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8月23日,浙江余姚县的一个小镇上,出生了一位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余秋雨。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位基层公务员,余秋雨的童年一直都是在农村度过的,生活很简单,却也有很多童真童趣。
在很小的时候余秋雨就非常的喜欢读书,经常挨饿也要走很远的路去当地图书馆看书。从小就喜欢阅读培养孩子,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的品质,同时也为此积累了深厚的文学素养。
余秋雨4岁的时候,乡村小学图书馆中有几十本童话故事书和民间故事。但是借这些书看是有要求的,必须要写100个毛笔字,才能借书一本。为了能够借到书,余秋雨在不知多少个早上傍晚,用一撇一画的笔墨换来了这些书。
时间流逝就那么一瞬间,随着人生的改变,余秋雨认为,读书就像人一样,当你过度的丰满的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要减减肥,为自己的文化做减法,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书籍,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认知。

余秋雨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三十多年前,余秋雨先生在祖国大地行走,历经沧桑写下了《文化苦旅》散文集。开创了新的文化体系,成为了几代人的文化启蒙好物。
二十多年前,余秋雨先生走遍全球各地古文明重要遗址和欧洲几百个城市,在希腊雅典,接待他的学者告诉余秋雨,老子的《道德经》是最顶级的哲学家,走遍全球让余秋雨先生可以从中外视角不同的角度来解读世界。
十几年前,余秋雨先生,应联合国总部、美国国会图书馆、哈佛大学邀请演讲讲解中国文化,得到了巨大的反响。
现在。余秋雨先生年逾古稀,但是还是没有放弃写作。最近几年开始研究起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懂的古代文本,比如道教的《周易》、《道德经》,还有佛教的《金刚经》、《坛经》等。这些经典著作,如果没有别人来解释,我想一般人是读不懂的。

余秋雨先生就是为了把这些艰涩难懂的,古代著作,用我们现代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呈现出来,让我们当代的人更好的理解,其中《老子通释》这本就是现在就已经出版的解释《道德经》的作品。
余秋雨先生说:《老子》今译这个事,我准备了足足30年,不管是研究中国的文化历史,还是在国外考察上对外国对中国文化的认知,都感受到老子的重要性,而且这是起点也是终点。
余秋雨先生说:在世界图书馆馆长的会议上,他告诉各国同行,其实在中国最早的馆长,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那时候的老子是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当然也是全世界最老,有名有姓有著作的馆长。
道可道,非常道。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这句话我想全中国人都知道,就这么一句开篇就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那么要怎么来理解这一句呢?

这句话在北宋以前就有着很多不同的诠释,主要有三种:
01、道如果可以说得明白,那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
有这种观点的人还是占据了主流的,从战国时期末尾的韩非。到西汉时期的严遵、东汉时期的河上公、曹魏时期的王弼、唐代成玄英、陆希声等等,这些人都是主张到是不可以说出来的,主要是为了体现美感。
02、 道是可以说出来的,但是不是人世间一般的道。
唐朝时期李荣就说:道者,虚极之理……是可以说出来的,才知道,只是我不知道他的名字。非常道,不是人世间寻常的道。同时把“常道”解释为很平常的道,认为老子的道不是寻常的道。
无独有偶,司马光的诠释也是很接近这第二种的,司马光说:“耳世俗之谈道者,皆日道体微妙,不可名言。老子以为不然之所谓道者曰道亦可言道耳,然非常人之所谓道也。......常人之所谓道,凝滞于物。”

司马光和李荣都是主张道是可以说出来的,都没有从本意上诠释“常道”。
03、道可以言说,但是道不是永恒不变的。
唐玄宗是这样解释的:“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可道者就是由一生万物,都可以称道,所以说可道。”非常道解释为,不是一成不变的道,认为老子的道是随时都可以变换的。
那么余秋雨先生又是怎么诠释的呢?会不会让人一看就懂呢?下面揭晓答案咯!
道,说得明白的,就不是真正的道。
名,说得清楚的,就不是真正的名。
无,是天地的起点。
有,是万物的依凭。
所以我们总是从“无中认识道的奥秘,总是从“有”中来认识物的界定。
其实,这两者是同根而异名,都很玄深。玄之又玄,是一切奥妙之门。
看完余秋雨先生的诠释,是不是很通俗易懂呢?不会像其他人所以诠释的难懂。

《老子通释》这本就是余秋雨先生历经30载岁月,从生活出发,通篇有简单明了的文字来诠释,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读懂。
余秋雨先生的《老子通释》遵循的原则有三点:
01、基本都是跟原文意思一样,保证了学术上的严谨。
02、为了呼应老子原文的哲理,用现代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记录。
03、用现代化的哲理来诠释内容,让每一个读者都可以轻松就能读懂《道德经》。
#余秋雨#
1992年,一个春节没回上海的李红在家打扫卫生,在书里发现了丈夫余秋雨写给黄梅戏演员马兰的情书。李红很痛苦,想等丈夫向她解释什么,为了女儿或许可以挽救婚姻。但是一周后余秋雨在电话里提了离婚。李红没有纠缠,同意离婚。离婚后的余秋雨很快和小16岁的马兰结了婚。
余秋雨,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作家,散文家。1946年出生在浙江余姚的慈溪桥头镇,余秋雨父亲是一名基层公务员,母亲则是上海没落大家族的一位小姐。余秋雨出生时天上下着小雨,父母给他取名秋雨。

余秋雨的童年在乡村度过,快乐而简单。少年时的余秋雨喜爱读书,经常挨着饿走很多路去图书馆看书。
1966年,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后留校任教。
1976年,余秋雨出版了第一篇论著《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
1974年,余秋雨任职上海戏剧学院招生办主任时,下放回城的棉纺厂工人李红因考试落榜去找学校领导,从而认识了余秋雨。余秋雨被美丽的李红吸引,开始追求李红。
余秋雨给李红写了许多情书,李红生病,余秋雨寸步不离地照顾,余秋雨当时是个外地穷小子,李红是上海人,她的家人并不同意他们恋爱。最终,李红被余秋雨感动,一心要嫁给余秋雨。
1979年,恋爱了五年的余秋雨和李红结婚,租住在没有厨房的格子间。1984年,他们的女儿出生,1986年,余秋雨出版了《中国戏剧史》论著,升职上戏的院长。余秋雨是文人,一心只在写稿,无暇顾及柴米油烟。

1989年,李红单位效益不好,而当时余秋雨又有肝病,为了治病,家里经济捉襟见肘。李红看见别人去深圳打工收益颇丰,虽然余秋雨反对,她还是把女儿交给父母照顾,自己去了深圳服装厂上班。
夫妻两地分居,李红却一心只想挣钱。1991年春节,李红病了无法回上海过年,在电话里李红很焦虑,盼望丈夫安慰她或者会接她回去,但是余秋雨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那你就别回来过年了。”李红心里隐隐觉得丈夫变了。
春节过后,李红回家,在打扫卫生的时候,发现了余秋雨写给一个女人的情书,这个女人就是马兰。
李红本想为了女儿延续这样的婚姻,但是一星期后,余秋雨在电话里向李红提了离婚。李红在这样的情况下,答应了离婚。没多久,余秋雨就和小16岁的马兰结婚了。
马兰,在1986年24岁时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1988年主演电视剧《严凤英》获得了中国电视剧金鹰奖和飞天奖,是安徽黄梅戏剧团的知名演员,但后来各种原因离开了剧团。

马兰一直倾慕余秋雨的才华,有一次读了余秋雨写的《艺术创作工程》,被余秋雨的才华吸引。后来马兰去上海演出,就主动打电话邀请余秋雨去看。
一个是夫妻分居状态,一个是仰慕他的小16岁的年轻貌美的演员,余秋雨很快和马兰进入了热恋状态,马兰也不在乎余秋雨在婚内。
1992年,余秋雨和李红离婚后很快就和马兰结了婚。
@涵双彤 去年,余秋雨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夫妻二人的合影。如今,余秋雨和马兰已经结婚二十多年,虽然两人一直没孩子,但是感情一直恩爱有加。
马兰曾说,“我和余秋雨在一起的感觉非常奇妙,我和他就像在上辈子结过婚一样,而今生要做的只是完成前世的那个约定。”
李红在离婚后一直很自强自立,做过各种辛苦的工作,为了女儿没有再婚,也不借余秋雨的名头炒作。后来,李红做生意成功,在深圳买了房子,终于和女儿父母团聚。
余秋雨在学识上确实有成就,他的“文化散文”具有特别的时代意义,他著写的《文化苦旅》一直是他的有争议的代表作品。
感情是很奇妙的东西,无法用好坏来判定,也无法一言以蔽之。
余秋雨在自己的书里写道,“有些事,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结局;有时候,明知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写出了复杂的人生百态。
不爱了,就放手,在感情里,放下,就等于放过自己。
#微头条日签#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