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记者 梁爽 天空的点点繁星常常会激起无数人对童年的回忆,不少人喜欢仰望星空,迷恋宇宙中的各种天体。4月初,天文迷刚看了一年较好可见的“月全食”,8日土星与月亮相会,下旬天琴座流星雨更是不能错过。为了亲眼看一次完整的流星雨,他们能在零下十几度甚至零下30度的严寒中坚守一夜,他们有诗人的浪漫,艺术家的鉴赏力,他们采集的流星数据被国际流星组织采用。共同的爱好改变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轨迹。在七里海湿地、在蓟县黄崖关长城、美丽的西子湖畔、辽阔的大草原、一望无际的戈壁滩,几乎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这群“追星人”有着不同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仅有4岁,年长的已近古稀,这个特殊群体当中,有的成为天文科普专家,有人喜欢创作科幻小说,还有的仍在海外求学,有人在天文台工作,大多数爱好者从事着与天文无关的各种职业……
七旬老爷爷 故事讲了五十年
在天津的天文迷当中,提起赵之珩,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是一位讲了50余年天文故事的科普专家,年过七旬的他至今活跃在天文科普一线,遇到重大的天象,他也和年轻人一起长途跋涉,到外地去观测。大家都叫他会讲天文故事的“孙敬修爷爷”,因为不管多么生涩的天文知识,通过他的讲解就变得妙趣横生。为了便于学生们理解,他还把天文知识编成歌谣和顺口溜。2007年,他获得了天津市“科技传播终身成就奖”。
“四岁的时候,看见天空划过一颗火流星,当时我被这颗耀眼的流星‘震惊’了,以后晚上经常数星星,可以说,我的数学启蒙是从数星星开始的……”,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精力充沛, 对星星的名字、特点、轨迹、星座图“如数家珍”,好像是多年的老朋友。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世界上颗人造卫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当时,他在红桥区侯家后小学教书,校长请他给全校师生讲解“人造卫星”,他经过精心准备,讲解绘声绘色。他亲手制作的观测太阳的仪器“日晷”,至今还在天津科技馆。
1985年,他在红桥区少年宫和同学们一起观测彗星,连续几十个夜晚查找,终于发现了这颗76年出现一次的哈雷彗星,当时来到少年宫夜观彗星的天文爱好者达到几万人之多。
“星空的魅力” 谁都不会拒绝
大学毕业就在科技馆工作的刘洁从小就是天文迷。2008年8月的“日全食”,对天文爱好者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天文盛宴,因为观测到完整的日全食,周期可能要几百年。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万多名天文爱好者会集在甘肃酒泉。顶着烈日,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从傍晚6点到晚上9点多,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观测。
刘洁回忆起来,那一幕仿佛就在眼前:“那天天气晴朗得没有一丝云,太阳的光芒像金子般灿烂,出现日食以后,太阳一点点地被遮挡,我看见了‘贝利珠’,月亮遮住太阳内切时极具短暂的一刻,左边仍有着钻石般的光芒,像枚戒指,当较后一束光消失的时候,天空完全黑了下来。全食的时候,我看见了‘贝利珠’被瞬间没收了,黑黑的太阳边上梦幻般闪耀着亮亮的‘日冕’。见过那个景象的人一生都不会忘记,一万多人的情绪随着太阳的变化在发生波动,时而寂静,时而一片欢腾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