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4月初的一天傍晚,掖县六区伪区长战景阳刚吃完饭,就听见自家的院门“咚咚咚”响了几下。
这一声长两声短的叩门声,让战景阳心里不由一跳,随后他便快步走到院门处,隔着门,沉声问道:
“谁?”
“七舅,我是平发,家里米缸见底了,俺娘让我来借点米。”这暗号,自打战景阳潜伏以来,还是第一次听到。
战景阳赶忙拉开院门,掖县县委书记王磊旋即闪身进院,还没等两人跨步入屋,王磊便长长叹了口气。
“老战,出事儿了。”
原来,就在几天前,西海地委委员柳林和青救会会长孙振华,被伪治安军二十一团逮捕了。西海地委领导闻讯,着急万分,地委书记吕明仁找到王磊,要求对方,一定要设法将两人救出。
从虎口里面救人,王磊想了半晌,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好办法。最终,他想到了战景阳这条线。

战景阳看着面带焦虑的王磊,摇了摇头:
“王书记,二十一团那边,如今是施团副主持,这人虽然贪财,但咱们倘若只是求人家的话,还是不行的。你得找人写两封信,这事儿才有门儿。”
战景阳随后要求,让王磊去找西海军分区,以司令员陈华堂和西海专员公署专员常溪萍的名义,写两封信。
一封信写给二十一团施团副,向对方指明形势,晓以大义。
另一封信,写给战景阳本人,信里措辞严厉,要其设法营救柳、孙二人,倘若不答应,则战及全家老小,必受严惩。
两天后,王磊便将那封锋芒毕露的信交给了战景阳。第二天,战景阳便买了些礼品,骑上自行车来到了掖城二十一团驻地。
见到施团副之后,战景阳一面递上礼品,一面抹着泪,将收到的八路军“威胁信”,递给了施团副。
“这信我也收到了,”施团副打开信看了一眼,将信摆在一边,安慰起战景阳,“不过是八路军吹大话罢了,不用放在心上。”

战景阳抬起头,看着施团副,长叹道:
“你老兄好办,家不在这儿,可我不行呐,我住在本地,这事儿办不成,八路肯定不会轻饶我的。施团长,这次你可一定要救救我呀。”
施团副沉吟了下,摇了摇头:
“老弟呀,这事儿搞不好,我的脑袋都得搬家呀。”
战景阳看他不松口,便梗着脖子道:
“反正脑袋早晚要搬家,不是叫日本人,就是叫八路军拿。日本人你这边可以顶得住,八路军那边,咱俩谁都跑不了。”
施团副听罢,依然犹豫不决,当天送战景阳走出门,仍然未做决定。虽然这次没能让对方放了柳、孙两人,但战景阳知道,两天后,还有一个好机会。
两天后,施团副的儿子过百岁,战景阳当天没有去庆贺。第二天的大清早,战景阳从自己开的“永顺东”百货店里,支了一张五千元的支票。
随后他便拿着一封仿制的“西海军分区”的来信,再次来到了施团副的家中。

进了施团副的家中,战景阳不无歉意地说着:
“施团长,前日令郎百岁,我这边因为公务在身,没能前来庆贺,望团长见谅,能否让我进屋看一眼令郎呀?”
施团副一面说着不用客气,一面引着战景阳来到了屋内,战景阳看着床上躺着的小男孩,笑着说道:
“宝贝过百岁,叔叔没能来祝贺,今天,叔叔给你几块钱,长大了买糖吃。”说罢,从兜里掏出支票,塞到了小孩儿的手中。
施团副站在一旁,瞟了眼孩子手中的支票,见是五千元的支票,心里顿时跳了下,毕竟自己一年的薪水也才三千元罢了。见钱眼开的施团副脸上顿时笑开了花,忙招呼着战景阳去客厅喝茶。到了客厅,战景阳低头喝茶,一副心事忡忡的样子。
施团副见状,忙问道:
“战区长,有什么事儿,说出来,老兄我没有给你办不了的。”
战景阳一听,故作惊喜的模样,抚着心道:

“有老兄你这句话,我战景阳全家就有救了。”随后便立即递上“西海军分区”新来的信,可怜兮兮道:“八路昨天又来我家,给了我我这封信,还用枪逼着我,说再不放人,先崩了我,然后进城来找你算账。”
施团副一听又是先前的事儿,不由有些紧张,没吭声。战景阳一看,便继续苦求道:“你要是不帮忙,我是肯定活不成了,索性我也不走了,就住你这儿,咱俩一起等八路军夜里找咱们吧。”
他这么一说,施团副心里便不由打起鼓来,八路军锄奸的手段,他自然清楚,眼前这个战区长的前任,便是被八路军悄悄镇压的。
当天,施团副在客厅来来回回,踱了半天步,最终一拍大腿,“看在你我交情的份儿上,豁上这条命,我放人就是了。”
随后,战景阳千恩万谢而去。
两天后,施团副命心腹将柳林、孙振华二人押到城外“枪毙”,到了荒郊野岭之后,对方掏出枪,向天空连放了两枪,然后做了两个假坟,将柳、孙两人悄悄放走了。

在那个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61 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莱州文史资料》
双非院校机械专业,毕业5年后的生活现状
#大学生就业故事# #如何选大学和专业#
机械类专业毕业5年后,都在从事什么工作?薪资情况怎么样呢?本期分享人,2017年毕业于山东一所双非一本,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如今已毕业5年。
老大,山东滨州人,身体素质最好的一个,高三时,空军招飞过了体测,但因为高考成绩没过一本线,没能考上。大四上学期,我俩一起准备考公,在图书馆,看到民航招飞,便鼓励他再试一次。这一次,还是顺利过了体检,但雅思需要5.5,而他的英语四级,考了4次都没考过。但在招飞的压力下,他天天去图书馆准备雅思,最后,卡线通过了。毕业后,在青岛和美国,分别培训了一年多,然后分配到了昆明的航空公司。媳妇是高中同学,计划今年十一结婚。

老三,山东厦门人,颜值最高,口才最好的一个,大一刚来时,碰到学姐推销英语报刊,当时只有我跟老四在,碍于面子,我俩听师姐讲了一个多小时,硬是没好意思拒绝。后来老三来了,几分钟就将学姐打发走了,让我崇拜得不行。大学期间,不爱学习,不挂科万岁,大四去了北京实习。毕业一年多后,跳槽回到厦门,上六休一,偶尔加班,综合年薪小20万。后来,贷款百万买了房,也成了宿舍里,最早结婚的一个。今年刚有了个儿子。
老四,山东厦门人,最喜欢玩游戏,也是最能坐得住的一个,大一刚来时,宿舍4人还一起吃饭上课,后来,他就开始逃课打游戏了。周末时,也会跟同学出去通宵,也因此挂了几门课,好在后来,都补考通过了。本来想考教资和公务员,都因为沉迷游戏,没有准备好。毕业后,回了厦门的县城老家,期间跳了一次槽,目前月薪一万出头,上六休一,偶尔加班。去年结婚了,对象是他初中同学,他是我们宿舍里,第二个结婚的。

最后是我自己,宿舍老二,山东烟台人,天赋不高,但是是最勤奋的一个,也顺利考过了四六级。大学一心想谈一段恋爱,结果到毕业,都没能牵过女生的手。大四时,受老一辈人的影响,开始准备考公,也以失败告终。毕业后,入职了厦门的中电建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分到了莱州发电厂项目部,但因无法适应基建单位的工作环境,以及山东的酒文化,所以始终对现状不太甘心。2018年愚人节这天,看到同学在朋友圈,发了考研上岸吉林大学的喜报,我的心里猛然一颤,第二天,毅然向领导递交了辞呈,开始脱产准备考研。经过7个多月的努力,顺利考入吉林大学。今年硕士毕业后,入职了青岛一家公司,年薪20多万,工作也轻松了很多。我很感谢那位同学,当初在朋友圈的分享,也很庆幸自己,勇敢迈出了那一步。
我想通过我的经历告诉大家,趁着自己还年轻,如果心里还有梦,就努力去实现吧。

感谢你的品阅,如果对你有所共鸣,请点赞分享加关注,如果有所触动,欢迎私信投稿。
来看一看这位山东事业编老哥的工资水平和工作强度吧!
坐标山东烟台莱州,五年的事业编(工龄9年),到手4500,公积金1700,绩效每月826年底一块发,11月份有个2300取暖费,十三月工资第二年5月份分开发,共有8000多一点。再无其他任何奖励。莱州工资在烟台是最少但活最多。
工作内容:
乡镇事业编,政府离家30多公里,有班车,每个月扣160元。
基本都是单休或者不休,印象里今年就休了三次双休,另外清明三天休两天,五一休了三天,平常晚上加班无数,加班多但不晚,五点半下班加班到8点就结束了,有时候会更早。加班一周六天加班平均三次吧。
你们当地事业编公务员收入是多少呢?欢迎留言讨论。

#头号周刊##烟台头条# #合肥头条# #生活教会了你什么#
1938年春,“西北王”胡宗南面试熊向辉,问了一个刁钻问题:“对待反革命分子怎么处理?”没想到对面的青年表情严肃,右手做了个“咔”的动作,用一个字“杀”回答了胡的问题,令胡宗南对他刮目相看。
熊向晖,山东莱州人,我党情报战线“龙潭后三杰”之一,1937年底奉组织之命参加湖南青年战地服务团,目标直指胡宗南的第一军,打入胡部做一颗闲棋冷子。这一招是周恩来亲自布局的。
胡宗南像个企业老板一样,分三批对战地服务团五十多人进行一对多面试,又像大型选秀节目一样,一上来就问“你为什么要到本军来?”边听面试者回答,边在花名册上做上胡氏记号。
轮到熊向晖时,胡宗南又抛出了他的经典问题,问他到第一军服务是何居心。

“参加革命!”熊向晖也不拖泥带水,简单扼要就接住了胡宗南的第一板斧。
胡宗南听到这个稀奇的答案,颇有好奇之意。其他人都是回答说为了升官,为了发财,为了效命蒋公,为了青史留名,等等,只有熊向晖这个“参加革命”的答案鹤立鸡群。
“说说看,为什么要到第一军参加革命?”胡宗南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个成功引起他关注的小伙子。
熊向晖熟读孙中山的著作,对他的革命思想颇有研究。孙中山被国民党人视为国父,因此熊向晖有意把节奏往三民主义的理论上带。
“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开头第一句就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胡先生的部队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我到第一军参加革命,正是慕名而来。”
胡宗南对这个答案颇为满意,听熊向晖提到总理遗训,肃然起敬,再听熊向晖报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番号,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么熊先生说说看,怎样才算革命?”胡宗南继续考这个引起他特别注意的青年。
“中山先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目标,我认为现阶段驱除鞑虏就是抗日,抗日就是革命。革命也分很多种,积极抗日的真革命,消极抗日的是假革命,不愿抗日的是不革命,反对方日的就是反革命!”熊向晖慷慨激昂。
胡宗南心里咯噔一下:那我算真革命还是假革命?他再问对方:“对待反革命该如何处置?”
“杀!”熊向晖这个干脆利落的答案,令胡宗南虎躯一震,真是个鹤立鸡群的小伙子,于是在花名册上熊向晖的名字空白处画了四个圈。前面作答的人,多是一个圈两个圈,偶尔有少量的三圈者,只有熊向晖斩获了四个圈,获得胡宗南的高度赞赏。
胡宗南有意将熊向晖揽入麾下,但又不大放心,要进行尽职背景调查,确认其身世清白后才好做决定。于是问清楚熊的籍贯、父母兄弟、职业履历、家庭住址等信息,派副官去熊府接熊向晖的父亲,名义上是请客吃饭,实际上是做背景调查。

熊向晖父亲任职于湖北高等法院,职务为法院庭长。熊家可谓公务员背景,熊向晖自然为高干子弟。熊父本来反对儿子参军,希望子承父业做个法律系统的公务员,然而接到胡宗南请帖的时候,熊父还是欣然赴约。
一顿饭下来,胡宗南向熊父高度赞扬了熊向晖深刻理解孙总理革命理念,说他青年才俊,如能到第一军效命,将来必是国家干城。熊父被胡宗南的评价说服了,鼓励熊向晖在胡先生门下好好干,不负其知遇之恩。
胡、熊二人不知情的是,他们口中的青年才俊熊向晖,早在一年多以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安排,隐蔽身份,不为外人所知。因此熊向晖的履历十分简单明了,胡宗南派人调查时甚是满意。
当初周恩来物色打进胡宗南部的隐蔽战线“卧底”时,就开出了几个严苛的条件:要出身名门望族或官宦之家,年纪较轻,仪表不俗,政治面貌不左不右、机智敏捷、能随机应变,并且要熟悉马列主义和孙中山理念。

这几项条件看似苛刻,但仿佛就是为熊向晖量身定制的一样,简直完美契合非他莫属了。党组织指示熊向晖的工作方针:在表面上要同胡宗南一致,像天津萝卜,白皮红心。即使受到进步朋友的误解咒骂,也不要认为丢脸,急于表白,要忍耐,有韧性。
熊向晖于1938年-1947年潜伏于胡宗南部,担任胡宗南的侍从副官、机要秘书,巧妙地送出国民党“闪击延安”、“西安军事会议”等诸多重要情报,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一个人顶几个师”的重要人物。
1949年,周恩来将熊向晖介绍给国民党元老张治中、邵力子等人,故人相见分外兴奋,张、邵等人惊呼:“这不是熊老弟吗?你也起义了?”
周恩来哈哈一笑:“他不是起义,他是归队。”众人才知晓熊向晖的卧底身份。
国民党将军张佛千曾经在其著作中慨叹:熊向晖的出众之处在于气质至纯,换做谁都愿意结交他引为至交。熊向晖参加共产党在先,并非受到胡宗南重用之后投向对方阵营。彼此各为其主,无可厚非。

有意思的是,熊向晖这个名字,是在投入胡宗南麾下后改的,取意为“面向黑暗,怀揣光明”。他与陈忠经和申健并称龙潭后三杰,与前三杰的李克农、钱壮飞和胡底不分伯仲,都是隐蔽战线上大放异彩的幕后英雄。
#头条历史##头号周刊#
满清入关后,各地均有一些前朝遗民的存在,没激烈到要反抗,或者痛苦到必须死的程度。清廷有一阵极度需要文化人来当公务员,真到了拿刀逼着出来做官的地步。这时才能看出这些遗民中谁真隐,谁假隐,有欢天喜地蹦出去的,也有真正的死隐分子,比如这位张瑶星。
张怡是南京人,字瑶星。他父亲张可大,世袭南京羽林左卫千户,曾经做到登州、莱州二府总兵官。登州被叛军攻陷时,张可大上吊而死。
张瑶星保护着祖母趁乱逃出,走海道至天津,千辛万苦抵达京城,朝廷念他烈士之后,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并让他在殿前执戟侍卫皇帝。

可惜命不好啊,崇祯能力有限,抵挡不住内外都乱。李自成打北京,城陷时,张瑶星被大顺军的士兵抓住,逼他降,他不从,他们就把他戴上刑具关了起来。
招降的官员欲准备量才录用,问他学问如何,他答:文字非所长;又问他武术怎样,他又答:南人不谙弓马。
最后,大顺军中有人佩服他曾经独个儿为崇祯守灵戴孝,趁乱把他放了出来。
张瑶星回到老家,妻子早已死了,再没挂念,只身隐居栖霞山白云庵,一直到清军平定江南,始终没有出山。五十年足迹不入城市。
张瑶星其实学识渊博,不然以前也不会有一群知名文人当朋友。但隐居后,亲自挑水打柴,山里日子当然困苦,一到下雨天连灶火都生不起来。他嘴里从不谈论诗书,以至来此游山玩水的满清官员,从不知山中有这样一个人物。
桐城派元老人物方苞,说过自己父亲每到逢年过节都去栖霞山看望张瑶星。看到书架上搁着百几十卷书,都是张瑶星撰著的经籍解说和史事评论,于是请求抄录副本。张瑶星不肯,说只是借写作来打发寂寞的,已经买了大瓮,死后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带走。

他活着时一直在写一部大书,关于有明一代三百年的历史,但一直到他死后也没人看到手稿。只有他生前写下的文字通过书信、给朋友文集写的序跋等形式流传了下来。虽只吉光片羽,但已可以看出其深厚的艺术素养。
入清担任官职的旧交中,只有两人得到过上山看他的许可。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也去看望过张瑶星,交谈中,老爷子的话不多,颇显沉默,他说虽年近八旬了,这么多年,每夜都会哭着醒来。
不知道是在锦衣卫身体打熬的不错,还是求死不怕死反而不死的缘故,张瑶星活了八十八岁。
死前,他的亲朋老友早早为他备好了棺椁,张瑶星看了,摇头:崇祯初年,叛贼攻打登州,先父殉职,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改葬,但贴身的内棺已无法更换,我这样没用的人配用这种好棺材吗?
气息奄奄,一直撑着看到大家动手重新换了薄皮棺材,张星瑶这才闭目而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