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 #2022国考# #公务员考试#
考察比重在加大——申论提出对策题要重视
文学常识,一长图直接搞定!真是太丰富有用了!
不管在语文考试中还是在在公务员考试中,常识部分是很多考生最为头疼也容易丢分的部分,而其题量所占的比重充分表明其在考试中的重要地位。所提高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就是要多做题,特别是一些基本的常识部分:
1. 岁寒三友:松、竹、梅。
2.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3. 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4.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5. 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6.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7. 三皇五帝:
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8. 八荒: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
9.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
其实文学常识需要不断积累,不断温故才能够更牢固的掌握。
今天,人民日报分享的这份中华文化常识,供大家学习!建议有需要的转发收藏。
我是@跟大鹏老师学语数 ,点个关注,每天分享有用的知识。#微头条名师团# #教育微头条#
#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2022国考#
[玫瑰]行测资料分析【基期比例、倍数、平均数、比重】问题,解题套路性强,[比心]
[V5]根据选项不同,采用不同的计算方式,[给力]
[握手]就可以降低计算量或选答案的难度 ,速速马住学习[赞][666][给你小心心]
环境恶劣的阿里地区招聘一名公务员7000人报名?
我国西藏自治区下辖的阿里地区,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地区之一,幅员面积34.5万平方公里,比三个浙江省还要大,常住人口12.3万人,不到阿里巴巴集团员工数的一半。
这里平均海拔4500米,地形复杂,与主权争议地区克什米尔接壤,去年5月中印边境冲突的事发地班公湖,就有部分属于阿里地区。
在本周之前,阿里地区最令人神往的地方,大概是冈仁波齐峰,它是藏传佛教和印度教的圣山,每年都有信徒去转山朝圣。
但在本周,阿里地区最令人神往的地方是邮政管理局。
10月15日,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报名。在所有招考职位中,报名人数最多、竞争最激烈的是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招录1人,截至10月20日已有超过7000人报名。
广大考生支援边疆建设的热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恐怕这并非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在所有招考职位中,这是唯一一个报考条件“三不限”——不限户籍、不限专业、不限基层工作年限和工作经历——的职位,也不限政治面貌。仅有的一点门槛,是要求学历本科及以上。
西藏自治区邮政管理局工作人员回应《时代周报》称:“阿里地区海拔比较高,考虑那边比较艰苦,工作环境也比较困难,所以没有限制专业,也没有限制其他。本以为没有人报名的。”
#公务员考试# #申论# 作为申论中占分比重最大的文章写作部分,一直是诸多考生的难点,尤其在有限时间内如何完成一篇能让阅卷人眼前一亮的文章更加困难。好的文章标题很重要,为了更好帮助各位考生打开思路,小编特为大家提供标题的相关写作技巧:
#公务员考试# #申论# 作为申论中占分比重最大的文章写作部分,一直是诸多考生的难点,尤其在有限时间内如何完成一篇能让阅卷人眼前一亮的文章更加困难。好的文章标题很重要,为了更好帮助各位考生打开思路,小编特为大家提供标题的相关写作技巧:
考察比重在加大 2022国考申论提出对策题要重视
2021公务员考试申论加重了对提出对策题的考察,体现了当前申论考察对于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侧重,所以对于我们考生而言,需要加重相关题型的准备,提升这项能力,做到有备无患。
一、题干要求审明确,作答思路才清晰。
对于提出对策来说,审题至关重要,我们要在审题时深入分析题干表述,得到我们作答的方向和思路,以2021年乡镇卷试题为例:
小冯向社区反映了他的“物业费困惑”。请你为社区提出处理问题的工作建议。(15分)
要求:考虑全面,有针对性、可行性。不超过 250 字。
从题干中我们可以得到有效信息如下:
1.提出工作建议
2.面对社区居民的“物业费困惑”提出解决问题建议;身份:社区;找点方向:小冯的物业费困惑
3.要求:考虑全面——不局限于小冯单人;有针对性——针对物业费问题;可行性——现实生活可以推行;250字——常规
二、要点定位要精准,根据题干材料问题来回答
给定资料 2:
1 “去趟镇上就靠一双脚板子,都是山路,车子进不来呀!”说起自己的老家大娄山脉的双河村,小冯满是感慨。双河村地势陡峭,四面环山,人都住在半山腰上,道路不畅,外面的建材也很难运进来,村民只好就地取材,筑起了木房子。“木房时间长了就容易变形,腐烂…
注:贫困户生活状况的背景描述;无要点
2 接到易地扶贫搬迁的消息时,小冯还有点不敢相信:“一家子 5 口人还能搬出大山,做梦都没想到。”2018 年 7 月,小冯全家从大山深处搬到了县城。挪了穷窝,小冯一家成了新市民。房子面积 100 平方米,宽敞的卧室、独立的厨房、干净的卫生间……“下雨天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但没住几天,小冯却有点不自在:“地面都铺了亮堂的瓷砖,稍微落点灰或者踩个脚印都看得清清楚楚。”【从村里人成为新市民,有很多新的不适应:垃圾得倒进楼下的垃圾桶,要开始交物业费了……让小冯尤其困惑的就是物业费:“住得是自己的房子,为啥每月还得交钱?”听过社区干部们耐心细致的解释后,他慢慢习惯了社区生活。小冯有点不好意思,“啥事儿都有个过程嘛,懂了就习惯了。”】
注:段2:定位第二段物业费困惑
困惑产生:搬到城里后需要交物业费
困惑原因:住得是自己的房子,认为不需要每月交钱
解决困惑:社区干部们耐心细致的解释
3 进了城,刚安顿好,小冯就开始找工作。一天,转累了的他想找个地方垫垫肚子,周边就几家餐馆,还坐满了人。正要离开时,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谁都得吃饭,周边餐馆又不多,这是个机会。”但转头,小冯又犯难了:干惯了体力活儿,炒菜的技术不够怎么办?
…
注:段3之后主要讲创业脱贫致富的过程;孩子教育问题解决;总结全文,无要点。
要点呈现:
困惑的产生:搬到城里后需要交物业费
困惑的原因:住得是自己的房子,认为不需要每月交钱
解决困惑:社区干部们耐心细致的解释
总结:结合以上问题、直接对策和日常生活积累提出以下建议。
1、 了解民意。通过走访调查了解,了解搬迁户的情况,有无问题、建议。
2、 制定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居民家庭收入,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并进行公示。
3、 加强宣传。在社区通过公示栏、广播、微信推送、上门宣传等方式向居民讲解具体内容;
4、 细心解释。对于不理解的居民,社区干部细心沟通解释,保障居民知情了解,排解住户困惑;
5、 公开透明。每次物业收费明细进行公示,打消疑虑;
6、 培养习惯。加强对搬迁户的关心照顾,通过宣讲会、活动引导适应社区新生活。
提出对策作为近些年省考重点,我们需要抓住作答本质,化繁为简,直击问题核心,才能做到针对性解决。在接下来的备考中,我们还要加强对类似题目的练习与总结,以便在未来的战场上游刃有余,取得良好成绩。
中公教育祝愿各位考生取得好成绩!
详情:考察比重在加大 2022国考申论提出对策题要重视_中公教育网
#银川头条#为什么更多外地朋友打电话询问同处金凤区的湖畔家园和兴庆区的阅海万家没有处于静默状态。通过一位下沉社区执勤人员,了解到其中原因:从事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居住多的小区,这些人比较自率,不乱跑,守规矩,单位管理严,对政策理解深,守纪律,不聚集,配合防疫积极性高。还有新建小区居住人群少,密度低,感染基率也低,再就是物业管理水平比较高的,管控能力强很少被封。
报发率高是兴庆区,西夏区的老旧小区,行业广,人居杂,上下班没规律。小区大多没物理,一旦暴发,很难控制,漏点较多。
大家以为呢。
你以为考了个公务员,就过上了高育良一样的生活?
你以为进了世界500强,就过上了杜拉拉一样的生活?
同样是公务员,同样是世界500强,里面还分三六九等呢。凭什么平起平坐?
比较郁闷的一点是,我觉得讲课的思路应该这样,结果没有一个人是按照这么讲的。扒拉了三个小时,但是谈话密度极低。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些年轻代的,长得又帅的声音又甜美的人,yyds!但是他的知名度真是太低了。
早年,在广州顺德做公务员的一男子某天突然回到家,对老婆说;咱们有了4000万,不要告诉别人,他老婆说:你一个月工资也就3000块,哪里来那么多?
这个男人是石悦,可是当年的网络红人,笔名:当年明月,酷爱历史,上班无聊,他就写作,写了3年历史连载,出版了《明朝那些事儿》,这一切他老婆都不知道,直到央视去他家采访,他老婆才知道。
2009年,央视主持人董倩问当年明月:你把明史写成了喜剧,是不是不尊重历史,太儿戏了?当年明月的回答,让北大历史系毕业的董倩也大吃一惊。
他很认真地回答说:“为什么我写历史可以卖到几百万册?可以和二月河相提并论?因为我理解他!很多人觉得我写的历史很幽默,但历史是残酷的,整个大明朝276年,留在史书中的都是精英,但他们留下的也就是一篇传记甚至一句话。
历史之所以残酷,是因为它真实发生过,它不是电影、没有大团圆的结局,它本身就不招人喜欢!幽默的不是历史而是我,我如果不这么写这段历史,就不会有年轻人喜欢看,仅此而已!”
石悦,说起他的人生经历那可真是有意思。1979年出生于湖北宜昌,是广东顺德海关一名普通公务员。长相也普通,用石悦自己的话讲,“扔在人堆里找不着,放在通缉令上记不住。”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却创造了人生奇迹。
在高考非常激烈的1996年,石悦在高考前夕竟然逃课了,因为他对自己的实力很有把握,觉得考大学绝不成问题,就放心地“回家玩去了,看电视剧”。就这么吊儿郎当地参加了高考,“将就”地上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在大学毕业之后,父亲建议他去考一个公务员,他便去了,而且还算顺利地考上了一个海关办事员,用父亲的话来说就是:公务员是一个铁饭碗,有一个正经工作,以后也不会发愁。
在工作中的石悦一向沉默少话,因此和同事的接触也不多,一次,石悦在下班的时候,翻看《明实录》,他觉得里面好多内容都不符实,而且太枯燥了,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他要重写明示。
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公务员,出于爱好,花3年时间写了一部书,不但赚了4000万,还因才华外显,得到领导赏识,从此仕途亨通,青云直上,39岁调入省府办公厅当处长。正所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人生得意,不过如此。
但他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坚持下来有以下两个主要原因。
一是他熟读明史,功底深厚,知识储备丰富。二是他这个帖子,语言风趣、观点新颖、知识密度大,深受读者喜爱。网友们不断地鼓励,也给了他源源不竭的动力。
为了书写这套《明朝那些事儿》,石悦在风格和写作方法上思虑再三,最终决定以故事和人物传记的方法来写,呈现方式上更像一部小说,有转折、有复仇、有悬疑,不仅降低了历史的阅读门槛,更是贴合大众的喜好。
后来,石悦在天涯论坛起了一个网名“当年明月”,然后开始了自己的小说连载《明朝那些事儿》。没想到第一篇关于“朱元璋”的帖子就火了,他的内容诙谐幽默,把枯燥的古代历史写得栩栩如生。
网民很快注意到了这个帖子,发现这个历史帖子与众不同:正儿八经讲历史人物,剧情紧凑环环相扣,有悬疑有推理,像看悬疑小说,又有冷不防的幽默,爆笑不已,有崇高的英雄,也有工于心计的帝王权臣,让人欲罢不能,读来只觉得“太有才了”!
?
当时明月看到反响不错,内心非常兴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无论刮风下雨,他每天都保持更新2000字,几个月后,他在论坛上吸引了上百万粉丝,积累了巨大的影响力。
即使火了之后,石悦依然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在他的认知里上班就是上班,写作就是写作,它们两者之间是有一个很严格的分界线的,互不干涉,彼此尊重。
被问到为什么不趁热打铁,做一个作家的时候,当年明月说:“工作就是工作,我父亲告诉我,无论出多大名,有多大财富,人就得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作,无论这个工作有多不起眼,多渺小。”
读懂《明朝那些事儿》里3句话,我们会终身受益:
1、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2、张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真正强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会温和,温和就会坚定。
3、所谓的成功,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度过人生。
虽然石悦的文章通俗易懂,但却没有失去历史的内涵,全书完全以正史为骨架,穿插着王朝的兴衰,名臣,大帝,奸臣的诞生,为读者展示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历史好戏,其中权谋,宫斗、战争。
著名史学家毛佩琦、阎崇年评价石悦:“他的历史知识丰厚,语言幽默,文字表达浑然天成,多一字是狗尾续貂,少一字又言犹未尽,是一部极好的历史读物和史料参考。”
马未都也曾说:写得好,写的比较放松,我们过去写的人都拘着,生怕哪块做的不合适。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明朝那些事儿》让你看透人性,懂得处世计谋,才能过上顺心的生活。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即可
【V盟】明朝那些事儿
行测突破70分(2022.9.12—1)
言语理解:逻辑填空
【母题】
以都市圈视角来看,超大城市的城区和郊区应该互相________、互相补充并________:城区是超大集聚,郊区则应该是中型或小型集聚;城区是尽显________的超级都市,郊区则是各有特色的市镇体系和生态田园;城区是高容积率和高密度的,郊区则是相对低容积率和低密度的。
依次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提携 美美与共 气势
B、呼应 融为一体 实力
C、错位 相得益彰 魅力
D、借鉴 珠联璧合 优势
第一空:【提携】指由人扶持带领而行;对晚辈照顾与栽培。【呼应】指一呼一应,以通声气;文章首尾互相照应。【错位】指一般指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借鉴】指借他人的言行以做为自己的借镜、榜样。
所填词对应主体为“超大城市的城区和郊区”,体现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根据冒号后解释说明的全部内容可知,文段体现城区和郊区的定位和功能是不同的。提携指扶持、照顾;呼应指互相照应;借鉴指吸取经验或教训,此三项均无法与后文解释说明部分构成对应,不符合文意,排除ABD。错位指离开原来或应有的位置,填入横线处能体现出城区和郊区寻求不同生存发展定位的含义,可以与后文解释说明部分形成很好的对应,符合文意,保留C。
第二空:【美美与共】指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融为一体】指融合为整体。比喻几种事物关系密切,配合自然,如同一个整体。【相得益彰】指两相烘托,更加光彩。【珠联璧合】指比喻杰出的人才或美好的事物结合在一起。
验证C。所填词对应主体为“超大城市的城区和郊区”,体现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填入横线处体现城区和郊区互相补充并配合,进一步显出双方的长处,符合文意。
第三空:【气势】指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实力】指实际的力量。【魅力】指吸引人的力量。【优势】指处于较有利的形势或环境。
验证C。所填词搭配“尽显”。“尽显魅力”为常见搭配,体现魅力全部显露,符合文意。
故本题答案为C。
【独当一面】指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遥遥领先】指远远地走在最前面
【自成一家】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根据关联词“甚至”可知,横线上所填词语与前文形成递进关系,所填词语的词义程度要比“中国古代也有科学”的程度更重,表达中国古代不仅有科学而且更先进更发达的含义。独当一面强调单独承担一项工作,多用于形容人,不能与“科学”搭配,排除A。遥遥领先强调走在最前,填入横线可以体现中国古代科学非常发达的意思,词义符合文意,保留B。自成一家强调有特殊的见解或做法,能自成体系,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科学更发达,不能与前文形成递进关系,排除C。登峰造极强调达到顶峰,有最高的成就,词义程度过重,不符合语境,排除 D。故本题答案为B
【子题】
1、现在,随着人们对橡胶认识的深入,橡胶技术也________,不论是天然橡胶还是人工合成橡胶,都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没有一种原材料像橡胶这样,________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居日用品到体育娱乐制品,从医疗领域到军事工业,都随处可见橡胶制品的影子。
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A、高歌猛进 总括
B、日臻完善 囊括
C、今非昔比 概括
D、革故鼎新 包括
第一空:
【高歌猛进】指高唱欢歌,阔步迈进。形容饱满的情绪,高昂的斗志
【日臻完善】指一天天逐步达到完美的境地
【今非昔比】指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革故鼎新】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
横线处词汇修饰橡胶技术,根据前文“橡胶认识的深入”和后文“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可知,横线处要体现橡胶技术发展的很快,运用的很广的意思。高歌猛进一般形容情绪斗志高涨,修饰橡胶技术不恰当,排除A。日臻完善强调逐渐进步,可以体现橡胶技术的进步,符合文意。今非昔比表示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可以体现橡胶技术的发展,符合文意。革故鼎新强调去旧建新,文段没有阐述橡胶技术的新旧替换的内容,不符合文意,排除D
第二空:
【总括】指包括一切
【囊括】指全部包罗
【概括】指归纳,总括;加以概述或总结
【包括】指里边含有
横线后有冒号,冒号后文字是对横线处句子的具体解释,即横线处要体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到了橡胶的意思。对比BC,填入囊括,表示橡胶包罗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体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用到了橡胶的意思,符合文意;概括表示总结,修饰橡胶与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关系不恰当,不能说橡胶总结归纳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排除C
故本题答案为B
#公务员考试# #国考# #省考##公务员#
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公务员,出于爱好,花3年时间写了一部书,不但赚了4000万,还因才华外显,得到领导赏识,从此仕途亨通,青云直上,39岁调入省府办公厅当处长。正所谓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人生得意,不过如此。
石悦,1979年出生于湖北宜昌,是广东顺德海关一名普通公务员。长相也普通,用石悦自己的话讲,“扔在人堆里找不着,放在通缉令上记不住。”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年轻人,却创造了人生奇迹。
2006年,石悦在天涯论坛,以“当年明月”的笔名,开帖写作《明朝那些事儿》。博客时代,网络写作是没有经济收入的,纯粹是爱好,是为了表达。当年的天涯论坛,氛围比较开放,人气很旺。
写作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写着写着,就断更了。毕竟,用爱发电,很难坚持下去。而且,大多数人才华有限,写得久了,难免枯竭。石悦却连续写了三年,每天写2000字左右,很少断更。
他能坚持下来,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熟读明史,功底深厚,知识储备丰富。二是他这个帖子,语言风趣、观点新颖、知识密度大,深受读者喜爱。网友们不断地鼓励,也给了他源源不竭的动力。
为什么要写《明朝那些事儿》?石悦说,历史原本是很有趣的,但所有的史书都板着脸孔,写得晦涩难懂,所以决定亲自动笔,写一部好看的明史。
为什么要写明朝历史?石悦觉得,很多人对明朝有误解,认为明朝是一个太监当权、皇帝昏弱、充满阴谋与暗黑的朝代。而实际上,明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很多伟大的人物,有很多令人热血沸腾的大事件,值得了解并且铭记。
石悦果然没有令我们失望。他写作的这部《明朝那些事儿》,最大的特点就是:比正史更好看,比野史更可靠。
作品行文流畅,语言风趣。深钻历史的人,都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明朝276年纷繁复杂的历史,在石悦笔下,脉络清晰地层层展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宫廷斗争惊心动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所有的史料都有出处。写作之前,石悦曾花了5年时间通读《明实录》《明鉴》。凡有疑惑处,必查找史料反复对比推敲,力求与史实相符。
这部书有多受欢迎?当年在天涯论坛,每天有数万人追更阅读,因此形成了一个称为“明矾”的粉丝群体。
2009年,作品完结出版实体书,当年便卖了几百万册,码洋上亿元。迄今为止已销售1000多万册,石悦本人获得版税收入4000多万元。
这部书,共九册,两百多万字,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可谓是手不释卷、废寝忘食。这种读书的劲头,只有年少时读金庸小说的情景才能相比。
读完以后,感觉收获很大,不但历史观有所提升,也纠正了许多认知偏差。
比如,明朝的太监,并非个个十恶不赦。有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之流,也有舍生取义的张敏,建功立业的郑和,顾全大局的怀恩,等等。
事实上,明朝那些权力很大的太监, 都是皇权的代言人。他们中的一些人之所以“遗臭万年”,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文官们、特别是东林党,掌握了书写历史的话语权,他们刻意丑化了明朝太监的形象。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可以当成小说来阅读的史书。有一段话总结得特别到位:
“文章以通俗的小说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喜剧演员的幽默,讲述了明朝276年历史。 ”
《明朝那些事儿》最新增补版(共9册)已经出版,由八十岁高龄明史专家毛佩奇先生亲自审定。这部书不但内容精彩,还有收藏价值,也非常适合作为礼品馈赠给亲友。
感兴趣的朋友,可点击下面的“看一看”,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