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吃一次中餐或晚餐,多少钱符合你的心理价位?
在六线城市———湖北广水,有这样一家良心快餐店,他长期对外经营中晚餐,每人次十元,而且价格已经六年没变,更为重要的是:他满满一碗饭,至少20种菜品供你选择,多少随意,选择随意,当然你也不会随意浪费的,菜的材质绝对的新鲜(老板本人也就餐),另有一锅肉煮萝卜片,油水绝对充足,还有新鲜的辣椒丁儿和花生米由顾客各得所需的选择调味,当然传统的锅巴米汤自然不能少;如果你觉得稍显不足,可以加2块钱另外挑选一条白条鱼。所有的菜品都是家常口味,绝对的"家”的味道[赞]
他的菜品有:黄瓜片、家常豆腐、豇豆、豆干儿、霉千张卷儿、苦瓜丝、藕片、花菜、冬瓜片、海带丝、土豆丝、韭菜炒鸡蛋、萝卜丝、洋葱炒肉片、豆瓣炒辣椒、豆芽儿、南瓜丝、榨菜肉末、盐菜、小白菜……当然,菜的品种也会随着时令季节而调整。
小餐馆的顾客大多是附近上班的公务员、移动公司的职工和周边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及熟知他的人………时间点到了,就餐的人员常常会络绎不绝。我想这既得益于老板的菜品的价位和质量、数量,又离不开他便利的位置:从市政府出门右拐直走15 米进正对着的小巷就到,其实门面不大仅一间,而且没有招牌,经营者是一对50岁左右的夫妻,不知姓甚名谁。附近的酒店餐馆很多,但这边风景独好,我想:酒好不怕巷子深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旧诗一首(原创)
七律·雨逢小满山中问贫
几户贫寒破落村
偏逢小满湿柴门
迎来舍下人虚座
接漏床前雨满盆
起锈砂锅多水垢
生苔瓦灶少灰痕
明朝可望睛光里
唤我惊惶失夜魂
小注:
我曾是第一批参加扶贫的队员,当年中央作出精准扶贫的决策时,地方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边摸索边实行。我们这里公务员达到某级别,就必须包保一个贫困户。此诗是我第一次到帮扶户家去后写的,具体时间记不清,大概是前十年左右。以下是旧注。
“精准扶贫”我的帮扶户是住在中华山下稻场湾的老张家。稻场湾原有上十户人家,现人大都外流,只剩老张和另一家祖母带两孙空守。老张七十有三,独孤一人,为“五保户”,本当温饱无虞,受贫有以下原因。
一、患先天智障。政府每月给予他的生活费,因珍惜而东掖西藏,三、两天便不知了了;于是便饱一顿,饿一顿,以上山打柴为继。老张一生干别的么事不行,唯独打柴:我亲见他把几十公分的枯树,用镐锄劈成整整齐齐的木柴。七十多岁的老人,光着脚,挑百十斤的劈柴走二、三十里山路到广水城区卖,因不识数不会交易,市值五、六十元的木柴,常被一碗饭或几块钱就打发了。所以老张饿肚子是常事。
二、患隐疾。村委会曾把他送到政府福利院,但因智障加隐疾(疝气),发病时因痛苦难忍,行为又不知回避,弄得女性服务人员和服务对象无以容忍;自以为家里自由,又回到自己的窝居。
三、居住条件太差。村集体数十年前在他村邻的山墙下为他搭建了一间棚屋,后因村无公共集体收入而年久失修。晴夜在家可看天星,雨雪天难熬。
像他这样居住困难的土门村还有六、七户,村委会已向上级政府申请,建造新村,将他们从山里迁到外畈,以便集中照顾,那时可望脱贫脱困,所以有“明朝可望晴光里”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