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谈谈我的家乡:阳城县,一个不知名的小县城,一个排不上线的小县城。
很多人因为因皇城相府,而知道了我们县,其实,我在家的时间远远没有在外面的时间长,要问我为什么不想回家发展,可能会列举很多很多的原因。
就我总结,阳城人的普遍特点:
1,猴精猴精的。在阳城方言里,猴是一个经常说的字,意思为不要,也许因为这里猴多,所以在方言里也出现了猴。
2,可吃不好,不可穿不好。吃是次要的,吃啥谁也看不见,穿啥则是给别人看的,面子很重要。
3,有钱的人很多。但具体是真的有钱,还是装的有钱,我也不知道,煤矿上工作的个个都是吃的好,穿的好,住的好。
4。产业单薄。除了煤矿上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等被认为是铁饭碗,其他的都是小打小闹,最多的恐怕就是各种搞装修的,走管道的等等工人了。
5,耍的大。看见别人买了什么,自己也要买,甚至要比对方的更好,攀比现象极其严重。
6,斤斤计较,不舍得吃一点亏。举一个例子,从装修的角度来说,客户总是要求用更好的材料,却不想付相应的价格,装修过程中如果有什么轻微瑕疵就会无限放大,赔钱的买卖很多。
今天,去做核酸,从太原回到家乡,核酸流程都有所改变,要到某个小程序上登记,相对于太原录入身份证信息来说,稍显繁琐,工作人员态度也一般,不禁感叹,差距真真切切的存在啊。
#太原头条# #山西头条# #核酸检测# #皇城相府# #看似猴精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大智慧!#
《孔子传》阅读分享:孔子的先辈们
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王室后裔。
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接受了周王朝的分封,由殷商王室成员(王)转为周朝封国诸侯(公),身份和地位都降了一等。
微子启是宋国开国之君,经微仲、宋公稽、丁公申,到第四代时传到了宋湣公。宋湣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弗父何,次子鲋祀,孔氏一族就出自弗父何。
宋湣公死后并没有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君位,而是按照殷商时期兄终弟及的传统,把君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炀公熙。兄终弟及引发了内乱,后来鲋祀弑杀了叔父炀公熙,夺回君位。
最初他想让兄长弗父何继位为国君,但是弗父何坚辞不受,因为如果他继位为国君,就必须治鲋祀的弑君之罪,那就势必兄弟相残,亲情化为仇恨,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拥立其弟鲋祀为国君,是为宋厉公。
而他自己则仍为贵卿,这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经历了这次变故之后,弗父何一支由诸侯(公)转为大臣(卿),身份和地位又降了一等。然而他在这个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赢得了世人称赞,孔子后来被称为“圣人之后”,其出处就源于此。
弗父何之后,经宋父周、世子胜而三传至正考父,世代均为宋国上卿。正考父在宋国历史上是一位有影响的人物,他历辅戴公、武公、宣公三代国君,一生勤勉敬业,克己奉公,然而每次受命晋爵,他愈加谦卑恭敬,即所谓“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他还曾自制鼎铭警醒自己,诫勉后人,此事在当时被传为美谈。
正考父对宋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为人仍然保持谦卑恭敬的姿态,说明他在道德修养方面已经达到至高境界,这种品德必将恩泽后人。
正考父死后,其子孔父嘉继承卿位,出任宋大司马之职,孔父是其字,嘉是其名。孔父嘉获得赐族之典,允许其后代以先人之字为氏,即为孔氏。孔父嘉也就是孔子的六代祖。
当时宋国政坛纷争不断,公族之间相互倾轧,争权夺利,最终发生华督之乱。华父督是宋戴公之孙,时任宋国太宰,与孔父嘉同为正卿。华父督想要弑杀当时的国君宋殇公,就想先除掉辅佐殇公的孔父嘉。
孔父嘉被杀后,他的曾孙孔防叔因受制于华氏的威逼,就逃到了鲁国。
孔氏一脉逃到鲁国后,就不再有公卿之位,这贵族的世家就日渐没落了。但也不至于沦为耕地的平民,在当时,贵族和平民之间有一个新兴的士族,他们有的是贵族的后裔,有的是没落的贵族,也有的是平民之中优秀子弟。士族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可以享受国家俸禄,但没有封地。至此,孔子先世就由贵族公卿降为士族身份。
孔防叔的孙子名叫叔梁纥,也就是孔子的父亲,是鲁国一个职位不大的武官,他很有力气,以勇武为人所称道。
有一次,几个诸侯国家去攻打一个叫偪阳(在现在的山东峄县南)的小国,鲁国也参加了。叔梁纥就在鲁国的军队中。当他们攻入偪阳城的时候,守城的人把另一边的闸门放了下来,先入城的队伍眼看就要被隔断在城里了,这时叔梁纥却用双手把闸门一掀,掀起来了,先入城的军队才得以完全退出来。
这事发生在公元前563年,离孔子出生还有十二年呐。又有一次,孔纥和其他两个鲁国将领,率领三百武士,打退了齐国的侵扰。这事发生在公元前五五六年,离孔子出生只有五年。这就是我们所仅仅知道的关于孔子父亲的事迹了。
【我的收获】虽然这一章只有短短的三页纸,但却交待了孔子六位先祖的生平和事迹,也让我们看到了,仁爱、谦卑、忠诚、勇敢的基因已扎根于孔氏一族的基因之中,所以才有孔子是圣人之后的说法。面对社会地位的不断下降,孔子的先辈们并没有兀自沉沦、自怨自艾,仍做到了克己奉公、内省自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无论身处何地何境,都要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积极地面对生活,得意时要正考父一样,每一受命,益增其恭;失意时可以学习孔防叔,识时务者为俊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即使身份地位再降,只要生活无忧,那便一切安好。#诗漫大讲堂# #读书# #阅读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