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上真正荆轲】,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历史上真正荆轲:刺秦王的荆轲,在历史记载中其实存在三种样子?
- 2、历史上真正荆轲,除了荆轲你还知道谁呢
1、历史上真正荆轲:刺秦王的荆轲,在历史记载中其实存在三种样子?
文/念田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这一故事在现代被改编为了众多的形式,比如电影《英雄》、《荆轲刺秦王》、电视剧《秦时丽人明月心》和动画《秦时明月》等等,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相传秦国在一统过程中,燕国太子丹面临亡国危机,延请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荆轲与众人在易水边上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前往秦国。荆轲制定了周密的刺杀计划,在地图中暗藏匕首,假意献给秦始皇地图,“图穷匕首见”,刺杀秦始皇,最终还是失败了。然而这一故事其实有着不同的三个版本,版本的不同展示出了不同的荆轲形象。
电视剧《秦时丽人明月心》剧照
01 《史记》中的荆轲
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前因后果,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中交代得十分详细和清楚,尤其是其非常详细地讲述了荆轲的经历和性格特点。其中说到“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又写到荆轲“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这都表明荆轲为人好读书,志向远大,广泛结交贤达豪杰,希望能够被任用,施展其抱负,绝不只是一个普通刺客。
《史记》记载,荆轲曾经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离去;又曾与鲁勾践博戏,遭到鲁勾践叱骂,又逃去。表面上看荆轲剑术不高明,性格懦弱,但这其实暗合了上文所说的“沉深”的性格特点,这表明荆轲实际上是有意示弱,这也暗示了后文荆轲制定详细的刺杀计划。可见在司马迁的笔下,荆轲是一个心思深沉之人,绝不会因为一时怒气而与人争执。
汉画像石中荆轲刺秦王的场面
02 《战国策》中的荆轲
《史记》和《战国策》中对于荆轲的记载有很大的重合,但是在《战国策》中,相关的记载就要少一些。关于荆轲之前“沉深”的性格特点就有所弱化。尤其是《战国策》没有很详细地描写刺杀秦王的前因后果,最主要的内容还是荆轲等人在易水畔白衣白冠,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在《战国策》的描写中,荆轲主要被描绘成一个勇敢沉着、临危不乱,最终慷慨赴死的悲剧式英雄人物,这也符合大众对于荆轲刺秦王的认知。其实我们一般见到的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文本,就是战国策中的内容,相关内容还被选入了高中语文课本。
03 《燕丹子》中的荆轲
在《史记》和《战国策》之外,关于荆轲还有一个重要的记载,那就是古籍《燕丹子》。历史学家们关于这本书的时代、性质和可靠性存在着极大的争议,很多人倾向于认为本书更像是小说而非历史。抛开此问题不谈,这本书中的荆轲故事和荆轲性格极为精彩。
连环画《荆轲刺秦王》
在《燕丹子》的记载中,荆轲性格深沉稳重,长于谋略的特点被放大了。其记述太子丹宴请,荆轲慷慨陈词,自比为姜太公,表明了自己辅佐太子丹的雄心抱负,又详细分析天下局势,认为太子丹不足以领兵抗秦,这展现了荆轲长于谋略见识的一面。这里的荆轲不仅是一个刺客,也像是一个谋士,一个张仪、苏秦那样的纵横家。
《燕丹子》还说道,荆轲对于刺秦王的行动其实并不积极,一开始借口推脱,后来又百般拖延。相比之下,太子丹对荆轲礼遇甚厚,一再宴请,更加衬托出了太子丹之贤。书中记载,荆轲游玩,用瓦片砸青蛙取乐,太子丹便送上金丸;两人共乘千里马,荆轲说千里马肝美味,太子立即杀马取肝;有美人鼓琴,荆轲称赞其手美,太子便断手献上,这写出了太子丹对荆轲之厚待,却也多少有些贬损荆轲的形象。
参考文献
《史记·刺客列传》
《战国策·燕策》
《燕丹子》
张海明:《谁的荆轲——荆轲形象论之一》
2、历史上真正荆轲,除了荆轲你还知道谁呢
刺客是用于刺杀或暗杀指定目标的一种特殊职业。作为刺客,首要的任务就是杀人,最忌讳情感的羁绊。一般刺客是受人雇佣而行刺,当然不排除个人恩怨驱使产生的刺客行为。刺客最开始是有组织的,受过专门训练的一群杀手,他们的行动约束力高,对组织的服从力高,大部分情况下是多人协作完成暗杀。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受到政治局势的影响,刺客开始大量涌现,或偶然成为刺客者,多为单独行刺。这些刺客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性的训练,因此失败的案例也屡见不鲜。但是也正因为他们的出现,刺客才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
古代著名刺客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氏,为吴国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所雇,用来刺杀王位竞争对手吴王僚。公子光宴请王僚,私下埋伏甲兵于室内。酒酣耳热之时,公子光佯装有足疾,退入内室。专诸登场,他把匕首藏在鱼腹中,佯装为王僚献菜。等走到王僚跟前,突然撕开鱼腹,拿出匕首刺向王僚,王僚当场毙命,专诸当即也被王僚的侍卫杀死。为感念专诸,吴王阖闾加封专诸之子为上卿。 )
要离( 吴王阖闾登上王位后,王僚的儿子庆忌逃往卫国。庆忌有万夫莫当之勇,在吴国号称第一勇士。他随后在卫国招兵买马,伺机为父报仇。阖闾获悉后欲除去这个心头大患,于是觅得一壮士,此人名唤要离。要离采用的是苦肉计。他在王宫与阖闾斗剑时,故意先用竹剑刺伤阖闾的手腕,再取真剑斩断自己的右臂,投奔庆忌。要离走后,阖闾还依计杀掉了他的妻子。庆忌得知后,对要离深信不疑,视为心腹,委他训练士兵,同谋举事。三个月后,庆忌出征吴国,与要离同坐一条战船。某晚,要离乘庆忌畅饮之机,独臂猛刺庆忌,透入心窝,穿出背外。庆忌诧异之极,叹曰:“天下竟有如此勇士敢这样刺我!”左右卫兵欲杀要离,庆忌摇手说:“此乃天下勇士,怎么可以一日杀死两个天下勇士呢!还是放他回国,成全他吧!”要离回国后,阖闾金殿庆封要离。要离辞谢不受,说:“我杀庆忌,不为做官,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宁,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说完自刎于金殿。好一个悲情壮士! )
鉏鸒( 鉏鸒(音同“锄育”),春秋晋国人,一些人不认为他是刺客,因为他根本没有行刺,用现在的话说是犯罪终止。由于他主动放弃行刺,所以未成大名,但在《左传》里却有他的精彩记载。晋灵公暴虐无道,晋国民怨沸腾。宰相赵盾屡屡进谏劝灵公改正,灵公全然不听,反生厌恶之意。灵公宠信的大夫屠岸贾献计,让鉏鸒去加害赵盾。是夜,鉏鸒潜伏赵府。五更,见重门洞开,鉏鸒进中门,看到赵盾朝衣朝冠端座于堂上等待上朝。鉏鸒大惊,退出门外,叹曰:“恭敬如此,忠义之臣也!刺杀忠臣,则为不义;受君命而弃之,则为不信。不信不义,何以立于天地之间哉?” 言罢,鉏鸒撞向一株槐树,脑浆迸裂而亡。赵盾得知后,嘱人将其尸骨埋于槐树之侧。 )
荆柯( “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柯无疑是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刺客,世代为人所颂扬,可谓妇幼皆知,就连现代的两大名导也不放过这个题材。评荆柯为最上镜刺客,可谓名至实归,众心所向。 )
侯赢、朱亥( 侯嬴,战国时期魏国人,最初只是个看守城门的,直到七十岁才被信陵君奉为上宾;朱亥,杀猪专业户,是位隐于市井的奇人。公元前257年,秦王派兵围攻赵国,赵国向魏国求援,魏国便派晋鄙率十万大军前去增援。但在秦王的威胁下,魏王害怕了,命晋鄙停止前进。信陵君不愿坐以待毙,便自已筹集车马前去援赵,但被侯嬴制止了。侯嬴设计让信陵君从魏王的宠姬处窃得虎符,再带着朱亥到晋鄙处夺取兵权。晋鄙不听调遣,被朱亥锤死。信陵君顺利夺取兵权,指挥大军前往救赵,终击退秦军,保全了赵国。整个计划环环相扣,缜密有序,是一个绝佳的策划案。 )
豫让( 豫让是春秋晋国人,屡不得志,投靠智伯后受到重视。后来智伯被仇家赵襄子所杀,豫让决定为其报仇。他更名改姓,冒充罪犯混进宫廷刺杀赵襄子,结果未遂。赵襄子觉得豫让有义,便释放了他。豫让仍不死心,不惜以身涂抹油漆变相、口吞煤炭变声乔装自己,寻找报仇机会。豫让事先埋伏在一座桥下,准备在赵襄子经过时刺杀他,没曾想赵襄子的马突然受惊,豫让的计划再次失败。豫让自知难逃此劫,便恳求赵襄子:“把你的衣服脱下来,让我刺穿,这样即使我死了,也不会有遗憾。”赵襄子答应了他,豫让拔剑在赵襄子的衣服上连刺了三次,然后就自杀了。 )
聂氏姐弟( 聂政本是屠夫,韩国贵族严仲子找其铲除韩国宰相侠累。聂政婉言辞谢:“老母在世,姐姐未嫁,我不能死。”不久,聂母去世,严仲子执亲子之礼前来吊孝。聂政深受感动。在厚葬母亲,又火速将姐姐嫁出后,聂政决定刺杀侠累。聂政从宰相府门外一直杀进大厅,将侠累一剑刺透,然后举剑自杀。咽气前,聂政用长剑挖出自己的眼珠,划烂自己的脸,以免有人认出他,连累了姐姐。为了查出刺客是谁,韩国贴出悬赏告示。聂政的姐姐聂荣断定是弟弟所为,不顾一切来到聂政的尸体旁放声大哭。官员问她,你不怕被牵连吗?聂荣说:“我弟弟这样做,就是为了不让你们认出他,以保全我。可这样一来,他的英名不就被埋没了吗?我岂能为了保全自己而让弟弟死得默默无闻?”说罢,聂荣大叫三声天啦,在弟弟的身边气绝身亡。 )
本文关键词:荆轲真的存在吗,荆轲真实历史人物,荆轲真实存在吗,真实的荆轲,荆轲历史原型。这就是关于《历史上真正荆轲,在历史记载中其实存在三种样子》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