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为什么在开国大将中排名第二?]
徐海东,很多人对被封为将军感到不解。因为他在军事史上没有什么大的战功,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也没有占据很高的地位。但更让人惊讶的是,他在十大将领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无冕之王粟裕元帅。熟悉军史的人都知道,1955年授衔的时候,考虑历史、当时的位置和战功,平衡各历史时期军队形成的山头,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除了是四方面军山头代表人物之一,还是红军时期陕北红军二号军事人物。但即使是照顾山头,这个山头的代表其实也排在将军之后,按常理是解释不了的。讲的是徐海东的功勋,以及这个山头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一,鲜为人知的长征。提起长征,人们想到的是红一、二、四方面军。其实在军事史上,有一支鲜为人知的红四方面军徐海东等人率领的红25军,历时10个月,到达陕北,行程9000里。1932年蒋介石亲自率50万大军围剿鄂豫皖苏区后,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西至川陕。留守的红25军处境越来越困难,1万多人减少到4000多人,没有电台和中央联系。1934年,派程指示苏区主力进行战略转移,建立新根据地,既能使部队发展,又能引开敌人主力,减轻鄂豫皖苏区压力。调任前,徐海东主动推荐程为司令员,任副司令员,任政治委员。1934年11月16日,不足3000人的红25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开始长征,仅留下一个团和地方武装,重建红28军,继续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2月,红25军转战陕西洛南,开辟了50万人口的鄂豫陕边区苏区。红二十五军能够建立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在长征中是绝无仅有的。红25军长征的路程虽然比较短,但也是艰苦卓绝、悲壮惨烈的。红25军一直孤军奋战,被围困的国民党军往往在10万人左右。其军事压力比重远高于红军三大主力,但徐海东却能在这种极其险恶的绝境中力挽狂澜。战斗中,军队高层领导总是带头挥舞大刀,徐海东、程都身负重伤。当火线带头时,政委吴焕先牺牲了。在牺牲后,徐海东成了司令员,成了政治委员。特别是徐海东率领红25军在长征中多次与中央红军协同作战。1935年7月,红25军一度占领了蒋介石精锐部队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城,缴获大量武器和军需物资,迫使国民党军从川西抽调警卫部队围攻中央红军七个师进行援助,从而打乱了红军一、四方面军的部署。蒋介石称“徐海东永垂不朽,国将不得安宁”,将徐海东与毛泽东、朱德并列为全国通缉悬赏最高的三人,悬赏金额均为25万大洋。而朱茂的奖励,除了徐海东,红军将领没有别人了。1937年9月,红25军转战陕甘革命根据地永平镇,与红26军、红27军在刘志丹会师,人数是长征开始时的两倍。与其他部队相比,方志敏、粟裕率领的七千人的贺团几乎全军覆没;向倩、陈昌浩的二万一千八百人的西路军基本上损失殆尽。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张面对的是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红军。红25军则是另一番景象。官兵衣冠楚楚,装备精良,几乎每个连都有6挺轻机枪。会后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参谋长,成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参谋长。1955年授衔的时候,徐海东并没有说他完全有资格获得上将的称号,但是他在红军时期,尤其是长征期间的杰出军事才能,丝毫不亚于当时担任同样职务,后来被授予上将甚至元帅军衔的将军。
第二,对中央政府的贡献。历经千辛万苦,中央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此时,刚刚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可以说是地广人稀。而正是徐海东这支刚刚在陕北扎下根的部队,帮助了毛泽东和中央红军。1935年冬,毛主义者杨志成向徐海东借款2500元,解决中央红军的温饱问题。徐海东问查国珍有多少,答:“7000元。”徐海东毫不犹豫地命令:“留下2000元,拿出5000元送给中央。”又拿出一大堆重要物资要送,并命令每个班挑一挺最好的机枪送给中央红军。即使是最精锐的骑兵团,也是直接交给中央司令部。徐海东真是雪中送炭,这无疑让毛泽东感到极大的宽慰。以后毛经常说徐海东是“最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其实他说的是这段历史。这才是徐海东1940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一个闲职,却最终在将领中排名第二的真正原因。
1960年春节,毛泽东去广州过冬,与徐海东相邻。毛下车时,汽车必须先滑下一个上坡,才能起步。毛告诉司机不要打扰他!文革期间,徐海东日子不好过。但毛没有忘记徐的“伟大贡献”。林彪要平反徐海东时,毛泽东亲自提名徐海东为九大代表,主席团成员。周恩来激动地向国会转达了毛泽东的建议。当徐海东坐在推车里缓缓进入会场时,周恩来流着泪走了过来,亲自给他安排了座位。毛特地转过身来,向他招手。代表们起立鼓掌。1970年,徐海东在郑州病逝。
1935年4月,一位曾给红军送粮送药的国民党少将,被红25军俘虏。因为情报不畅,国民党少将被误杀,造成了沉痛的历史教训。50多年后,经原红25军军长查证,证实“这位国民党少将是我军红色特工”。
这位国民党少将名叫张汉民,山西稷山人,青年时期刻苦求学。张汉民21岁时,有感国家危难,他选择弃笔从戎,参加了西北军。在西北军期间,张汉民接触到先进革命思想,义无反顾参加我党。
张汉民秘密入党,接受组织委派,在西北军中从事秘密兵运工作。他还多次遭遇危险,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逮捕,差点被反动派杀害。后来,经过组织营救,他才逃出反动派大牢。
逃出“魔窟”后,张汉民改名换姓,去往小学当老师,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等到风声过去,为了获取反动派的情报,张汉民再次冒险重返西北军。因为故旧好友的帮助,张汉民在西北军再次站稳脚跟,担任了陕西警备团团长。
有了团长的职务,张汉民可以参加西北军高层会议,获取了大批国民党重要情报。他通过秘密交通线,将这些情报送到陕北红军,让陕北红军躲过了多次“围剿”。后来,张汉民的职务越来越高,也被迫率部进攻陕北红军。
他和红军达成协议,互不侵犯防区,双方见面就朝天开枪。当听说了陕北红军缺粮缺药后,张汉民还拿着积攒的饷银,偷偷去黑市买粮买药,让心腹给红军送去。在张汉民的影响下,在他所部中,也出现了许多地下党员,帮助张汉民掌握了部队。
1934年10月,瑞金苏区第5次反“围剿”后,主力红军开始战略转移。当年11月,留守鄂豫皖苏区的红25军接到命令,也开始进行长征。按照“花山寨会议”决定,红25军向豫西的伏牛山区转移,按照实际情况,再制定下一步的战略。
到1934年末,红25军已经进入陕西洛南地区,打败了尾随的各路地方军阀势力,部队实力非但没有削减,反而获得增强。随即,红25军和地方红军游击队创建了鄂豫陕苏区,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激战。
1935年初,张汉民被委任为国民党19路军警备3旅少将旅长,接到上司命令,围攻红25军。张汉民和陕北红军有协定,互不侵犯,他以为红25军已经得知了情况。于是,这一次张汉民还是打算,只是上前线做做样子,能向上司交差就行。
1935年4月9日,张汉民率领国民党警备3旅,来到前线。张汉民所部做出“冲锋”的模样,然后朝天开枪,准备放几枪就撤离。但是红25军缺少通讯设备,并不知道张汉民是“我军红色特工”,看警备3旅发起进攻,当即还击。
在血战中,警备3旅很快全军覆没,张汉民等20多名军官被俘。又有不知情况的红军战士要为牺牲战友报仇,私自违反纪律,将张汉民等人杀害。等到红25军首长得知消息,为时已晚,张汉民已经被误杀了。
半个世纪后,原红25军军长程子华在审定《中国工农红军25军战史》时,记述了“错杀张汉民”事件。他说:“当时红25军和主力红军失去联系,不了解组织在西北军中的兵运工作情况,将我军红色特工张汉民错误杀害,造成了沉痛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