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六年,朱棣派太监黄俨等出使朝鲜。临行时,朱棣叮嘱道:“你去朝鲜和国王说,有生得好的女子,选拣几名带来。”后来深受朱棣喜爱的权贤妃就是这次被选出来的。
从元朝开始,中原王朝每年都要让高丽进献秀女,明朝仍沿袭旧制。洪武时,朱元璋就有许多高丽妃嫔。朱棣继承了其父的遗风,时不时就会派人到朝鲜去选秀女入宫。
黄俨到了朝鲜后,朝鲜国王当即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广采女子,以备进献。黄俨的要求很严格,最初选出来的秀女,黄俨觉得不够漂亮,非常不满,对主事者一顿责骂。朝鲜王廷只得派遣各省巡察司分至各地重新选择,同时下令:“如有隐匿,或有针灸、断发、帖药多方规避者,论如律。”经过黄俨的亲自甄选,最终五位女子被选中。十七岁的任氏、李氏,十六岁的吕氏,十四岁的崔氏,还有十八岁的权氏。权氏是工曹典书权执中之女。她们连同使者、火者等二十多人一同被送往南京。临别时,她们的父母自有一番哭送。
进宫之后,权氏被册封为贤妃,任氏被封为顺妃,李氏被册封为昭仪,吕氏被封为婕妤,崔氏被封为美人。五女之中,朱棣最喜欢权氏。她的哥哥便被朱棣授予光禄卿之职。当然他远在朝鲜,俸禄都是由朝鲜代为发放的。
朱棣第一次见到权氏,便问她有什么擅长的才艺。权氏拿出随身携带的玉箫便吹奏了起来。声音窈渺而空灵,让朱棣大为欢喜,立刻将她提拔至众妃之上。宁王朱权当时有诗赞美箫声:“忽闻天外玉箫声,花下听来独自行。三十六宫秋一色,不知何处月偏明。”箫声不知不觉就会让人沉浸其中,不知天之已明。美妙的箫声让公务繁忙且饱经杀伐的永乐大帝朱棣得到了灵魂上的放松和洗涤。后来朱棣征战草原,就特别喜欢带着权贤妃。
不过权贤妃却享年不久。在永乐八年十月,权贤妃跟随朱棣北征,返回时于临城县突然病重。没想到这一次生病却成为永别。临去世前,她深情地望着朱棣,哀声道:“陛下,原谅臣妾以后不能再服侍您了。”说完就去世了。朱棣对此哀悼不已。他亲自赐祭,并封了她恭献的谥号。他命人将权贤妃的灵柩安葬在峄县,命县官好生看守。之后朱棣对权妃的哥哥更为看重,并且赏赐其家白金二百两。
权贤妃的去世,还引起了一些风波。当时有妃嫔吕氏告发,说权贤妃其实是被同样来自朝鲜的吕婕妤所害。按她的说法,当时徐皇后已经去世,而朱棣发誓不再另立皇后,权贤妃进宫后,因得皇帝欢心,便开始稍涉六宫之事。当时吕婕妤对此很是不满,便责问她说:“有子孙的皇后也死了。你管得几个月,这般无礼。”后来矛盾激发,吕婕妤就跟宦官金德、金良串通,从银匠那里买来了砒霜,研成粉末,放到胡桃茶中送给吕氏吃,她因而去世。
这种说法自然漏洞百出。按这种说法,吕婕妤与权氏关系应该不会很好,她接近权氏并为其进茶的机会不可能很多。就是后来她假装与权氏关系好,天天进茶也不现实。而且自永乐七年末朱棣就开始北征,一直到永乐八年十月,大半年的时间,权贤妃一直跟随朱棣。长期进药并让其慢性中毒的机会实在是不会有的。至于一次性让其毒发,更是不可能。当时权贤妃跟随朱棣北征,吕婕妤还在南京,又如何进茶下毒?而且吕婕妤在宫中怎么可能会对别的妃子说出那种大逆不道的话。这不是授人以柄,自取灭亡吗?
不过这件事朱棣信了,可能是悲伤冲昏了头脑吧。朱棣得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他将所有牵扯的妃嫔、宫女、宦官跟银匠一一处死。其中吕婕妤受刑最为严重。据说,她被朱棣用烙铁烙了一个月,才将其处死。跟随她的相关宫女全部被处决。就连她在朝鲜的母亲都被朝鲜国抓了起来处决了。因此事而受到牵连者达数百人之众。因为宫闱之事而蔓延的大案在明朝非常少。永乐朝算是一个特例。后来的吕氏与鱼氏案更是牵连至两千八百多人。
这件事后来证明是冤案。而这场冤案的触发人吕氏,就是之后牵连进大案的吕氏。吕氏是商人之女,她是自权贤妃进宫后被选入宫的。当时她想自己也姓吕,吕婕妤也姓吕,便想着认个本家,双方多走动,好有个照应。其实就是她想巴结人家。两人国家都不一样,认哪门子本家。吕婕妤自然对她爱搭不理,没有好脸色。她碰了一鼻子灰,心里很生气,于是便想出了这条毒计。
不过吕氏后来被处决却并不是因为这件事。一是因为她与宦官有私情,一是经过拷问她的侍女,得出她有谋害朱棣的企图。当然吕氏自然也没有过这种企图,所谓恶人自有恶报。只是后来牵连了许多人。跟权贤妃一同进宫的任氏、李氏都因此而死。当初一同进宫的五个朝鲜妃嫔后来只剩下了崔氏一人,不免令人感到唏嘘。
(《明史》、《毛佩琦正说永乐大帝朱棣》等)
#微头条日签# #历史冷知识# #历史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