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体制内多年,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乡镇党委书记和镇长可以是男男搭配,或者是男女搭配,亦或者是女男搭配,但几乎没有女女搭配这种可能。按照比例来算的话,女男搭配占比10%,男女搭配占比10%,男男搭配占比80%,女女搭配为0。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个人觉得有以下原因。
1、女性公务员当官的概率比较小,在体制内,虽然近年来招了大批女性公务员,但当上领导职务的比较少。由于中国体制内主要是由男性主导的,男性当官有着先天的优势,女性由于守之于思维、传统和家庭的影响,对做官兴趣不大,她们进入体制内主要是想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官场没有太多追求,要说有追求的话,就是想着多休息多放假,少干点事。这样一来,体制内能当上领导干部的女性就比较少了。
2、女性官员性格都比较强势。能当上领导,尤其是女性领导,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往往要比男性多的多,性格不强势,镇不住人。越是强势,越是霸道,越是说一不二,就越导致一山不能容两只老虎,因为大家都不妥协,都不听劝,都希望对方听对方的,这样不利于班子团结,不利于乡镇发展,组织上自然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所以,组织上考虑到这一点,一般就不会女女安排了。
3、女性官员多了,会影响发展。女性公务员做事太细了,只是被动式交办落实,工作细致程度绝对没话说,但是要想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很难,因为她们的思维逻辑太过天马行空,脚踏实地处理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各方面的能力还是有所欠缺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找认识的县领导哭诉,希望能够放过一码,而不是去想着创造性的想办法解决实际问题。说白了,就是她们凭着感性思维去推动,而男人们大都是依着理性思维创业干事。
4、女性的精力有限,不管怎么说,在中国女性主要还是以家庭为重,为人妻,为人母,即使在忙,也要留些时间给孩子,给家庭,要是书记镇长都是女性,两个人都要花时间在家庭孩子身上,工作上的事就会有所懈怠。我们这一女乡镇党委书记,孩子高考,现在已经请了两个礼拜的假了,工作自然落下一大截。
5、
体制内提拔非常快的无非是这几类人:
1,常委单位的人。比如在市直单位,常委单位的科长可以直接下县任副县长或到市直单位任副局长,其他市直单位的科长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能够被提拔的机会相对较少。
2,领导身边的人。比如领导的秘书,办公室主任等,现实中遇到的非常多。
3,自身非常优秀的人。比如不到三十岁就拥有博士学历,各地通过人才引进方式把这类人招进来,到地方任职至少都是副县长级别的人,往后提拔的机率也非常高。
4,有关系背景的人。不排除有能力之人,但有关系有背景在,提拔的时候会少很多障碍。古语说得好,朝中有人好做官,放在现在依然有效。
5,拍马屁之人。虽说现在的用人之风越来越好了,但也不排除这类人。
对老百姓来说,无论谁做官,能够服务群众,造福一方的都是好官。英雄不问出处,被提拔的官员能德才兼备,以百姓心为心都是好同志。#我要上微头条# #职场干货# #职场微头条#
现在深圳当官的概率比北京大[呲牙][呲牙][呲牙]动不动就是“核酸队长”#深圳头条#
据研究,在清朝进士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0.000048%,也就是百万分之0.48,这个比例可是相当的小了。清朝全国的读书人有几百万,进士一般每三年考一次,一次录取三四百人,平均每年全国也就一百多个进士。所以考进士不光要靠实力,也要靠运气。当时有很多人才华横溢,文章写的很好,但是就是缺乏点运气,终生在科举之路上停滞不前,比如湘军将领左宗棠。
而另一位湘军将领兼创始人曾国藩的运气似乎就比左宗棠要好一点。虽然曾国藩在科举之路开始阶段也是举步维艰,光在第一阶段考秀才就考了七次,历时九年,但是在之后的道路上还算顺利。曾国藩考中秀才第二年考中举人,考中举人第四年考中进士。
考中进士后,曾国藩又参加了朝考,参加朝考干什么呢?是为了被选中翰林。为什么要进翰林院呢?那是因为有清一代选拔宰相和大学士都是从翰林院选拔,而且翰林升官比一般的要快,甚至如果不是翰林出身,死后谥号中都不能有“文”字,所以可见进翰林对于当时读书人的重要程度。
按理来说,曾国藩被选中翰林的几率是相当低的,因为他中进士的名次并不高,是三甲第42名。按照当时惯例,一甲进士“赐进士及第”,也就是进士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可直接进翰林院。二甲进士“赐进士出身”,三甲进士“赐同进士出身”,二甲和三甲是需要参加朝考才能进翰林院。
二甲、三甲一般是各100多人,每次会试差不多有五分之二的人是三甲,这么看的话,曾国藩的这个三甲第42名的名次也不算很丢人,只不过朝考中三甲中选的比例通常很低,因此按照惯例,大家认为曾国藩这样的三甲名次进翰林院的几率也相对较低。
结果没想到的是曾国藩在这次的考试中发挥异常出色,居然取得了一等第三名的成绩。道光皇帝亲自阅卷审核时,读了曾国藩的文章,非常喜欢,又给改成了第二名,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曾国藩终于进了翰林院,从此他在仕途上就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
所以一个人想要成功,想要取得成就,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还要有一定的机遇和时运。但是首要的还是要有个人努力拼搏,自强不息,不怕艰辛,永不言败的精神。曾国藩刚开始不就是屡败屡战,坚持到底的吗。
想要全面了解曾国藩的传奇故事,我给你推荐这本《曾国藩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购买。#双11好物节#
#嫁给公务员有哪些好处和坏处,会后悔吗# 公双马尾觉得没有撒,只是一个工作而已!
先来说说好处吧:公务员工作稳定,在小地方(县城和不发达的小城市)属于工作比较体面的,对于“实力”强的可以说发展无限,干久了资源也比较丰富,毕竟这个社会人脉是最大的资源!
坏处就是:公务员都是死工资,没有大家想的那样牛X,特别是基层公务员还是很苦逼的,事情多的很,压力很大,发展受限制!很多基层公务员一辈子能混一个实职副科级都算是比较牛的了,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现在公务员还属于“高危”职业,这种“高危”不是指那种违法犯罪进监狱的,而是工作中因某些无能为力的原因挨处分那是很正常的了,概率也是很大的!所以很多基层公务员都有“围城”感。
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进去了就知道这句话的含义了!
爸爸入狱,儿子称学习没有用,不能当公务员。
这种父亲犯错,孩子买单的事实听起来挺绝对和残酷的。
但从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这点来探讨,父母为人不端正,孩子品行出问题的几率也挺高的。
因此,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也要做个好人。
第二,这里提到了公务员。
人人都说宇宙的尽头是公务员。意思就是公务员=名+利+财+面+养老保障等,几乎人类所要的一切公务员都能给予。
可是如果年轻人都想当官,那百分百是好事吗?#爸爸入狱儿子称学习没用不能当公务员#
一个人可以低调到什么程度?有人说这种概率极低,除了作家和中彩票,我还真不知道你有什么办法,在亲人的眼皮子底下能赚到几千万!这作者的身份不简单,据说是个公务员。这本书我看了五遍,犹记得里边金句频出,放到现在也不过时,比如长得好看确实容易升官,夏言就是其中之一。想想4100万是10年左右,现在12年过去了,算上买房和其他现在保守估计3亿,而且写了这本书作者受到大佬赏识现在已经是副厅级了,才40出头,前途不可限量!
有人说这个太可怕了枕边人,有私房钱这么多不知道?他在写作且这么出名了居然也不知道?是老婆太傻,还是老公太有城府!
自己身边也有一个人,我们公司的后勤,一个50多岁的大叔,天天骑个小电驴上下班,见到谁都和和气气的,经常给我们带吃的,卫生间堵了上手就修,单位里谁家有个困难都想帮衬一下的老好人。但你能想到他是我们公司所在的整栋办公楼的包租公嘛。后来听老板说,人家还不止这一栋楼!大家身边有低调的人吗?
对于进国企央企还是进互联网大厂的各种纠结。首先我们经常说当官发财两条道,想赚钱就不要当官,想当官就别想着赚钱,那公务员呢,就是当官儿,为人民服务,公务员就不存在商业企业里面的这种严格的业绩考核了一辈子,你就是旱涝保收的,只要你愿意,你自己不提出这个辞职,你永远不会担心被炒鱿鱼,对吧,也不用担心35岁现象,但是国企央企和其他类型的民企外企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商业性质的,它是有业绩考核的你到国央企工作就是走商业路线吗?你会追求个人成就,追求财富,如果你能够在国央企积累到一些社会资源的行业资源呢,那你完全可以借助这种好的平台发展自己的啊一番事业,做出自己的一番成就。你要知道国企其实他也是合同制,这点呢不能与公务员比。国企呢,一般也不会炒人,但是也可能面临下岗,尤其是一些效益不好的地方性的国企的单位会有这种现象。国企一般的是指央企,央企他在现代化管理方面已经是非常超前,非常前沿了啊,不然的话,他是不可能有实力参与到这种国际化的全球竞争的。所以来讲,很多大学生对国企的刻板印象其实是留在以前,当然现在也会有啊,但是概率比较小一点,主要是一些地方性的国企,会有一些躺平,混日子的这种员工,所以说你想进国企还是需要选择一线城市的,或者是省会城市的央企是最有保障的,但又有同学要问了,待遇和最好的央企要求太高,都是985,那咱们进不去,一般的国企待遇又比较低,没有什么发展,虽然清闲,但是也只有稳定的穷,那进民企的话呢,压力大,加班多,对吧?还有35岁现象,但是至少工资比较高吧,你在民企里面奋斗个十年出来,也抵得了大家稳定的拿点死工资这么多年,对吧?我觉得,因为人各有志,就是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都太不一样了,选择自然也各有不同。
小段是北京大学历史学专业研究生,曾在科研机构工作两年,成绩优秀,是党员,想通过河南省考回家乡当官,面临6个岗位选择:
1.河南省档案馆或党史研究室,参公单位,工作清闲体面,好处是竞争不大,提拔空间较小,工资3000多块钱,父母觉得人才埋没,不同意报考。
2.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招10人,机会很大,被排挤的概率低,与省长在一栋楼办公倍有面子,将来政治前途广阔,月薪3000多元,爸妈和男朋友都支持,估计竞争太大。
3.共青团郑州市委,考试难度较小,月薪比省直机关高,提拔特快,男朋友觉得单位级别有点低,所以不同意报考。
4.开封市委宣传部,入职就是四级主任科员,起点高,月薪接近3000元,每天均可以回家和父母一起,爸妈很希望考这个部门,可是男朋友在郑州,异地恋很容易瓦解。
小段很是烦恼,不知道自己该听谁的?请各路大侠为她把把脉,出出主意,在线等着你[作揖]
#头条创作挑战赛#你评估过没有,你适合于在哪里工作和生活?
最近和几个来自老家的老乡闲聊,我们都是小镇青年,对一些话题颇为有共识。
1、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如果想要很容易混得出人头地,一般都是靠着宗族势力。就是在同一个村庄里面,总有一个或者几个大姓在村子里面占据优势地位,控制着村里面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尤其是靠着大的宗族势力更加容易成功。
2、在小镇和小县城如果要混得好,宗族势力就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了,但是还有一定作用,这时候主要靠的是体制内的亲戚、朋友、同学等父辈的人脉资源,宗族里面有出人头地的当官的人也能够起到一定作用。总之,小镇和县城就是一个关系社会,离开了关系基本上是寸步难行。
3、如果要在大城市混得好,首先自己要具备实力,这时候个人的才华、技术、学识、能力、机遇和运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以自己本身的付出为主,贵人扶持为辅。在大城市,基本上没有人能够掌控社会资源的分配,全靠个人的努力,当然也会有小部分人有足够的能力去影响一个小生态,但是这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没有背景能力不行的人,如果家族势力强大,待在农村老家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家庭背景雄厚、关系瓷实的人在县城进入体制内的单位,会有不错的发展;如果个人能力很强,去大城市发展可能会更好一些。
这只是一个理想的建议,因为每个人都不会正确地评估自己,资源和人力资源错配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正常的,所以,我们绝大部分人忙活了一辈子,都一事无成!
不知道你同意我的看法吗????#我们一起上头条##天津头条##媒体人周刊##我在头条搞创作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