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
窗外的麻雀哟和我一个办公室的小王,今年42岁,还没结婚,可她一点也不着急,甚至过得相当滋润。小王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都是退休教师,小王学习能力强,当年考上公务员后,没两年又考取了公派留学,到英国待了一年,把父母都带过去了,几乎把欧洲玩了个遍才回来,小王性格开朗,朋友很多,一天到晚电话不断,不是喊她去吃饭,就是约她去哪玩的,小王很有理财头脑,年纪轻轻就已经买了2套房,她和父母住一块,然后把2套房都租出去收租金了,小王跟我说,她现在这个年纪,婚姻已经是可有可无了,如果还能遇到合适的当然更好,但如果没有,象现在这样一个人也挺好,最重要是把当下活好
借@兰小亭 的文章给今年或者以后家有考生的家长朋友们推荐一个不错的高考志愿。
都知道高考竞争激烈,素有“一分一操场”的形容。可是有多少孩子真的能那么优秀考入985和211学校?不容易啊。
即便是考去985和211毕业后就业也是很激烈。大家都去加入考公务员大军,有多少人能如愿?
如果孩子成绩不是太突出,还想去个不错的学校,那怎么办?
自从高考志愿改革之后感觉竞争压力也大了。
我是山东的家长,2020年女儿赶上高考志愿填报改革第一年。当时山东实行3+3的模式。填报志愿时除了提前批,常规批改成了96个志愿。
面对着新改革一头雾水,担心孩子走不好,我和孩子爸爸从春节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志愿填报。
当时女儿最后那次模拟志愿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们也是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是谁不想去好学校啊。
我们给女儿选择了提前批的公费农科生。这个专业的好处就是不仅可以省学费,毕业后还能去乡镇政府部门工作有编制有岗位。
具体给大家说说,我截图几个简单的分享给大家。大家也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山东省关于公费农科生的招生具体要求。
“公费生农科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所需经费由省财政按每生每年10000元的标准拨付高校。其中生活补助经费标准为每生每年4000元,学校按每人每月(共10个月,寒暑假除外)400元标准足额发放。我省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经费拨付标准和生活补助标准。公费生应按协议就业,由相关部门根据协议规定落实工作岗位,有编有岗,违约者需承担相应责任并缴纳违约金”。
我女儿当时高考模拟考试成绩不好,虽然经过努力最后考了503分,但是这个成绩想去很好的学校很难。女儿想去带大学的学校,不想读学院类的。
我和孩子爸爸最后锁定目标就是提前批公费农科生。有人说,不想去农口,为什么不去考公费医学生和公费师范生?大家可以去网上查一下看看那个录取分数线就知道了,没有一点希望,我们也想报,但是没有用啊。
大家不要对农口有偏见,其实很多人毕业后考事业编公务员你不是也要去政府或者乡镇去上班吗?有什么区别?绕一圈回来还是要去同样的地方。
新时代的农村和农业发展已经不是从前我们那个年代的样子了。我女儿报考的是水产养殖专业。主要是做农业技术推广。不管是女孩子或者男孩子,能够有一个事业编制,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这也是一件不错的事情,省去家长很多心思。
只要大家不介意签约定向,完全可以考虑这个专业,大家可以留言评论区讨论一下,或者自己去网上查询,真诚推荐给头条好友们,祝孩子们金榜题名!
#高考##教育听我说#
考上这些大学就是金饭碗
第一警官类院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中国人民警察学院。中国是司法警官学院。毕业之后,虽然不包分配。但是考公务员特别有优势。尤其是参加国考。非常容易通过。
第二,公费师范生。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仅有的六所师范大学。专门负责培养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学费全免。毕业后基本都是定向到。省市级的重点中小学工作。
第三军校。目前对高中进行高考招生的军校。共有27所。考上军校,享受国家公职待遇。食宿,服装,各种费用全免。每个月还发放生活费。毕业之后授中尉军衔。部队直接分配工作。加油吧,同学们
外国人有钱的家庭绝对不会把孩子送到中国来留学。这些学生不过是一些交换生和公费生,没有地位,没有背景学完回国依然没有出路能混个公务员都是烧高香了。
说说明朝科举考试(2)
沈德斌
为了考取秀才的功名,很多人黑头发考成了白胡子,考取秀才后,还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当上贡生,真是不容易!
不过当了贡生也是有许多好处的。
首先,有机会去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公费学习。平常,国子监在全国就一所,设在首都,不过明朝很特别,有北京、南京两个国子监;
其次,贡生当了一段时间,通过国子监的考试和吏部考察,还有机会外派出去当一个小县的县长或者县吏等公差;
当大官就别想了,大明朝在这方面比清朝要严格的多,考不取进士,却想当七品芝麻官,没门!明朝可不像清朝后期有捐官制度,明码标价可以卖官鬻爵的。
想当年,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范仲淹进士及第后,分配到我们安徽省广德军任司理参军,级别只是个从九品的“科员”。
进入国子监进修的学生,就属于“监生”。这监生根据来源又分为四种——贡监、举监、荫监和例监。
贡监是取得了贡生资格后进入国子监的;
举监是考举人没考上,但进入了副榜,叫作“举人漏”(候补干部),也有机会进入国子监学习;
以上二类人员都是读书人的正当途经,那真得饱读诗书,品学兼优才行。
荫监就靠拼爹了。明朝有规定,京官四品、地方官三品、武官二品以上的官员,有资格推荐一个孩子去国子监学习;
例监最差,属于捐资助学之类了。
这后二种监生都不是靠自己的真本事进入国子监的,所以他们在当时也不大被人看得起。
明朝大多数的秀才都不能直接进入公务员队伍,但在民间,由于他们知书达理,是协助朝廷和地方政府教化百姓的基础力量。其中有一部分,办起了“中高考补习班”,当私塾老师,是很受人尊敬的一族人。
介绍完了院试,接下来再说说乡试。
“乡试”,可不是乡村考试,而是省级考试,考生必须有秀才资格才可以参加。乡试每隔三年考一次,每次考三场,共有五篇考卷。乡试一般在秋天开考,所以又叫“秋闱”。八月桂花遍地开,乡试出的榜叫作“桂榜”,榜上有名者就是“举人老爷”了。
乡试考试每一篇考卷的第一名叫作“魁首”,五篇合起来就是“五魁首”。呵呵,没错,喝酒划拳的时候喊的酒令,“八匹马啊”、“六个六啊”、“五魁首啊”……就是这么来的,吉利,顺畅啊。
举人的第一名当然从“五魁首”中遴选出来,叫作“解元”。“连中三元”的第一元就是乡试中的“解元”和会试中的“会元”,以及殿试中的“状元”。明朝的大才子解缙(曾任内阁首辅),人称“解解元”就是这么来的。(待续)
10 19于合肥亳州路
#阳江头条#终于下手了,对于家人移居海外,非公派的那些靠父母资金自费海外留学的人,现在连做公务员的资格都没有。
这是什么套路?
网友发文:说公务员香的,我来给你们对比一下!
他说他爸是地方的正厅级,虽然在北京不算啥;
但在一个省里,也能排到1000之内,放在地市级也是一把手;
他表示,怎么也能对标阿里的P7吧。
然而,一年到手也就20万;
报销,公费医疗,司机这几年全部砍了;
从科员升到厅级整整30年,而阿里的P75年就可以;
大多数人能拿到80万一年;
他感叹,阿里即使做到35岁,这10年也已经跑赢了公务员的40年;
而大部分公务员也就是科员退休;
哈哈哈哈,我看晕了;
这个比较也是没谁了;
网友说:你爸如果是厅级,我直接吃翔;
哈哈哈。
厅级赶不上阿里P7了,你怎么看呢??
乔木这个曾经被忽悠瘸了的公知,美国梦已破灭。曾经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到美国后竟然靠妻子做收银员养活他和这个家庭,而他妻子原本是北京市税务局副处级公务员。恍然大悟后的乔木自嘲:想要回国,恐怕只剩下投案自首这条路了。
移居国外显然是乔木人生中的错误决定,但幸运的是,他有个好妻子,对他不离不弃,在人生的低谷期与他相濡以沫。
但是蒋国兵,曾经的湖北高考状元,清华大学的教授,跟乔木一样辞职出国,最终却在移居加拿大五年后从大桥一跃而下,魂断异国他乡。
1962年,蒋国兵出生在湖北天门农村,父亲曾任村小学校长,母亲是镇卫生院的职工,家境不错。受父母教育,蒋国兵从小就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凭着聪明和勤奋,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湖北省高考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录取。
进入清华大学后,蒋国兵学习游刃有余,同时爱好广泛,唱歌、跳舞、武术、游泳样样精通,多次获得奖学金。他从不开口向父母要钱,总是想方设法勤工俭学,还主动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也会帮同学买急需的专业书籍。在亲朋好友、老师同学眼中,他乐观开朗、富有爱心。
由于成绩优异,清华本科毕业后他顺利读研。1986年蒋国兵毕业后,因表现突出留校成为清华大学讲师。31岁时蒋国兵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是当时清华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1996年他得到一个公费赴美留学的机会,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继续物理方面的深造。普渡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研究性公立大学,是全球顶尖的工程学校之一,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美国母校正是这所普渡大学。如果蒋国兵从普渡大学学成归国,回到清华继续任教,凭着自己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当时中国对人才的重视,他日后的发展不可估量。可惜这个世界没有如果。
在美国留学期间,蒋国兵与妻子卢彩荣经常被清华校友邀请到家中做客。那些八九十年代就来美国读书定居的校友经过多年奋斗,大多买了面积宽敞的洋房,有草坪、花园、车库,生活安逸而富足。夫妻二人看了后生出几分羡慕,于是填写了移民加拿大的申请表。由于蒋国兵的出色履历,他们一家三口的移民申请很快被批准了。而蒋国兵此时并不真想移民,他毫不犹豫地撕掉了移民纸,和卢彩蓉婚后第一次发生了激烈争执。
就这样,2000年蒋国兵独自回到北京,在清华核物理研究院工作。妻子卢彩荣带着儿子飞去了加拿大,很快在服装厂找了个当会计的工作。半年后为了家庭团聚,蒋国兵辞掉了清华的副教授,来到了加拿大。
本来想着自己堂堂普渡大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走到哪里都是高精尖人才,只要脚踏实地工作,高薪、大别墅都会有的。哪知道现实给了他重重一击。蒋国兵的研究方向是核物理,加拿大根本不需要这方面人才,移民后的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迫于家庭生计,只好暂时在一家油漆厂打工。因为是临时工,福利没有保障,工资非常微薄。
为了便于就业,蒋国兵在加拿大攻读了热门的化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可是获得双博士学位的他还是没能改变生活状况。他依然没能得到一份正式的工作,与此同时家里又增添了一个小生命。但在蒋国兵心里,他无法感受到身为人父的喜悦,有的只是无尽的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来气。
2006年初某大学给了蒋国兵一个短暂的工作机会,但到2006年7月底就结束。眼看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此前投递的大量简历,却如石沉大海,音讯全无。
2006年7月20日晚,蒋国兵结束工作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回家,独自一人来到大桥边上,随后一跃而下。当医护人员和警方赶来时他已经丧失了生命体征,一位博学多识的知识分子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不胜唏嘘。蒋国兵的追悼会上,加拿大的清华校友们为他挂出一副挽联:天降噩耗人竟魂亡置疑难信,如此韶华壮志未酬唏嘘叹息。
蒋国兵的结局令人惋惜,发人深省。如果当初蒋国兵没有出国,而是留在清华继续做研究做学问,凭着他在核物理专业的多年深耕和积累的人脉,获得正教授职称和博导资格都不是难事,工资待遇也非常丰厚,再加上还有科研经费,社会地位更不用说。可惜世界没有如果。
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精英认识到,绿卡并不是通往天堂的通行证,西方国家并不像很多人吹嘘的那般完美,只有把个人命运、前途、事业与自己的祖国紧密联系,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个人才能。
这个大数据是对的,但理解错了。这个数据确实也重新定义了哪些人是寒门。市中心的家长们谈话的内容常常让我感到自己缺的是钱。如英语,周边家长各个英语很溜,让孩子读英语是觉得自己孩子成绩一般,读到初中考虑出国。再说到我们区里公务员孩子出国留学回来的很多,教师圈子子女只听得两个公费出国留学的。至于那些钱多的生意人,哪个孩子没出过国的,给我报报。
95%的家长,都不知道每一个高考生都有25种报考机会,为方便大家记忆。我用顺口溜跟大家解释一下,看懂的家长你报考不再迷茫。军、警、消、飞、航、司、小,三公(公费师范生、公费医学生、公费农科)、三专(国家专项、地方专项、高校专项),实验班、综合评价、港澳、高水平、强基、保送、公务员(北京电子科技、上海海关)、合作、市委、定西藏。25种报考机会,你选哪一种
“太纠结了!!”侄儿650多分考进华东师范大学,公费师范。今年毕业直接进入编制,上班一个多月,就要辞职!
侄儿担任两个理科班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感叹每天太累了,拿着不到3000元一个月的工资,每天六点左右出门,回家已经是夜晚,周末也没有休息!想辞职去考公务员!但合约在身,纠结痛苦!
这是江西一位网友的发文!
有人说,高中教师待遇不低的,每月3000,是扣除了五险一金后的岗位工资,真正的收入至少7000,8000。刚开始工资低,以后收入就上去了。
有人说,公务员不比教师轻松,各有各的苦楚。
看了之后,感慨当班主任确实是很累,早出晚归操心很多。尤其是当高中教师,还要上晚自习甚至周末都没有休息,累就罢了,工资却没有达到预期 。
能理解你的这种心情!
但是个人认为还是不要轻易辞职。你侄儿现在是刚刚入职,刚入职薪资低正常 ,后面有职称了,薪资待遇就升上去了。
公务员和教师都是铁饭碗,收入其实也差不多。刚毕业,不要太计较一时的工资,长远来看,教师年龄越大。经验越丰富 。而且退休后的薪资待遇也是令人羡慕的。
我有个朋友,她的父母都是小县城教师 ,一个教小学,一个教初中,如今已退休20多年,两个人1年的退休金加起来有20万!小县城花费少 ,这个收入在小县城活得非常滋润!令大家羡慕不已!
教师想辞职考公务员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
(图片信息来源于网络侵删)
美国空气都是甜的,自己的家乡空气污浊。这句令人发指的话,出自 留学生杨舒平
,她父母是公务员 ,
并且杨舒平是 公费出国留学
【近代中国留学日本的“留学潮”,多数都是“野鸡大学】
从甲午战争结束后,急病乱投医的大清,从开始学习英法等欧美强国,转而跑去学习刚刚打败他们的日本,从“西学东用”变成了“东学东用”。在当时的宰相张之洞写的《劝学论》的号召下,很多大清的青年都踏入了“留学日本”的道路。
[尬笑]不过大清的这个自救留学之路,却在喧嚣之后留下了一地鸡毛!
在1905年的大清取消科举制度之后,留洋归来的海归会被优先“选中”晋升为官员和吏员,而在当时大清学子人人想要进入官场的社会风气下,拿着公费留学日本,然后回国当官,已经成为了废除科举之后,学子们入仕的捷径。
所以在”留学就能当公务员“的号召下,大量的读书人纷纷开始的了“留日之旅”,这就好比在7月份时候其他地区的螃蟹,集体到阳澄湖泡澡,过一遍水就成了阳澄湖大杂蟹[捂脸][捂脸]。值得一提的是当初的鲁迅、常凯申、郭沫若等人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留学日本。
而日本的商人们看到了大清朝的这个畸形的留学政策,立马就发现了商机,除了早稻田、东大、日本陆军士官大学等学校,还对大清学子开设3年的本科,坚持“正常上课”之外。其他的学校都纷纷成立预科和速成班,大批的“野鸡大学”纷纷涌现,学制时间也是一个比一个短,最短的学制只要呆上个四五天,就能获得毕业证,甚至于有的人日语都不会讲两句,在旅馆里面睡个一周就能拿着毕业证回国进入官场的比比皆是。据不全统计,仅日本政法大学开设的预科就收了1800名大清留学生,可以说基本上去日本的留学生大多都是“动机不纯”[打脸][打脸]。
[泪奔]那这些留学生的质量如何呢?
很遗憾——非常的差,根据当时大清的教育大臣在给朝廷的奏章里写道——我朝在日本留学的人数超过万人,但速成学科者占60%,普通学科的占30%,中途被退学者占5-6%,真正高等学科的才占4%。一些进入清政府工作的海归能力因为能力不足,经常在考核中被刷下来。
[玫瑰]雨田君说[玫瑰]
因此在雨田君看来,古今中外出国留学一概如此,当初为大清学子特设的“野鸡大学”到现在依然活跃在出国留学的招生指南中,很多国外的末流大学,打着速成和好毕业的幌子,吸引这些想要“出口转内销”学子们,而实际上在现在很多在国内末流大学毕业的,靠着自身家庭的经济实力出国待个1-2年,立马就能以海归的身份重新回到国内,甚至经常以“海归男”来标榜自己,甚至于看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出口就是夹杂着英文的普通话,着实让人的无语~~
“西学东用”并非是贬义词,但请勿将其和“拿来主义”进行混淆!
——部分参考文献来自《雪珥. 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 》
#潘某在境外诋毁戍边战士依法刑事拘留被追逃#
问儿子想不想读师范,省属的公费师范生可以免学费,分数490左右,毕业以后就有编制,但是要回家乡农村工作六年。
结果被儿子一口回绝了:不可能!他说公职一律不考虑。
这孩子真是不知道进入社会找个稳定工作有多难,每年那么多人挤破脑袋想考编,他还一律不考虑。
经过这几年的疫情,越发觉得公务员是最好最稳定的职业,不用担心不发工资,不用担心降薪。
就像表姐侄女之前家里让她报公费师范生,死活不同意,觉得自己年轻要闯一闯,报了英语专业,考了教师资格证,但是没编,只能在教培机构上班。现在毕业几年了,后悔了也没用。
总要在走过许许多多的弯路以后,才发现原来之前有一条捷径在他们面前,但是他们不走。现在也没有回头路给他们走了,只能继续硬着头皮,磕磕碰碰往前走。
话说回来,小孩子总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我也尊重他的兴趣爱好吧,女孩子读师范还是不错的,男孩子嘛,志向大一点也好。在农村呆六年,基本上往上走的几率也不大。如果想安稳可以,如果志不在此也不必要强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