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胜男代表:逐步开放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2022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面对面#“35岁门槛”一直都是许多行业的招聘标准,这使得许多正值盛年的从业人员二次就业时,面临超龄导致的中年危机、求职困难等问题。针对此现象,全国人大代表、温州大学研究员蒋胜男建议,面对35岁年龄限制情况,政府应逐步开放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为社会作出表率。
蒋胜男表示,我国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强调继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持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创业创新是国家赢得未来的基础和关键,而实现创新创业目标的主体正是我国的青壮年人群。“35岁门槛”也会让一些从业者不敢“跳槽”、不敢有想法,故步自封,这又会导致企业整体慢慢僵化,丧失创新动力。
对此,蒋胜男建议,一是倡导全社会招工应消除职场年龄歧视,帮助因经济、疫情及其他情况面临下岗再就业人群打破35岁年龄限制。二是政府应对35岁年龄限制情况的改变作出表率,逐步开放公务员录用的“35岁门槛”,可以先从北上广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大城市开始,部分岗位招录有丰富社会经验的人,更好地发挥为人民服务的职能。(记者 唐琪 见习记者 张欣)
同事老廖是浙江温州人,北方某工科大学毕业,工作10年了。当年入职的时候,我问他:听说你们温州人个个都是老板,你们家有多少人做生意啊?老廖说:嗨,我们家就我一个不做生意!
今年老廖的儿子高考,我问他打算报什么专业?老廖说想学工商管理,将来好考公务员。
我大吃一惊,问他:你们温州人怎么也要当公务员?老廖说:嗨,这是哪年的老黄历了?温州年轻人考公考编的大有人在。
老廖家是温州农村的,虽然叫农村,但早就不种田了,家家户户都有作坊门店。
老廖是个异类,从小爱读书,虽然高考上了一所普通的211,但在当地已经是破天荒的高材生了。
但老廖却在乡亲们面前抬不起头,他说上学的时候,老师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说:再不好好学习,长大找不着工作!
可长大以后,那些调皮孩子跟家里做生意赚了大钱,过年主动请老师、同学吃饭,出门都是豪车。
像老廖这样的好学生,只能灰溜溜地两条腿走着去。
但是等老廖这一代人进入中年,家长对孩子的择业却变得理性起来。
按照温州人的老传统,孩子要么进家族的公司实习,准备接班;要么自己做生意,家里给钱支持。
但是现在,很多家庭宁愿花钱送孩子读书,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或者考公考编,拿铁饭碗。
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主要有3点原因:
1、这几年实业越来越不好做,很多企业都倒闭了,没倒闭的也在苦苦支撑。
有些老板虽然企业还在,但因为欠债还不上,成了被执行人。
所以长辈也不愿孩子进入实体经济,太辛苦,风险太大,还不一定赚钱。
2、年轻一代没有了老一辈吃苦奋斗的精神。
老一辈温州人是“宁可睡地板,也要当老板”,全国各地到处寻找商机,生意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我就认识几个浙江老板,小学都没读完就跟着家里人出来做生意,小小年纪就会谈价钱,20几岁手里已经有上百万了。
但是他们的子女就不行了,吃不了睡地板的苦,跟普通小孩一样,沉迷于手机和iPad,不想干活。
3、社会发展了,没有文化办不好企业,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
所以浙江老板也开始重视子女的教育,而且他们手里有钱,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教育。
富二代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很多富二代因为家里有条件,开始追求艺术、设计等在平常百姓看来很烧钱的项目。
浙江人的改变其实是一个正常的过程。过去浙江,尤其是南部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好,七山二水一分田,只能以贸易为生。
所以浙江南边的温州、台州人擅长做生意,能吃苦、勤劳,还敢于冒险。
在致富之后,人的吃苦精神自然而然地会减退,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文化、艺术,向往稳定的工作和生活。
这其实是时代的进步,如果条件好,谁愿意主动去吃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