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从苏联回国的林彪,刚抵达延安就得知一个不幸的消息:“张浩同志病危了!”林彪急忙赶去张浩的住所,躺在病床上的张浩听见林彪的呼唤声苏醒了过来,用微弱的声音说:“三弟,你回来了?”
张浩看见久违的林彪十分高兴,“回来好,回来就好,我正等着你呢!”张浩的一番话,说得林彪热泪纵横,泣不成声。
张浩原名林育英,他是林彪的堂兄,也是带着林彪参加革命的引路人。1922年,15岁的林彪离开家乡黄冈县林家大湾后,就一直在张浩的照护下。入学武昌共进中学,报考黄埔军校,参加南昌起义,等等,这些决定林彪人生走向的关键路口,都是张浩作主为他选择的。
1930年,张浩受党组织派遣去往东北筹组中共满洲省委,后来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林彪则一直在中央苏区。1935年,张浩从莫斯科回国,林彪也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兄弟俩人重逢后,便生活、战斗在一起。
林彪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际,却唯独跟这位兄长交好。在陕北,张浩是林彪唯一的亲人。林彪对这位堂兄既敬重,又佩服,感情亲近融洽。1938年初林彪在前线身负重伤,更是多亏了张浩夫妇的悉心照料护理。
张浩曾经长期战斗在国民党统治的“白区”和日本人统治的“伪满”地区,三次被捕入狱。在狱中,张浩被敌人用刺刀、棍棒、酷刑反复折磨,差一点就送命,身体备受摧残。最严重的的一次是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时任满洲省委书记的张浩被日本宪兵抓获,关进日军抚顺警察署监狱。
数九寒天,敌人强行撬开嘴巴,灌冷水,肚子灌涨以后,就穿着大头皮靴在身上连踩带踢。水渗着血从他的鼻子、口腔往外涌,但他始终守口如瓶,不吐一字,坚如磐石。在十三个月中,张浩受尽酷刑,坚韧不屈。
经党组织营救,张浩于1933年出狱。此后,他历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援西军政委、八路军129师政委。1938年初,在紧张频繁的战斗生活中,张浩感到体力不支,奉调离职,由邓小平接任129师政委。
1942年2月初林彪回国时,张浩已生命垂危。他的心脏肿大三倍,肝脾失常,肺部水肿,皮肤蜡黄,腿上的肉稍一使劲就一块一块往下掉。
张浩自知不久于人世。弥留之际,他喃喃自语:“林氏三兄弟……林氏三兄弟……”他问守候在旁边的林彪,“还记得你大哥吗?”林彪默默点头。
张浩说:“他们不公平,他们不公平啊!”
林彪的大哥林育南是最早的一批党员,才华横溢,能文能武,在1931年因反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而被开除党籍,后来牺牲在国民党刑场上。和他一同牺牲的还有“左联”五烈士和何孟雄等党的早期职工运动领导人。
张浩向前来探视的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人提出要为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实等烈士,恢复党籍,平反昭雪。毛主席代表中央答应了他的请求。
眼看张浩越发支撑不住,林彪轻声问道:“你还有什么遗嘱?”
“我奋斗了二十年,现在看到了新中国的曙光却要走了。没有看到胜利,终生遗憾。请你们把我埋葬在杨家岭对面的桃花岭,让我能天天望见党中央、毛主席。”张浩很吃力地说。
毛主席十分感动,他对大家说:“让张浩同志在桃花岭上天天监督我们吧。”
即将分别之际,张浩还恋恋不舍地对林彪说:“我们林家三兄弟能看到革命胜利的只有你了……”
1942年3月6日,张浩与世长辞,终年45岁。中共中央成立了以林彪为首的三人治丧小组。朱德不顾年老,亲自为张浩守灵。
3月9日,张浩公祭仪式在延安隆重举行。毛主席、朱德、任弼时、刘少奇等中央负责人亲自抬棺,奠土入穴。这是毛主席一生中唯一一次给自己的战友抬棺、下葬。
张浩葬在桃花岭顶上,墓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毛主席笔锋遒劲的六个大字:“张浩同志之墓”。在党的历史上,我党我军的高级领导人中,只有张浩享受了这一殊荣。
林氏三兄弟林育英(张浩)、林育南、林育容(林彪),一个是让人尊敬的中共元老,一个是被误杀的革命烈士,一个是军功辉煌的野战军统帅,兄弟三人几乎参与了中国革命的完整历程。
抗战初期,林彪为115师师长,林育英为129师政委。毛主席曾经调侃地对他们说:“假如林育南还在,干脆八路军这三个师都由你们林家包了。”虽是玩笑话,但也足以证明林氏三兄弟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和在党内的地位。
照片为:1942年,毛主席、朱总司令、任弼时、林伯渠、杨尚昆等党的主要领导人为林育英抬棺。
林育英,又名张浩,湖北黄冈人,1897年2月出生,他去世时年仅45岁。他的英年早逝跟早年的经历有关。
1930年11月,33岁的林育英从事地下工作,在抚顺被日本人逮捕。他遭受了殴打、冰冻,口中还被灌了煤油、冷水和辣椒水,但始终没有暴露身份。
最后,日本人没办法,只得将他移交抚顺地方。不过林育英的内脏和神经受到很大的损伤,留下了后遗症。
1940年4月30日,林育英发表讲话,突发脑溢血。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他从此卧床。
1941年8月,因遭遇日本人轰炸噪音刺激,林育英的大脑、心脏病情急剧恶化,身体出现水肿。
1942年3月6日凌晨,林育英逝世。3月8日早上,各界人士万余人冒雨参加了林育英的告别仪式,于是出现了开头一幕。
1942年3月5日,毛泽东、高岗、任弼时等在延安在张浩安葬仪式上(右起:高岗、毛泽东、张闻天、陈云、任弼时、贺龙、杨尚昆、李克农、邓发)
从黄土地来到黑土地,高岗由中共北满分局委员到东北局副书记,时间并不长。
这首先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仅仅用四年的时间就打败了军事实力远远超过自己的国民党军,解放战争时间之短,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
另一个原因,是毛泽东当年派高岗到东北,并不是让他这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守土一方的西北局书记仅仅负责东北的一个地区的工作,而是要让他在国共两党争夺大东北的战略决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岗后来经常自豪地对别人说,当年毛主席派他来东北时曾经对他说:“彭真已经先去了,你创建根据地有经验,你去帮帮他。”
不管高岗说的是真是假,反正高岗的北满分局委员只当了半年多,就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东北局副书记。
1|哈尔滨会议
从1945年10月国共决战东北的炮声打响后,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办公地就一直迁徙不定:
1945年末,东北局撤离沈阳后,彭真、罗荣桓、林枫等带领东北局机关到本溪;
1946年2月底,东北局从本溪迁到抚顺;
3月20日,又由抚顺迁至梅河口;
4月18日,东北民主联军在驻长春的苏军撤离后解放长春,东北局随即又迁至长春;
5月21日,在东北民主联军放弃长春的前一天,东北局又由长春迁往哈尔滨。
林育英出席了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在陕北瓦窑堡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林育英除了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之外,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
林育英既是毛泽东的老朋友,又跟张国焘有着患难之交,而这时他是共产国际特使。中共中央决定,由林育英出面,以共产国际派员的身份,对张国焘进行说服工作——张国焘不服从中共中央,对共产国际总应服从了吧。
林育英在中共党内,具有很深的资历。林育英早在一九二二年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跟恽代英、陈潭秋过从甚密。一九二四年秋,他和李求实一起到莫斯科共产主义大学学习。翌年回国,化名林春山,先在上海工作,不久出任中共汉口市委书记。
当毛泽东上井冈山时,他是中共湖南省委成员,两人结下友谊。此后,他又在上海、东北从事秘密工作,出席过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一九三〇年十二月,他在抚顺的火车上遭捕。寒天腊月,他被泡在冰水中受刑,仍坚不吐实。在狱中十三个月,遭受百般折磨,以多病之身获释。他被中共送往莫斯科,一边治病,一边担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
此时,他担当起说服张国焘,防止中共大分裂的重任。他以共产国际特派员的身份,不断给张国焘发电报,进行说服工作。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这样记叙:
林育英到达陕北后,立即致电给我,大意是:他和王明等曾参加一九三五年七月间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大会对中国问题的讨论,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策略的决定。
他奉命携带密码,经蒙古来寻找红军,已于某日到达陕北,完成了第一步使命。他拟由陕北继续到川康地区来,与我和其他同志会晤,但因交通阻隔,尚不知能否如愿等语。
我接到这个电报,一时喜出望外。立即回电表示欣慰,并请他暂留陕北,以免途中遭受袭击的危险,彼此可用电讯商谈各项问题。林育英同志系湖北籍的知识青年,林彪的的堂兄,他和他的弟弟林育南曾与我共过患难。
他于一九二二年参加中共后,即随我从事职工运动,也曾在汉口一间工厂里做工。
一九三三年他代表中国工会到莫斯科,参加赤色职工国际工作,成为中共中央驻莫斯科代表团的一员。他回陕北后,为了保密的理由,他用“张浩”的名字出现。
接着,林育英的电报源源而来,主要是告诉我们共产国际改采新政策的经过,并提出党内团结的步骤……林育英那“源源而来”的电报,迄今仍可从档案中查到。如其中的一份,全文如下:
请转电四方面军国焘同志:
共产国际派我来解决一、四方面军的问题,我已会着毛泽东同志,询问一、四方面军通电甚(少),国际甚望与一、三军团建立直接的关系,我已带有密码与国际通电,兄如有电交国际弟可代转,再者我经过世界七次大会(指共产国际“七大”)对中国问题有详细新的意见,准备将我所知道的向兄传达。
林育英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十六日九时
这样,张国焘也就致电林育英,称“党中央表示一切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虽然张国焘仍坚持他那个“中央”是“党中央”,但已愿“一切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
经过电报一次次切磋,林育英告诉张国焘,“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于中国党中央(指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兄处可即成立西南局直属代表团(指共产国际代表团)”。
这么一来,张国焘不得不取消他那个“中央”。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
他们(指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既与共产国际联络上了。我们也就不必旧事重提,斤斤于谁是谁非,大家团结要紧。
这样,中共避免了大分裂,红军避免了大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