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圳罗湖区拟录用公务员,男25女51
罗湖区是深圳中心城区之一,位于深圳东部,东起莲塘,与盐田区相邻;西至红岭路,与福田区相连;南临罗湖桥;北与龙岗、龙华新区交界。总面积78.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4万。
2021年罗湖区拟录用公务员76人,男25女51,公务员的娘子军队伍越来越壮大。名校众多,有北大、人大、中山、武大等。大多数名校都去了街道办,亏不亏呢?不亏。罗湖区街道办是正处级,科员年收入在30个以上。
云溪区城区牌馆去“看看”,公务员打牌的,常态
岳阳晚报岳阳晚报官方账号岳阳通报7起全市党员干部纪律作风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期间查处的“四风”问题典型案例
县城公务员该不该去市里的事业单位?今天一个师弟在县纪委,考上了市工信局的事业单位,咨询我该不该去。以前在县里享受四级主任科员待遇,因为他是在职研究生。而到了市里,事业编管理9级相当于职员,待遇得少1000左右。
并且去了市里需要重新开始,至少3年才能提拔到事业副科,以后上升空间有限。
到了市里在城区,离家近,资源多,师弟拿不定主意咨询我。
我的建议:留在县里,找领导谈谈尽快到副科实职岗位。
我女儿曾被第二名逆袭到第一名,仅0.07分之差,结果补录时候成功,但同时考上了一个事业编制,由于事业编制在市区,所以选择了市区,公务员岗位拱手让人,考编竞争比较残酷,但只要坚持,最后会成功的,加油!
朋友是一名市级单位公务员,目前同时和两位女生相了亲。一位女生是外地人,工作是市委办,公务员编制,家里还有个弟弟,家里条件一般,在本地城区无房。另一位女生是本地市城区人,工作是市区下面县城里的街道办的事业编制,独生女,家里条件还可以,爸妈给她在市区买了房。
颜值的话,两个女生都差不多,朋友觉得都挺聊得来,都能接触接触,两个女生也都有进一步发展的打算,但是朋友觉得同时接触两个好像不太好,于是朋友问我怎么选,大家认为选哪个更好?
小县城男性公务员在当地相亲有优势吗?
小县城的公务员,大城市的公务员,从本质上讲,相亲成功的概率差不多,相亲的优势也差不多。
原因很简单。
1、小县城都是熟人社会,在当今人人求稳的时代,公务员依然是大部分普通家庭的金字招牌。
2、公务员的工资,是在一个省域内,大体拉平,也就是说,在本省内各县市区的公务员综合待遇,不会有太大的差距,也许会有一些差距,但一定不是天上地下的差距。比如,你在县城年收入是6万,那在你们的省会厦门虽然会高一些,但也顶天8、9万,但是在厦门人的总体生活成本比你在小县城要高不少。所以,从待遇的角度来看,省城的公务员并不会比你县城的公务员占多大优势。至少说没有本质的差异。
3、在小县城,做大生意的,挣大钱的,富二代,官二代的比例比大城市低很多,从职业属性看,小县城的公务员对小县城姑娘的吸引力比大城市的公务员对大城市姑娘的吸引力强。小县城的公务员象征稳定和身份,多少还有点光环。而大城市的公务员可能被许多姑娘看作是鸡肋,毕竟大城市成功的男性,有才的男性,家世雄厚的男性,帅气的男性,比小县城多太多了,在花花世界挑花了眼,公务员在大城市姑娘的眼中,也就是个极其普通的存在了。
——————————————————————————————————————
所以,本质问题,并非是公务员这个身份对寻找配偶的影响,而是相亲本人综合素质在影响相亲的成功率
就西部地区贫困山区而言,男性公务员,绝对是相亲市场的香饽饽,
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体制内男性至少具有了婚恋竞争力的三大杀器:
第一杀器:体制内男性至少都是全日制高等教育专科以上,有一定文化,不是大老粗,更容易沟通交流,更容易有共同的爱好和情怀交集,更容易有浪漫的思维方式,没有一个女人愿意嫁给一个文化低,水平差,没想法的男人。
第二杀器:进入体制,需要经历至少三次大的筛选,一是高考的筛选,二是公考笔试的筛选,三是公考面试的筛选,现在的公考竞争比正常情况下都是100:1,所以,这些在体制内的男人,无论从智力,能力,学历各方面,都应该处于同龄男人的中上层次,甚至处于同龄男人的上等层次。
第三杀器:体制内男人工作稳定,收入稳定,虽然无法大富大贵,但是中国几千年的体制基因已经证明了,体制内的人,在任何时代,一定会处在社会的中上阶层。
一个朋友在家私企工作,妻子是名公务员,被各种嫌弃看不起,非逼他去考公务。
可是公务员哪有那么好考的,参加了几次公考,也报了几次辅导班,每次都是铩羽而归。
去年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一个边远县区的边远乡镇,招录3人,笔试面试之后排名第4。
非常郁闷,媳妇也一直埋怨,那几天一直拉我喝闷酒。
没想到峰回路转,第二名因为国考也考上了,有更好的选择,自动选择放弃,他被补录了。
公示的那天他喜极而泣,说终于上岸了,虽然离家很远(他住在市区),在家也不再被看不起了。
考核期满一年之后,今年又找关系调到了靠近市区的一个乡镇,又生了个娃,前些天见他,比以前精神好多了。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这两个职业的红利期基本已经结束了。
看看最新的真实的全国各地公务员事业人员的平均待遇薪资你就知道了,公务员事业人员的收入待遇并没有走上坡路,而是在走下坡路,这印证了一个基本事实:没有永久落魄的职业,也没有永久红火的职业。
以下地区的收入统计,均计算了公积金项目,总体来看,是比前两年低了!
北京,年综合收入20万左右。
上海,25万左右。
重庆,10万左右。
江苏,20万左右。
深圳,25万左右。
青海,8万左右。
山西,9万左右。
陕西,10万左右。
宁夏,8万左右。
四川,10万左右。
浙江,20万左右。
湖北,12万左右。
河南,12万左右。
其他地区因为和上述部分地区差不多,没必要一一列举。
通过收入分配可以看到,目前公务员事业人员的综合平均收入分成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以深圳为代表的极度发达区域,综合年收入25万,这是目前综合收入最高的地区,大概也是未来20年左右,全国公务员收入的天花板!
在深圳25万的收入,在西部山区是个天文数字,但在深圳当地,仅仅相当于中等收入水平,毕竟,在深圳,每年都有几十万的百万富翁诞生。全国各地的房子都往下走,深圳的房子依然可以向上走,因为他们的人均收入和创富水平,能够支撑他的房价往上走。
全国最有钱的人,最聪明的人,最有技术的人,最有资本的人,最有商业头脑的人,都往深圳汇聚,你说他哪里的收入能低到哪儿去?!
反过来看,能考上深圳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基本都是国内双一流名校全日制本科以上,近些年招录的公职人员,基本上都是全日制硕士。
深圳的医疗单位和教育单位的事业编制,基本都是国际一流大学的高材生去考,根本没有普通大学什么事儿!
换句话说,深圳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虽然目前是全国公务员体系待遇最高的,但相对于他们吸引的人才和那些人才的本身层次而言,其实远远不止值25万!
第二个层次:
以江苏浙江北京为代表的次级发达区域,综合年收入在20万左右。这是目前全国公务员事业人员平均待遇第二高的区域。
这个区域的典型特征是他们创造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税收和全国70%的经济增长体量。别看很多地方经济增速不错,但其实,很多地方的经济原始体量有限,就算增长了10%,其实还不如经济体量大的地区增长两三个百分点!
正因为苏浙等地区在经济增量和税收方面的巨大贡献,所以,他们的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的绩效基点就自然比其他地方高很多,这个是很正常的。
但是在苏浙地区因为民营经济发达,所以,愿意去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人其实并不是很多,很多年轻人都有留学经历,家里的经济实力很雄厚,他们自己就接了上一辈父母经营的企业,当职业经理人和小老板,比在公职系统耗着拿20来万年薪滋润很多。愿意进入公职体系的年轻人,学历也不是一般的高。因为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必然发达,教育发达的地区,年轻人各方面必然内卷!
说实话,一个苏浙地区的普通办事员,其思路,眼界和能力,完全可以到西部山区当个乡长镇长一点问题没有!
第三个层次:
以湖北湖南河南等区域为代表的过渡区域,综合年收入在12万左右。
中部区域既不发达也不困难,各方面都过得去,因此叫“过渡区域”。这个区域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总体而言工作是比较繁重的,因为中部区域有很多人口大省,他们的劳动量和勤奋指数一点也不比发达的地区弱,但是因为经济基础,经济速度和经济体量的关系,所以中部地区总体而言现在平均能到12万左右已经是很不错的待遇了。
在中部地区公务员事业单位拿12万,其实整体收入已经是当地的中上水准,这一点,和苏浙和深圳沿海区域很不一样。
在中部地区的老百姓想自己挣到12万年薪,是非常难的!
第四个层次:
以四川重庆等西南区域为代表的欠发达区域,综合年收入在10万左右。
这个区域是国家正在重点发展和重点扶持的地区,当然,在整个西南区也有不少的明星城市,比如成都,重庆,贵阳,西南,都是特色非常突出的大城市,文化城市,但因为他们这些地方,除了中心城区之外,还有大量的农村区域和落后区域,因此,把这些明星城市的能量整体拉低了。
所以,在整个西南区域,公务员和事业人员的年薪都只有10万左右,而且大部分的收入都是靠转移支付,如果没有转移支付,估计每年拿5万块都难!
目前,西南区域的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难度与深圳上海比起来,其实竞争强度小很多。在四川的很多小县城,全日制专科生都可以大批的上岸当公务员,这在沿海发达地区是不可想象的!
第五个层次:以甘肃宁夏为代表的西北区域,综合年收入8万左右。
这些区域因为历史原因,地理条件,交通环境,人文环境,人才环境多方面综合影响,经济肯定是不发达的,甚至是比较困难的区域,这种地方,说实话,基本上都考转移支付养着。
他们能拿8万左右,在当地已经算是富人了!
足可见,同样是公职人员,出生在不同地方,工作在不同地方,收入待遇都是按照市场机制调控的,本质上没有可比性!
在微信朋友圈都在转一篇文章,大意是目前“厅里厅气”“局里局气”的男性在相亲市场上很流行。也不能说人家说的不对,但身边恰好有类似的故事,所以这回客串一把情感up,聊聊我所知道的公务员相亲的故事。(配图来自网络,与内容无关)
故事发生在某直辖市A,男主人公是A市某市直属机关的公务员,三十出头,正科级,工作地点在市区。大家也知道,直辖市市区的公务员岗位,录取条件本身就比较高。可想而知,这位男士的学历、形象都相当不错,工作也颇为努力,所以身边一直有不少人帮忙介绍对象。因为他自己对未来颇有想法,很想找个能在事业上帮助自己的姑娘,所以拖到三十出头还没结婚。
大约一年前吧,有朋友帮忙,给他介绍了一位女孩,家庭条件很不错。父亲是某外企的代表,也是一家央企和所在公司在A市的合作项目的外资方负责人;母亲是A市某大学的老师。女孩算不上多漂亮,但学历修养都很好。双方见面后,那位男士对女方很满意,又得知女方家庭,因此非常主动追求。双方也交往了几个月,但最终女孩坚决不同意,只能作罢。我恰好和双方家庭都有点认识,无意中了解了一下,女方不同意的原因大致有这么几点:
一是女孩家里比较重视英语教育,所以女孩从小喜欢追英剧,美剧。而那位男士喜欢追的是国产剧和日韩剧。各有所好当然也没什么,问题是双方见面时,那位男士总是对女孩是美剧是文化侵略云云,弄得双方经常话题聊不下去。女孩第一次到男方家里,吃饭后,他带着女孩看国产电视剧《大决战》(注意这里没有说国产剧不好的意思,我也非常喜欢《大决战》)。
二是他见面经常聊天的话题是“先国际后国内,先中央后地方”,总是离不开国家大事。想聊点日常的话题他总是没兴趣。他第一次去女孩家里,和女孩的父亲聊了好几个小时的未来中国宏观经济,鼓励女孩的父亲入手A股。
第三,女孩本人在外企工作,他总动员女孩放弃工作考公务员,理由是“年轻人要对未来有追求”(双方年龄只差三岁)。
此外,双方在生活上也很不合拍。女孩家庭生活比较西化,家里来客人都是吃水果喝饮料,这位男士三十不到就开始喜欢茶文化,爱喝功夫茶,现在则喜欢各种收藏和传统文化,第一次和女孩家长见面,送给女孩父亲礼物是一串核桃手串。女孩则喜欢运动,远足,旅游,这位男士则约会不是茶楼就是火锅,要么就是烧烤小龙虾。
总之,双方都挑不出对方什么大毛病,但双方就是生活总不合拍,最终女孩决定还是算了。
说这些,倒不是让大家对公务员这个群体有什么刻板印象。只不过想说明,在爱情和婚姻的问题上,很多人认为的优势未必是优势,很多人认为的劣势,也未必就是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