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唐王朝来说,一个意义不亚于武昌起义的地方-山东邹平。
隋末暴政,铁匠王薄在山东邹平雕窝峪首举义旗,拉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大幕!
王薄后来投奔宇文化及,后又投靠窦建德,归附大唐,被唐高祖李渊任命为齐州总管,和秦琼、罗成都是老乡啊,不过结局不太好。
#滨州头条#山东富豪榜上为什么没有张波?
因为她,中国富豪榜上没有张波的名字。
熟悉山东邹平魏桥创业集团的人都知道,随着老董事长张士平于19年去世,他的名字也在各富豪榜上消失了。而现任董事长张波,并没有替代其在富豪榜上的位置。
前几天在头条看到有友人发布了2021年山东富豪排行榜,魏桥创业集团董事长张波榜上无名。下面好多人问怎么没有张波,是不是魏桥创业集团出现了什么问题?
其实,大家可以看一下山东富豪榜排名第一的那个“郑淑良及其家族”,这就是魏桥创业集团,老董事长张士平的妻子郑淑良!
百度搜索郑淑良,介绍非常简单,只有在魏桥创业集团的任职经历,甚至找不到一张单独的照片!老董事长去世后,多数人理所当然的认为,其三个子女从此举起了魏桥创业集团的大旗,却忘记了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的妻子郑淑良。
能陪伴老董事长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一名油棉厂的普通工人,到如今这几百亿的身价,世人皆知张士平的不易,却忽略了作为妻子的付出!
2021年4月,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发布,郑淑良以86亿美元财富位列榜单第288名。[8]
2021年,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郑淑良家族以589亿元财富排名第61位。
范 仲 淹
序:范仲淹,字希文,河北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人,谥号文正。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诗人。文正公二十七岁中进士,曾在多地任职。每到一地首抓民生,重视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与提拔,为朝廷举荐了大量人才。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执政理念,尤为后世所推崇。
断齑划粥五更寒,一鸣惊人飞冲天。
远水楼台亦有月,唯才是举荐国贤。
先忧后乐为官道,无畏贬谪三光范。
奉劝有志入仕者,不做文正莫为官。
注:断齑划粥:范仲淹自幼丧父,随母改嫁至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范公村)。家贫,居醴泉寺学习。为节省粮食,每煮稠粥放凉,用刀分割成数块,每顿只就着咸菜吃一块粥。
远水楼台亦有月:范仲淹每任职一地,多举荐、提拔贤能。其任杭州知府时,多名官员被提拔,唯苏麟在下边县里做巡检,未得擢升。苏写诗一首寄范仲淹,其中有一联"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发泄不满。范知其意,遂为其写了举荐信,苏亦得到提拔。
三光:范仲淹不畏打击,以直言敢谏闻名。屡因直谏被贬。虽被贬谪,却被同殿大臣视为"光耀"。初贬被称为“极光",次贬被称为"愈光”,再贬被称为“尤光"。故时人有语:"三光”风范。
#长安夜书房今日主题:历代家风故事7:范仲淹家训之莫营私利做清官#
“汝守官处小心不得欺事…
莫纵乡亲来部下兴贩,自家且一向清心做官,莫营私利。”
这句话出自北宋范仲淹的家书《告诸子及弟侄》。
大意是告诫后人,如果将来为官,一定要小心谨慎,忠诚无欺,不能纵容家人倚仗权势经商发财,自身做官更是不能贪婪私利,要清正廉洁。
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秋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
两年后,继父朱文翰任职届满,返回故乡,朱说母子随同来到了朱文翰的家乡长山县,即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
此后,范仲淹在这里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
……
敬请关注:
陕西新闻广播FM106.6,AM693, ,
历代家书《历代家风故事7:范仲淹家训之莫营私利做清官 上下》
孙凯 有声奉献文
(长安夜书房:编辑孙凯)
#安顺历史名人#
毛主席称赞他是“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党外人士同情爱护党的第一人”。
安顺历史名人——黄齐生(1879年—1946年4月8日),原名黄禄祥,又名黄鲁连,字齐生,晚号石公,贵州安顺人,近代教育家、爱国民主人士。黄齐生一生探索教育救国、教育兴邦的真理,毛泽东称赞他是“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党外人士同情爱护党的第一人”。1946年4月8日由重庆返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是著名的“四八”烈士之一。1929年在上海与陶行知创办晓庄师范,1931年,经黄炎培介绍先后往江苏昆山、山东邹平、河北定县开展乡村教育。后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和广西基础教育研究院任职。“七·七”事变后组织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后任四川歇马乡村建设育才学院文史教授,壁山正则艺专文史教授;多方奔走,从狱中营救出我党领导人王若飞(黄齐生是其舅父),并随赴解放区考察,在延安受到毛泽东接见。
范仲淹: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十大全才人物,大宋狂人范仲淹比你想象中更牛! 朱熹称他为本朝人物第一,元好问说他是百年间不见一二的人物! 第一次尝试牛通文人
备注:若你不方便看视频,可点此看文字。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宋夏战争爆发后,于康定元年(1040年),奉调前往西北前线,镇守边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范仲淹到任后采取"积极防御、屯田久守"的方针,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最终迫使西夏议和,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庆历三年(1043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北边事稍宁,宋仁宗召范仲淹入朝,授枢密副使。后拜参知政事,上《答手诏条陈十事》,发起"庆历新政",推行改革。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后葬于河南洛阳县尹樊里万安山下 ,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靖康元年(1126年),又追封魏国公。至清代先后从祀于孔庙和历代帝王庙。
范仲淹文武兼备,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范仲淹半身像范仲淹先祖是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范仲淹高祖范隋,唐懿宗时渡江南下,任丽水县丞,时逢中原兵乱,遂定居吴县(今苏州市)。
五代时,曾祖和祖父均仕吴越,父亲范墉早年亦在吴越为官。宋朝建国后,范墉追随吴越王钱俶归降大宋,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己丑秋八月丁丑,范仲淹生于徐州节度掌书记官舍。
淳化元年(990年),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氏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yuè)。两年后,继父朱文翰任职届满,返回故乡,朱说母子随同来到了朱文翰的家乡长山县,即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此后,范仲淹在这里开始了他的童年生活[1]。
人物评价
总评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 ,无沦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折叠历代评价
范文正公像姜遵:朱学究(范仲淹)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
欧阳修:公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
叶清臣:为社稷之固者,莫知范仲淹。……至于帅领偏裨,贵能坐运筹策,不必亲当矢石,王德用素有威名,范仲淹深练军政,庞籍久经边任,皆其选也。
蔡襄:公薨之后,独无余资。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节,明白如是。
朱长文:范文正公置义田、义宅,至今四十年,而丞相、侍郎兄弟(仲淹次子、三子)继承其志,近益增广。九族之间,莫不被其惠。
王安石: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
苏轼:①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②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予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历史冷知识# #惠州头条#天才简史的视频
天才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