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喜欢移民国外,特别是福州长乐和连江一带,在90年代中期,长乐人偷渡美国家常饭上经常唠嗑的事情,福清人喜欢去日本,才有了现在日本第二大帮会“福清帮”。那个时候,大家出去也是因为生活所迫,能混口饭吃。
但是,现在移民到国外的,基本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看网上可以查到都是什么人,985毕业生,公务员,上市公司的电气工程师,大学教授,律师等,都是现在大家羡慕的职业和生活。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这些人宁愿去外国端盘子,送外卖,也不要国内体面的工作?难道就是为了下一代孩子能上国外顶尖的大学吗?
也有网友说:“他(她)们能放弃国内安逸的高端职业,去国外从底部做起,自食其力,还是挺让人佩服的,只要爱国,其实哪儿的月亮不是月亮呢?都一样”。你们说会一样吗?
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天,在吕宋(也就是今天的菲律宾)的一个港口,正准备登船的陈振龙遭到盘问:“你私下藏着藤苗想带到哪里去?罚款没收,你已经是第二次了,下次再发现夹带,抓起来坐牢。”陈振龙默默的摸摸下巴,又默默的把好不容易藏好的几株藤苗慢慢拿出来,这藤苗到底有什么金贵,让陈振龙一个生意人一而再的想办法偷带呢?
福建长乐县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陈振龙,不到20岁就中了秀才,本来志得意满,想参加高考做公务员,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屡试不中之后也认清了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掉头做生意去了。
当时,福建漳州月港已经开放,长乐人去漳州做生意比比皆是,而且大部分都赚得盆满钵满。
陈振龙也磨拳擦掌加入了漳州月港与菲律宾马拉之间的两地转手贸易,花重金打造了一艘商船,一船货物去,一船货物来,久而久之生意也做的风生水起。
陈振龙生意做得成功不是没有原因,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为了自己从菲律宾运回的货物在市场上受欢迎,陈振龙喜欢在菲律宾各地兜兜转转找新奇的事物。
有一次,陈振龙带着随从走得偏远了些,等到肚子唱空城计时,发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没想到让他发现了一种我们中国当时还没有的软糯甘甜的食物——番薯。
陈振龙发挥自己做生意的优势,很快把事情打听得一清二楚。
这是一种中国还没有的植物,当地人叫甘薯,长有很长的藤蔓,不怕干,好养活,而且产量很高,成熟的时候,在地下结成根块,生吃味同梨枣,熟吃软糯甘甜。
这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番薯,想想,寒冬腊月的街头,一个刚出炉的烤红薯是不是很治愈啊。
其实菲律宾也不是番薯的老家,它是当年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和他的同行们从南美洲带回了西班牙,明朝初期的时候,西班牙人霸占菲律宾(吕宋岛),又把甘薯引种到了菲律宾,开始在菲律宾大面积种植。
陈振龙越打听的清楚,越想把番薯带回中国。
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福建, 那里山多地少,粮食不够吃,灾荒年份老百姓常常忍饥挨饿。
想法是好的,但得西班牙人同意啊,他们把甘薯看作奇货和垄断产品,严禁出境,要想把甘薯带出菲律宾那可是千难万难。
陈振龙也不是个冲动的人,他做事很有条理,他想如果能带回去,不会种也是白搭啊。
所以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就利用在马尼拉港口停留期间,找了个种番薯的农家学种番薯去了。
等学好了,就剩下一个难题了,怎么弄才能瞒天过海的把番薯带回家。
第一次,陈振龙把番薯藤蔓装在箱篓之中,然后把有夹带的箱篓混在其他的货箱中,但很不幸,被查出受罚。
第二次他把抬货物的竹杠劈开掏空,把藤蔓放进去,再用麻绳把竹杠一圈一圈的绕紧,但码头的检查人员火眼金睛,又把陈振龙的小伎俩识破了,罚款没收还被警告,再有下次,抓起来坐牢。
但这些挫折都不能改变陈振龙要把番薯带回国的初衷,一直在为这个事绞尽脑汁的想办法。
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陈振龙想出了一个妙招。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50岁的陈振龙第三次准备秘密带番薯藤回家。
当时正值马尼拉甘薯生长的季节,他偷偷到地里剪了几条新鲜的甘薯藤,然后把这些甘薯藤和他商船上用来打水的麻绳绞在一起,外面又涂了一层泥,初初一看跟原来的绳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负责检查的西班牙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一根打绳里还有这样的猫腻,就这样,陈振龙顺利地躲过了港口的出境检查和途中的层层关卡。
经过七天七夜的艰苦海上航行,终于回到了漳州月港,陈振龙悬着的一心这才算落了地。
从这开始,番薯在中国这片大地上落地生根了。
【桐说古今】
在我们今天看来极为普通的食物——番薯,没想到来得这么的艰难。
中国之所以五千年的文明得以完好的延续发展,离不开数不清的陈振龙们的胆量和智慧。
就在陈振龙带回番薯自己试种成功的第二年春天,福建发生大旱,五谷歉收。
当时的陈振龙没有利用奇货可居赚钱,而是上书官府推广种植,解救一方百姓于苦难之中,
陈振龙他的后半生就一直致力于番薯的推广,真真是功德无量!!
你怎么看呢?欢迎来评论区留言讨论!
关注我@桐说古今 ,爱讲小故事的新手小白需要你的支持!
#幸福的最大敌人是什么#幸福最大的敌人是攀比。你本来你三口之家有个70平房子,住得不错,感觉挺幸福的,听说隔离老王一家搬进了100多平的三房二厅,这一比就立刻离幸福远了。
本来你一家二人都是公务员,收入稳定,隔壁老王是外企高管,年薪百万,这一比,又不幸福了。所以,别攀比,自己过自己的,自己跟自己比,知足长乐。
想当“陈世美”,问问法律答不答应!
近日,桂阳县一对夫妇在民政部门上演了一场闹剧:硕士研究生丈夫在考取公务员后要求与中专学历的妻子离婚,理由是我们社会地位、档次不一样。
情感纠葛自古就是一瓶说不清、道不明的调味剂。先不说他们的最终结果如何,单就男主在考取公务员后想抛弃结发妻子的这一行为我觉得是极其可耻可悲的,充分体现了男主是一个道德品质败坏、婚恋观念扭曲、私欲膨胀的渣男。这样的人,做事不讲原则,做人没有尺度,即使拥有再高的学历,再光鲜靓丽的光环,也终将被人们唾弃!
如今包2奶,养小3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面对金钱、美色的诱惑往往耐不住寂寞,守不住底线,最终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轨道,在犯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这里真心奉劝大家要懂得感恩知足,知足才能长乐。做到不去想不属于你的、珍惜你现在拥有的,与君共勉。
想当现代“陈世美”,道德与法律是不允许的!
这些年,老师的待遇提高了不少,老师的地位也节节攀升,从过去的臭老九到现在的人民教师,以至于收入还要超过公务员。然,现在的老师还是对现状不满,且时常听到他们的一些抱怨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声音呢?关键是在于对老师的要求严了,标准高了,绩效考核来了。
以前,老师教书好坏没太大关系,自从绩效考核后,当班主任跟不当班主任收入不一样了,带毕业班和不带毕业班收入不一样了,有职称没职称收入不一样了,原先老师教不教课没有关系,教好教坏没关系,工作饱满不饱满没关系,只要天天按时上班拿到的工资都差不多,那时候,老师不是忙于教学而是忙于赚外块,忙于帮人解决上学问题,选班级问题,调换坐位问题,帮人解决问题不是得钱就是获得利益交换,虽然社会对这种问题明知不对,也无可奈何。
如今,老师课外补课的问题基本堵住了,这使得个别老师心生不满,对学生家长送的礼物、现金收的时候也心生顾虑,生怕学生家长给告了,看似工资涨了,但一些老师的灰色收入少了,工作也就没了心气了,于是,抱怨声也就多了。
其实,老师就是一名普通工人,工作难度、工作强度远低于工厂的技术人员,工人天天加班没有加班费,工资就二三千元,而老师虽然有加班,但还有两个假期,假期还要安排老师出国学习或旅游,工人呢,除了工作连最起码的休息日都搭进去了,说下岗就下岗了,说降薪就降薪了,老师还有啥不满意的。
俗话说:知足者长乐。老师是培养了不少人,但现在的老师已不是古时候的社会精英了,会教书能教书的人比比皆是,想当老师的人挤破了脑袋,而工人呢,没人愿意当了,研究生毕业宁可送外卖也不去当工人,工人地位下降了,老师地位提高了,虽说老师并不是社会精英,可社会依旧把老师当做精英看待了,本身就是一种对老师的关怀了,若再有过高的想法,可能就不现实了,不是吗?
聊聊苏州的工资待遇,从网上看到的,感觉比较贴近实际,和大家分享下。
第一例:
苏大生化环材天坑专业。毕业7年,今年刚过万,外企技术岗,14薪。说下周围认识的人,空了再补充吧,普通人天花板就是20万,再往上要么公务员,要么做大公司管理层了。下面都是大概28-30岁之间。
苏大本,海龟女,入职微软,做供应链,年薪20万以内;
苏大本,男,普通制造业外企,约17万;
苏大本+研,女,事业单位,20万;
苏大本+研,男,计算机,国企,25万左右;
苏大本+研,女,老师,18万+;
苏大本+研,男,辅导员,可能15万?
普本+苏大研,女,私企,10万;
苏大本+研,男,上市公司研发岗,不到20万
第二例:
背景:211本科,男,毕业6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4年余,经历2家外企,目前是第二家。
第一家:制造业,职位:Mechanical engineer,底薪8.6k,平时加班1.5倍,周末2倍,无加班限制。我一般加班20~60小时之间,算下来税前10—15k左右吧,年终大概1.5个月;
第二家:制造业,职位还是一样,15*15,弹性工作制,几乎不加班。现在下班就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打羽毛球、摄影这样子。
对了,以上公积金社保均全额缴纳,19年在苏州上车买了房子,马上要拿房啦,离工作地比较近,知足长乐。
关于专业,我还是感叹,当年如果选择计算机,应该已经起飞了,唉,可惜人生dier无法回头,生活还得积极不是吗,每天都充满活力,哈哈。作为知乎全网劝退的机械专业,我觉得对也不对,只能说,选择大于努力。最不应怨天尤人,怪这怪那,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机遇其实常常有,但是躺着是肯定抓不住的。
第三例:
大专学历,机电专业。制造业在职,位于苏州。
18年1月管培生4200。18年6月不服公司安排,跳槽,入职4500。19年全年都没涨薪。
20年五月涨了五百,怒而跳槽。
于是,20年6月,7500;20年12月换了家大公司,9k;21年目前未涨薪。该岗位薪水基本上到头了。最近和我接洽的公司我都按照10-12k报价,两家都是上海的外企,一家韩企一家德企,等拿到offer再回来更新。
第四例:
双非本,2020年4月入职,建筑设计师,扣除五险一金及税后4450,12月我觉得欺负我这个新人,也觉得这家公司没前途,果断抛弃大部分奖金,换工作,薪资5500。
最后第一家公司给了5000奖金意思意思,算是封口费吧。5000太少了,所以只能封一半。
公司名称是 上海某设计院苏州分公司/分院(独立法人),2020年算是,就当年薪6万,2021年6月提薪6700
2021年奖金:年中1W,年终4W+2W
综上2021年到手,15万=6700*12+1W+4W+2W+5K公积金
目前是第3年,月发到手7500
五险一金基数为4250,每个月公积金680,公司340,个人340
工作时间9.30-11.30,14.00-17.30,平时偶尔加班,每个月加班时间不超过10小时,周末基本不加班,建筑设计公司月发很低很低,谈年薪
坐标山东十八线的地级市。每月工资3000+,真的是不到四千,平时吃穿住用都不敢用贵的,每个月工资真的不够花啊。我俩基本上是一个人工资还房贷,另一个人工资做生活费,月底很少能省钱。老师工作量也很大,她们学校要求七点十五到校,中午不回家,晚上一般六七点回家,有时回家还要工作,所以说每天工作十二小时左右。为什么工资少工作多还要继续干呢?有寒暑假啊,一年可以休息将近三个月啊,其他什么工作有这个福利啊,所以只能忍一忍。不过,我们国家尊师重教,希望国家提高一下教师工资待遇,别让尊师重教停留在口头上啊。
本人就职于东部城市,18年入职时到手四千三百多(实习期),现在转正后涨到了近五千四,但是二级职称还没有评下来,评下来应该还要涨小几百。工资高吗?这种工资对于房价八九千的城市来说还不错,不高也不算低,但是相对于两万多房价的城市来说,肯定算很低的了。凡事都有但是,工资一年虽然只有五六万,但是教师收入里还有一部分,那就是绩效,绩效一般教师都能拿到三万左右,拿三万多的是有班主任费,所以平均三万。我18年入职,之前听说只有这些钱:工资+绩效。总收入高吗?相对于房价没涨之前(没涨之前均价一万左右),还算可以,勉强过日子。但是从去年开始工资,绩效都开始涨起来了,额外还多了一笔奖金。这就要感谢教育部再三强调教师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所以才涨。而且据说今年绩效和奖金还要涨,但是相对于高房价来说还是有点压力的。干了近三十年的老教师目测涨完后总收入应该近二十万了,我们这种新人要比他们低个四五万吧。忘了说了这些总收入是包括了公积金。如果传闻为真,这点工资在这个城市生活还行,工作几年的人每个月能过万的毕竟少数,如果不需要买房,过的就更好了,个人认为知足长乐吧。
苏南初中副科老师,公立学校有编制,一个月到手工资5k不到一点,公积金住房补贴一起四千,年终绩效两万到三万,工作第二年。
坐标伦敦,本科和研究生都在腐国读的。在腐国拿到了教师资格证,现在在一所私立secondary学校里教物理。相当于国内的初高中在一起。工资水平的话在伦敦私校第一年£32k左右吧,公立学校£24k—£29k左右,越往伦敦内区越高,每年经验的增长大概会带来10%左右的涨幅。在腐国教师工资平均每10年翻一倍,所以工作10年后年薪也能预期的到。如果想更高的话就要接管除了教学以外的职责,比如Head of department, head of year, assistant head 之类的。副校长工资大概在£80k以上,校长一版£100k左右。在伦敦私立学校第一年教书,工资和伦敦金融应届毕业生平均第一年年薪是一样的。还有就是,没年终奖...工作压力平时倒不大,一天基本3-5节课(一天一共5节课,每节1小时)从早上0830到下午1600,有些学校会挤压午休时间下午不到3点就下班了。忙的时候晚上回家还要自己加班,因为要给学生写汇报还有批改作业写汇报,虽然不是每个作业都需要写汇报(哪里做的好,哪里需要改进之类的)但是一个月内至少要有两次。这些要都集中在一起(一般是圣诞节之前那个学期),会超级忙。要想靠工资买房最多也就能买到4区以外的房子吧,平均公寓的话3房大概£500k左右,独栋别墅3房的在伦敦5区也有£500k左右的。新房政府有支持计划可以提供房价40%的贷款,前五年免息每个月只需要还£1,之后每年利息大概1.1%左右吧,每年都会涨点。所以想买房一个人还是挺难的,夫妻的话就相对容易很多了。福利待遇的话,每年的教课天数(周一到周五,0830–1600)是174天,剩下的189天都是带薪假期。每天午饭学校有午餐,公立学校就没有了(因为缺钱)。都是西餐为主,有时候会有马来西亚炒面和广东炒面很像。都还是挺好吃的,水果,沙拉(每天都有烟熏三文鱼,鸡蛋和鸡胸肉在加一些平常的沙拉)和甜品免费拿。
现在清华北大、中科大的毕业生,都开始抢师范类的铁饭碗,公务员和事业编就是好,说明好工作资源岗位太少了,公务员事业单位是不是考虑一下让上一辈人提前退休,增加年轻人工作就业机会,铁饭碗太少了。
清华大学怎么和师范一样了?老师是应该是最好的岗位,可是我们有专门培养老师的师范大学目的是什么啊。清华北大出来的都应该是各行业的翘楚,领军,带领大家一起建设国家啊。并不是让他们拉高社区,学校等机构的入职门槛啊!如果考上清的目的就是为了好找工作,是不是有点浪费呢?
不懂社会规则,不懂经济,不懂哲学,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解释,清华北大就高大上的。
过年回家,饭有三不吃,亲有三不走,人有三不比。离过年越来越近了,我们要学会给负债的人生减重,没有意义的聚会尽量不去,相处不舒服的人趁早远离。
第一呢饭有三不吃。无聊、攀比的同学聚会、知乎上最近很火的问答,回家过年你最害怕什么?这大部分的人答案是参加同学聚会,同学之间联络感情本来无可厚非,但很多感情在攀比中逐渐变了味道。你跟他谈感情,他跟你聊房子,你跟他说生活,他跟你聊生意,无聊、攀比的聚会纯属无效社交,浪费的是你原本可以提升自己的宝贵时间。假期是最好的增值期,与其和一群人寒暄、攀比,不如抽出时间陪伴家人,抓住机会暗自成长。
这第二呢,虚情假意的应酬。酒桌上没有真朋友,酒桌上的情谊更无法延伸到饭桌外。那些在饭桌上交换过名片的人,最后都成了你躺在微信列表里的僵尸好友。虚情假意的应酬不要去,没有意义的酒局,纯粹是一场内耗热量的假象,会给人以幻觉,以为自己人脉甚广、生活蒸蒸日上,其实那只是有沙子堆砌的城堡,风轻轻一吹就散了。想要得到真正的尊重与认可,你要去做去努力。永远都是不断打造自己的硬实力。
这第三呢,圈层不同的格局,圈子不同、层次不同,这不必强行进去。如果你们的认知、水平和实力不在一个范围,勉强凑在一起只会显得尴尬。不管你认识多少大佬、牛人,如果你自己的能力不能与其比肩,那么人脉等于虚无,不是一个圈子的人,你怎么放低姿态、努力往里挤,最终也不过是个局外人。与其捏着脚去够别人的世界,不如专心经营自己的圈子。实力上去了,更好的圈子自然向你敞开大门。
咱们再来聊一下亲有三不走。这第一呢,嫌贫爱富的亲戚,古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你高朋满座、迎来送往。锦上添花的人最多,身处低谷时,别人轻慢不说,雪上加霜的人也不少见,但亲人间的拜高踩低更令人心神寒凉。虽说血浓于水,可亲情也需要真情去维护。待你有难处时,落井下石,风向一转便换了一副面孔的人迟早远离。不该走的亲戚不走,不该比的就不比,不自觉烦恼、看不顺眼的人不去寒暄,人的一生不长,最要紧的是开心。
这第二呢,有来无往的亲戚。有人说,亲人之间最令人寒心的关系是你拿她当亲人,他拿你当外人,你为他付出,他对你算计,有来无往的亲戚不过是打着亲人的幌子,变相的占便宜,自私自利的人要及早远离。听过一句话说人情不是黄金珠宝,死死锁在保险柜里不会产生所谓的人情,有来有往才是人情。真正的亲人不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而在于它是否将你放在心上,懂得以心换心、有来有往、心怀感恩、心存彼此,这才是人与人之间长久的相处之道。
第三呢,品行不端的亲戚,可能每个人身边都有这么一两个亲戚,好吃懒做不说,还无良、无德、不良嗜好缠身,整日不思上进,靠着亲友接济生活,你帮他一把,他却毫无下限、变相索取,这样的亲戚最好别走。老话说得好,救急不救懒、帮勤不帮穷,帮扶别人也要因人而异,做好事也要讲分寸,品行不端的亲戚不走也罢。
咱们再来聊一下人有三不比,第一不比财富。过年回家不乏衣锦还乡的人,很多人羡慕别人有好工作、光鲜的生活,羡慕可以催生我们进步的动力,但攀比却会令生活如临深渊。卡耐基说: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源于我们盲目和别人比较,邻里之间切忌攀比,富人有富人的烦恼,穷人有穷人的安然,别人的生活看看就好,最终还是要回来过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要因为别人的节奏乱了自己的人生。有句话说得好,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不必仰望他人。懂得知足的人才能长乐。
第二就是不比后代。可能我们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个邻居家的小孩儿,每逢过年父母就会念叨:你看看谁谁谁考上公务员了,我们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中长大,长大之后又让自己的孩子活成了小时候的我们。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年年考试得第一,不像你,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延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盲目攀比不仅打击了孩子的自信,更折损了亲子之间的情分。苏东坡曾说过:唯愿孩儿与妾,汝无灾无难,这聪明也好、愚钝也罢,一生平安顺利就是最大的福气,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也有他自己的人生轨迹,不跟别人比孩子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自觉。
这第三呢就是不比排场。过年、返乡,很多人讲究排场,回老家车必须是豪车,穿戴也必须是名牌。为了证明自己混得好,很多人选择用场面来充面子,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用自己装出来的东西来获取尊重和认可。每年都有很多的小年轻在外打工,回来之后呢开着租来的豪车,殊不知这种虚张声势其实是内心虚弱的表现。与其用外在的形式来包装自己,不如默默成长、充实内心。
人到了一定年纪,必须扔掉四样东西,没有意义的酒局、不爱你的人、虚情假意的朋友,看不起你的人。人到中年,学会做减法,不要被所谓的关系控制。马上就到了新的一年了,专心走好自己脚下的路,不在人情世故中消耗自己,不吃三饭、不走三亲、不比三物,人生过半,愿您学会专注新的一年,愿你身边留下的人都是真心对你的人。您觉得这句俗语有道理吗?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