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历史——南宋文学家、理学家,主战派人物
杨万里
(接续13)
他在君王身侧时,多加指点,忧国忧民,有诗句显露,亦有《千虑策》君道国势之计谋。
文人墨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是生于南宋,大厦将倾,一人之力,微若蝼蚁。
或许很多人都觉得,杨万里只是一个有着小情趣的诗人,因为他的诗中,从来都没有愤恨之语,哪怕是在最失意时写的《闷歌行》,字里行间,也尽是豪言讴歌: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在杨万里最后上书的奏折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而事实上,当看到他的平生事迹,读了他临死前的那一封折子,才明白他是如此一位刚强坚毅的书生。
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唯有孤愤!
如此刚强坚毅,这是杨万里的气节!
❤❤❤一代诗宗杨万里,清新幽默的诗风背后,几人知道他热泪盈眶的一生!
“满怀报国热血的杨万里,一生沉浮宦海,被贬无数次,宁可惹得当朝皇帝厌恶,都不肯向自己报国之心妥协,迁谪路中亦能被“急走追黄蝶”“怪生无雨都张伞”的孩童的可爱之处打动,此般人生或许才是让后人热泪盈眶、光耀千秋的“赤子之心”吧!”
说到杨万里,这位诗人的名字对大家并不陌生,他的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也是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的。
杨万里的大部分诗词,充满了生活闲趣,自创“诚斋体”,让人感觉他好似一位安逸的田园诗人,可真的是这样吗?一代诗宗、中兴四大世人杨万里热泪盈眶的一生你了解吗?
一、早年丧母,受父英雄、发奋读书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那一年北宋汴京被金国攻破,二圣被掳走,北宋灭亡。而正是这一年,江西吉水县一户并不富裕的家庭降生了一代诗宗—杨万里。其实在宋朝,江西为当时朝廷贡献了近一半的诗人、政客、包括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曾巩,朱熹,当然还有杨万里,那时候的江西可是人杰地灵。
杨万里的父亲,非常喜欢读书,家境本不富裕,但藏书众多,家里再没钱,也要买书来读。这就潜移默化影响了杨万里。他八岁的时候,母亲去世,杨万里在父亲的影响下,广师博学,发奋读书。当然自古圣贤之人,伟大的诗人、政客,都是要百般磨练才成才,杨万里也不例外,23岁去礼部考试,不幸落榜,四年后继续考试,终于进士及第。
二、初入仕途、得良师启蒙,矢志报国
进士及第后,他被分配到江西赣州做司户参军,也就是当地掌管户籍、赋税的基层公务员,这一年杨万里29岁。此时他的父亲仍带着他去拜访当地名人包括: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名人,其中王庭珪也是江西吉州人,是两宋之交重要的诗人,性格刚直、主战抗金,诗歌成就极高,比如这首词:
春入西园,数重花外红楼起。倚阑金翠。
人在非烟里。风月佳时,蓬岛开平地。
笙歌沸。画桥灯市。一夜惊桃李。
这些前辈的教导,使得杨万里更加关注国家兴亡,立志报国安邦,绝不谄媚讨好、独善其身。
在江西赣州不久,杨万里被调到柳宗元曾经呆过的永州。当时说来也巧,主战抗金的中兴之相——张浚也因主张抗金而罢相谪居在永州。经过多次求见,终于在张浚儿子也就是岳麓书院山长张南轩的引荐下,得以一见。此后入仕不久的杨万里内心得到极大鼓舞,心里报国安邦的志向更加坚定。
三、宦海沉浮、热血不减、数次得罪孝宗及权臣
不久之后,在临安,宋高宗词条禅位于赵昚,也就是南宋最出名和贤德的皇帝—宋孝宗即位。这下朝廷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张浚再次被召至临安为宰相,同时在永州呆了4年的杨万里也得到机会调到临安,还得到了张浚推荐,可惜时机不巧,当时来不及上任,影响他一生的慈爱的父亲就重病,不久去世,按照当时制度,便在家服丧丁忧三年。
等杨万里再次出任,张浚已经退休归家。杨万里遍拜访当时抗金名将虞允文,并上书《千虑策》,在家服丧这几年,杨万里完成了《千虑策》,分别从“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等三十篇论述靖康以来的经验教训,全面总结了强国之道,慷慨激昂,展现了杨万里报国之志,得到了虞允文的赞赏。
转眼过了不惑之年的杨万里,几经周折,在43岁的时候出任隆兴府奉新知县,短短半年,政绩斐然,因而得到虞允文推荐,得以回京任职。
在京任职期间,张浚之子张南轩得罪了虞允文,被排挤出京,杨万里曾为其据理力争。此后17年时间里,他转折于京城、广东、江西、江苏、福建等地,最高官至吏部副部长。
为官数十年,面对朝不保夕、宦海沉浮之后,杨万里始终未忘初心,对自己坚持的事情,据理力争,屡次上书宋孝宗,远离奸佞之臣,勤奋为政。但正是因为杨万里热血为国频频上书劝谏、言语直接逐渐得罪了宋孝宗。(待续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