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发布“劳动者维权异常名录”,有没有问题?
近日,浙江桐乡市人民法院发布一份《劳动者维权异常名录》,引发了不小争议。
据介绍,法院将通过官方网站等平台发布该名录,并及时通报辖区内各劳务中介、人才市场、行业协会等相关单位。对列入该名录的劳动者,在劳动审查、仲裁、审判等环节,相关部门将对案件从严审查,依法惩处恶意维权行为。
资料显示,劳动者被纳入“劳动者维权异常名录”,一般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连续三年内,在同一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10次及以上或者在不同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投诉15次及以上;
连续三年内,在同一劳动仲裁院申请仲裁5件及以上或者在不同劳动仲裁院申请仲裁8件及以上;
连续三年内,在同一人民法院提起劳动争议诉讼3件及以上或者在不同法院范围内提起劳动争议诉讼5件及以上;
一年内,在同一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或(信访部门)以拖欠农民工工资名义讨要工程款 3次及以上或者在不同劳动保障监察部门或(信访部门)讨要工程款5次及以上的。
据介绍,对于情节恶劣,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即使未达到前款要求,但经桐乡市人民法院、桐乡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桐乡市劳动保障行政执法队会商一致同意,也可纳入“劳动者维权异常名录”。
在笔者看来,法院发布这样一个异常名录,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
一、从形式正义的层面看,法院的确可能招致批评。
对法院持反对态度的人认为,劳动者维权,天经地义。不论劳动者维权是否合理,劳动者具有天然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应该说,持有这种观点的同志,其理念是没有错误的。关爱劳动者,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共识之一。
而且,从更宏大的视角看,今天我们对劳动者的保护,并不是保护得太好了,而是保护还不够,比如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问题,比如996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劳动者的权益尚且没有得到全面的保护,在这种时刻,出台这种限制劳动者维权的措施,确实有点不合适。
二、从实质正义的层面看,法院的做法其实用心良苦。
首先,维权本身是对的,但是滥用权利,却是法律所禁止的。劳动法的立法目的并不是让部分劳动者以仲裁、起诉为谋利手段,而是在其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有正当的权益保障途径。
但是有一些劳动者,他去一个单位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而是利用单位本身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劳动为形式,以投诉、举报、仲裁、诉讼为获利手段。
尽管,这种行为严格来说也是维权活动。但这种活动的出发点本身是有问题的,即便是维权,也是一种滥用权利的行为。
对滥用权力的行为,法院仍要基于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继续维护其合法权益,但是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法院将在劳动仲裁、诉讼活动中发现的异常状况,通报给企业,提醒企业在招录员工时维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也是地方法院规制“职场碰瓷”行为的积极探索、优化营商环境的有益尝试。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是劳动关系中矛盾的两个方面,劳动者的绝对权威会让企业无法生存,进而谈不上什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用人单位的绝对权威会让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荡然无存,从根本上侵蚀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属性,这是中国社会绝不允许出现的局面。
正是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法院作为居中裁判的特殊力量,以自己的方式,既坚定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适当考虑市场经营主体面临的现实困难,发布这种“劳动者维权异常名录”,体现出地方法院的良苦用心。
三、给法院的建议
法院作为裁判者,发布这种“劳动者维权异常名录”,我认为是有价值的。但是,对部分“劳动者”而言,可能会让他们比较紧张。
毕竟法院的发声非常权威,也代表司法的直接态度。媒体或受众基于自己的理解,对这个问题也可能做出一些与法院不完全一致的解读。
希望法院发布信息时能够把背景交待清楚,把道理讲清楚、谈明白。据报道,胡某某自2017年起,除前述案件外,已先后5次提起劳动仲裁申请,请求均为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经济补偿等,主观恶意明显,而官方发布仅是简单的人物身份信息,难以快速获得认同。
当然,如果要我个人给法院一些具体的建议,我倒是建议,法院可以与地方的工商联、工会组织组成一个议事协调机构,一方面由工会发布企业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黑名单”给劳动者以提醒,一方面由工商联组织向企业发布“劳动者维权异常名录”,给企业以提醒。
法院则居中协调,既体现了自己的司法权威,又做到了平等保护各方主体,还能加强法院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达到一个共赢的局面。
浙江桐乡一名宝妈,想给女儿买学区房。钱不够,怎么办呢?她心一横,利用职务便利,侵吞了368万元的公款,很快事发被抓了。可是在清点存放赃款的银行卡时,卡里的数额让办事人员面面相觑,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名女子原来是浙江桐乡一家单位的财务人员。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她想买学区房,无奈价格远远超过了她能负担的范围。
但她一直没有放弃买学区房的想法,最后想到了利用职务便利,前前后后侵吞了543笔公款,共计368万余元。
钱虽然拿到了手里,可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学区房。直到被抓,这368万元一直存在她的银行卡里,1分钱都没动过。
因为贪污数额特别巨大,她的行为已经构成了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并处罚金50万元,全部赃款退还给了单位。
她在记者面前哭诉:“我没有想到这样做,是在走向犯罪道路。现在特别后悔,自从开始侵吞公款,每天压力大得睡不着觉。”
“现在被关在这里,就像关在笼子里的小鸟,失去自由。我现在很自责,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女儿,我没有当好一个好母亲,没有给她做个好榜样。”
@胡影有话 想说,她何止没有给女儿做个好榜样,她触犯刑法的事实,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前途,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年幼的女儿正是需要父母陪伴管教的时候,她被判处10年徒刑,这10年中,女儿从一个小女孩变成一个少女,会经历小升初、中考、高考,会经历她的青春期、叛逆期。
而孩子成长的这些关键期,这位妈妈将全部错过。谁也不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角色的缺失,会对她的性格、三观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而如果同学们知道她有一个坐牢的妈妈,会不会被歧视?会不会遭遇校园欺凌?分离的10年,母女之间的感情会不会变得淡漠?女儿会不会记恨母亲?
这还没完。等女儿长大,如果想报名当兵、报考军校、警校、公务员、入党申请等等,在政审这一关就很难通过。
这些问题光是想一想,都让人心疼不已。有网友评论说,都是学区房害的,可这么多买学区房的家长,难道都是通过犯罪的方式购买的?
学区房入学等规则,固然有不合理的地方,但这不是犯罪的理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不要心存侥幸,触犯法律的后果,也许自己和家人都承担不起。#女子侵吞368万公款只为买学区房#
落第者众生相
高考已经结束,到发榜之日,考上的没考上的,因循失态,推想古代科举,一如往昔!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对乡试考场中士子们有极生动的描绘: 入场提考篮像乞丐,点名受呵责像囚犯,进人号房像秋后的冷蜂,出场后像出笼的病鸟,盼望报子坐立不安像被缚住的猱,得报不中像钳毒之蝇。落第者们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人山,面向石壁;且有以文进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落第者的神态,被写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留仙出生于明季,生活于清初顺治、康熙两代,从幼年起,就受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醉心科举。19岁初应童子试,连中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开始一帆风顺,此后却屡战屡败。45岁在厦门应乡试,因病没有终场。48岁再赴考场,仍然败北。作《责白髭文》,发泄胸中不平。69岁写下了前引《历下吟》,笔端饱蘸同情,维妙维肖地刻画了士子们的众生相。穷形尽致的心态刻画,饱含了自己屡试不第久困场屋的辛酸体验。《聊斋志异》中,《王子安》、《神女》、《考弊司》、《三生》等诸多篇目,从诸多方面对科举的弊端暴露讥讽。正像鲁迅所说自己的情形:“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于死命。”留仙老翁的清醒毕竟是有限度的,洋洋巨制的《聊斋志异》,讽刺鞭挞科举,但他犹“六根未尽”,一直参加科试。72岁时,长孙立德考中,赋诗勉励:“天命虽难违,人事贵自励,无似乃祖空白头,一经终老良足羞。”十分明白,他仍把自己科场失意视为抱恨终天的憾事。
就在这一年,他顶风冒雪赴考,总算博得了岁贡功名,悲喜交加,作了《蒙朋赐贺》一诗:“落拓功名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腐儒也得宾朋贺,归对妻孥梦也羞。” 3年后,留仙撒手尘寰。文学大师临终仍以“不成一事”为憾,尽管他成就了一部不朽著作。才华出众而屡试不第,既洞察科场黑幕又不放弃科考,这种矛盾心态孕育了蒲氏的鸿篇巨制。
蒲松龄在清代鼎盛年代刻画的士子们考场内外的形象与心态,到清朝末年仍不乏活标本为其作注脚,生活于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的李慈铭就是一个典型。此公中举之后,多年会试落第,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口诛笔伐,骂主考的当朝显贵素质低劣,目中无文;骂俸进者夤缘高中,才具平庸。骂之不过瘾,笔之于书,以诗词发泄胸中积郁不平,发誓绝决科场。时间拉长又心平气和,下次会试又雄赳赳气昂昂奔赴考场。翻阅他的《越缦堂日记》,看看中进士前的年月,于落第者们穷困落魄再蹶再起的情况即可了然。
华夏以农立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分工极简单。读书、应试、人仕成了知识分子的人生三部曲。士子们本人对科名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家庭父兄也以此督责期望。戴均衡在《桐乡书院四议》中,记叙咸丰、同治间民风士习,说:“自科第之法行,人期速效,十五不应试,父兄以为不才;二十而不于胶庠,乡里得而贱之。”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可怕的,一个青年,20岁不中秀才进学,就会被社会舆论所轻视,遭受巨大的舆论压力。 当时,朝廷以科举为抡材大典,标榜珊网无漏,选无遗珠;家庭望子成龙光耀门楣,希冀子弟高中魁首,社会舆论以科举衡人,“得之则荣,失之则辱。”士子也把“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视为人生乐事。迷漫天下的文化心理氛围,千百年来的历史沉积,驱策着一代又一代士子有意无意地踏上了科举利禄之途,风尘仆仆,奔波不息。一批又一批的落第者做着有望无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