一位皇子,名为赵接踵,一月时被封为恭王,管理巴地,二月时继承皇位做了皇帝。所以这个地方被赵接踵认为是“双重喜庆”的地方,简称就是重庆。
在重庆与四川合并后,重庆的地域不断扩大,四川的有一些地区和贵州的一些地区都被划到重庆里。
在1997年重庆与四川分离后时,曾经重庆小小的一块土地变成了有8.24万平方公里的地方,同时它的人口已经涨到了3042万人。要知道整个四川省的人口是8429万人,四川的占地面积是48.6万平方公里。重庆的地小人却多,四川的地多人却较少。
这是邓小平决定将四川与重庆分离的重要原因之一,四川是一个人口大省,地也多。地域太大自然不好打理,整天忙着治安的事情去了,省内建设的大事都被搁置了,不利于四川省的发展。1.1亿人还在等着吃饭,四川大省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中央意识到必须要做些什么,应对四川的问题。经过综合考虑,中央决定要将四川一部分地区划走,重庆又是一个分离过的地方,这个重担自然就落到了重庆的身上。
中央曾经考虑过围绕着三峡大坝,建立一个三峡省。因为四川的万县、黔江、涪陵一直被称为淹没地带,把这些地区的百姓安置好,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三个地区里,大约住了113万人,三峡一旦建成,这113万人将没有去处。
但是,如果三峡省一旦建成,省内居住的人口仅有1760万人,将成为人口最少的省,所以三峡省的建立一直在被搁置。
如果重庆能被分离出来,三峡建成后的113万人口就有了去处,重庆的地域也能扩大,重庆人口密集的情况也能缓解。
分离出去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四川省政府的压力问题,人口大、面积大、管理难,这就需要更多的管理人员,曾有人预计,四川省的公务员编制可能达到3万人,这对于四川官员管理非常不利,将四川与重庆分离,重庆的官员由重庆市政府管理,四川就能轻松许多。
四川省的资源分配问题也是中央必须考虑到的,成都作为四川的首都,自然是把最好的资源分配给它,这样就忽略了人口很多的重庆。
所以在1985年邓小平曾对李鹏说:“我们可以把四川分成两个省,成都和重庆都是发展的中心地区,就不会有资源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了。”
这个建议提出以后,中央就非常重视四川和重庆的发展,但是重庆的发展一直都不太好,邓小平想将二者分离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90年代初,中央正式开始准备,要将二者分离开来。
1997年,重庆正式与四川分离,成为中央领导的第四个直辖市。
邓小平同志的深谋远虑和雄才大略不得不让人佩服。如今重庆已成为中国发展较好的城市,可谓是迅猛发展。
做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发点就是为了人民,人民安居乐业就是对邓小平同志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