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 其实很多人对公务员都有所误解,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他们认为考上公务员就是当官了,就有权利了。其实,公务员,全程政府公务人员,说白了,就是给政府打工的工作人员,只不过雇主是政府而已。公务员和当官还有很大差距的,只不过是有机会当官而已。一些国有企业领导也可以直接转到政府机构做官。公务员是稳定,但是大家也不要对其抱有太大的幻想。对于大部分人,进了公务员队伍,也是紧紧巴巴普普通通的过一辈子而已,那点工资只能保证你正常过下去而已。房贷一样压的你难受。
关于李少莉事件其实很好理解,不知道怎么会冒出那么多奇谈怪论。
民众为什么会质疑她,这个事件的核心在哪儿,无非以下几个因素:
1、身份,是国家公务员,政府官员,不是普通老百姓。
2、报告会疑似穿戴奢侈品。
3、奢侈品的认定,如果不是奢侈品,啥事没有。如果是奢侈品,作为政府官员,肯定是违反相关纪律和规定的,要接受处分。
4、如果通过调查取证,有非法收入或其他违法事件,那就是犯法,要吃牢饭的。
至于一些人对她工作能力和职位不匹配一说,个人认为,仅通过一次发言是无法判断甚至质疑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包括很多方面,讲话和发言仅仅是一个方面,这也不是这个事件的关键点和大众的主要关注点。
还有一些人老拿她和普通老百姓比较,不能比,体制外和体制内也不能比,身份不同。普通老百姓穿戴几十万,只要是正当合法收益,没人把你放到网上质疑你,但官员不行。
再有认为是群众多管闲事,见不得人家好,她是国家干部,政府官员,她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她必须接受人民监督,人民有监督她的权力,人民在行使正当权力,绝不是多管闲事,更不是仇富。
中央全面管治权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管好香港的公务员特别是高级公务员。
香港的官制自成体系,中央管治权不能直达。香港特首也不能直接管公务员,港英政府时代的港督也不能直接管公务员。
公务员之首的官员港英时代是布政司,回归后是政务司司长。比起港督和特首,公务员体制和官员那就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没错,港督和特首成了兵。
中央知道香港公务员体制和人事有大问题,要改革,但无从措手。面对这样一个非常陌生的复杂而精密的机器不知如何调整和掌握。
要熟悉情况和谋划改革必须有一批公务员内部的经验丰富的资深高官诚心诚意的相助,然而至今人才难得。改革之事还在圈外打转转。
本人好奇心特别强,我想知道政府官员和公务员们得新冠了是自己吃药居家隔离呢还是公费医疗住院?他们上班也是不用查健康码和48小时核酸了吗?他们需要抢高价药吗?有防疫药品包发放吗?。。。谁能告诉我?我非常好奇→_→
#一个县城有多少公职人员# 一个县有数百到上千个名公务员。 从书记县长一直到基层办事员,人员是非常庞大的。因为那些公安局、城管部、环保局、他们只要有政府编制,都是公务员。
一个小小的县城,是一个处级单位。有多少政府机构?有多少豺狼虎豹?卧而不惊,惊鸿一瞥啊!
五套班子: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
党委管理的有宣传部、组织部、部长 1人,付部长1人, 干事2人。统战部:部长 1人,付部长1人, 干事2人。
县委办:主任1人, 付主任2人,秘书1人,办事员2人。
总工会:督察室主任1人,付主任2人,秘书1人,办事员2人。
武装部:部长 1人,付部长1人, 干事4人。
政法委:主任1人, 付主任2人,秘书1人,办事员2人。
监察局:局长1人, 付局长2人,秘书1人,办事员2人。
法 院:院长1人,付院长5人, 各办公室秘书干事8人 法警10人。
检察院:院长1人,付院长5人, 各办公室秘书干事8人 法警10人。
党 校:校长1人, 付校长2人,秘书1人,办事员4人。
政研室:主任1人,付主任2人,秘书1人,办事监察局员2人。
党研室:(党史研究室)主任1人,付主任2人,秘书1人,办事员2人。
老干局:局长1人, 付局长2人, 秘书1人,办事员2人。
团 委:书记1人, 付书记2人,办事员2人。
机党委:主任1人,付主任2人,秘书1人,办事员2人。
广电局:局长一人, 付局长2人,秘书1人,办事员2人。
电 台:电视台工作人员10人等等。
人 大:主任1人, 付主任2人,秘书1人,办事员3人。
政 协:主任1人, 付主任2人,秘书1人,办事员3人。
纪 委:主任1人, 付主任2人,秘书1人,办事员3人。
还有部门若干,如妇联主任1人, 付主任2人,秘书1人,办事员3人. . .
政府部门有:
机要局、移民开发局、宗教局、安全监督局、人防办、纠风办、政府办、政府研究室、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信息办、烤烟办、法制办、外事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人事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粮食局、政务中心、老龄办、残联、城建投资经营管理办、驻省办、科协、文化局、体育局、卫生局、司法局、工商联、农村办、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农机局、物价局,技术监督局,畜牧水产局、气象局、农教办、能源办、经管局、开发办、商务局、财政局、工商局、地税局、国税局、商业行管办、供销社、审计局、外贸行管办、物资行管办、烟草局、、工业经济局、交通局、交通征稽局,煤炭局、轻纺行管办、技监局、药监局、邮政局、电力局、城管行政执法局、人口和计划生育局、统计局、环保局、房产局、党报文明办、规划局、科技局、教育局、发展和改革局、养老保险局,物价局、农调队,档案局,政府汽车队.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啊!
另外,五套班子领导层中,除去主要领导,另有党委常委十三人,副县长6人,人大副主任6人,政协副主席6人,党委调研员8人,政府副调研员12人。还有乡镇党委政府,村委会一帮数不清"国家级公务员"。
局级单位约105个,每个局办8~10人.大小县不同总人数约1500~2000人左右。
市领导肯定是副厅级以上干部,但副厅级不一定是市领导!
市两院的一把手是明确的副厅级领导干部,但不是市领导。【检察院检察长、法院院长】
市政府秘书长,属于市政府领导,但不属于市领导。虽然是市政府党组成员,但级别仍为正处级。
还有副厅级的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副厅级的国企董事长、总经理。虽然都达到副厅级但不属于市领导。
#体制内# #铁饭碗# #公务员的# #吐槽# #职场#
【市政府秘书长】任【县委书记】是重用吗?
市政府秘书长是市政府大管家,协助市长办公,上下协调工作。市政府秘书长是正处级干部,虽然是市政府党组成员但级别仍然是正处。
县委书记也是正处级干部,管理全县的人事、经济、教育等等,可谓是一方诸侯权力巅峰。
市政府秘书长在往上不能提拔到副市长的位置,往往都会放下去任县委书记,增加基层工作经验。为以后提拔做铺垫!
因此此次调动不属于重用,只是平调
#体制内# #铁饭碗# #公务员的# #吐槽# #职场#
#为什么一些人爱拿教师说事# 我也觉得奇怪!为什么很少有人拿校长说事,拿教育部门领导说事呢?"政策确定之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同一个学校由不同的校长领导会有明显的差别,不是吗?拿公务员和政府官员说事的人多么?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县委大院》中,县政府办公室干部袁浩对新报到公务员小林介绍县里干部的称呼大体是对的,但也在些夸张。
《县委大院》中袁浩对小林说,称呼副的要把副略去,如副县长不能称为某副县长,而要称某县长,既是常委又是副县长的称常委,常务副县长不能称某县长要称常务,县长助理要称县长等。这些大体是对的,但也不尽然。对县级班子成员的称呼有几种情况:
一是不突出“副”字。这与《县委大院》中袁浩对小林说的是一致的。例如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人大副主任、政协副主席及各部门单位副职,都称为某书记、某主任、某局长。正副都一样了。这就亏待了姓“付”的正职了,无论他担任什么职务的正职,大家都得称他为付(副)书记、付(副)局长。姓“郑”的副职就占便宜了,无论担任什么职务的副职,都称他为郑(正)书记、郑(正)局长。有的班子中有姓付的担任正职,姓郑的担任副职的情况,有时对外人介绍还要专门说明一下。这只是开玩笑罢了,别当真。
二是常委和副县长的称呼。副县长是常委的,分工都在政府,都按县长称呼。常委兼任部门职务的,称部门职务。如办公室主任、组织部长、宣传部长、统战部长、政法委书记等,都称某主任、某部长、某书记。只有常委不兼任职务的,称某常委,这种情况很少。有的常委兼任乡镇党委书记、开发区党工委书记,也都称为某书记,而不称某常委。
三是有些不好称呼的职务都往好处称呼。如上访户老邱说,梅县长是代县长,不能称为县长,可称为梅副书记或梅代县长。这就有些较真了。老邱说得也不对,梅晓歌刚报到第一天,县里还没开人大常委会,他连代县长都不是。但他已在县政府主持工作,称为梅县长也顺理成章。另外,对县长助理的称呼,也是称为某县长,年龄大的县长助理资格老,年龄可能比县长还大,称助理似乎不大合适;也有的县长助理虽然年轻,但是明日之星,称为县长也无不可。
有的把地方上对干部的称呼去掉副字就认为是拍马屁,这就有点小题大做了,其实就是约定俗成的事。在公文中或正式场合介绍的时候,肯定是正规的,甚至不会出现常务副县长这样的称谓。过去部队上的干部到了地方后,习惯了对干部的称呼都带“副”字,这些年也入乡随俗了,可能大家都那么称呼也就跟着那么叫了。有的刚离开校门的青年,走上工作岗位后,往往见了人称某老师,真正适应还得有个过程。电视剧中安排袁浩给小林介绍称呼,单从这一点看《县委大院》拍得还是很用心的。
#大学生毕业后为什么都热衷于考公务员#
因为公务员是国家各级政府领导或干部,手握重权,而且工作环境好,各种待遇高,所以考公务员是首选。公务员考不上者,才考虑其它职业。
自古以来,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之说。
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是公务员吗?在窗口办理业务的人都是什么身份?
政务服务中心,既然叫“中心”,其工作人员就不是公务员,而是事业人员了。
如果是政府办公室下属的政务服务中心,肯定就是事业人员。如果是综合行政执法局机关下属的政务大厅,局机关是公务员,大厅或者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是事业人员。
在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是事业人员,但在其管辖的窗口服务的公职人员,则有公务员,也有事业人员,还有临时聘用人员。这个具体要看其承担的职责,是审批、监督事项,还是服务事项,办理工作的是机关工作人员,还是服务人员,其单位的性质是什么。
其实也很好分辨:比如是企业或者个人,去窗口办理审批事项,那么接待你的,可能就是公务员,比如发改局、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信局、商务局、农业农村局等窗口,办理的都是审批事项,有分管领导坐班,有专业干部办理相关业务。
如果办理的是服务事项,比如婚姻登记、社保、医保等事项,窗口工作人员就是事业人员,只承担服务事项,没有审批或者行政执法、处罚等职能。
还有一些单位,由于人员不足,窗口服务事项单纯,或者事项少,还会用一些临时聘用人员在窗口服务。严格来讲,这是违规的,窗口工作人员必须是正式的公职人员,且工作能力强,业务精熟,以避免政策解释不清,业务办理出现漏洞等。不然,有事出来都推给临时工,让“临时工”当背锅侠,也会引发群众不满的。
八十年代的很多教师都去政府当公务员、当领导了,那时的教师转公务员为何那么简单容易?现在的教师想要进入政府部门当公务员为何那么艰难,必须得参加公务员考试了?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着,现在很多的党政机关领导的最初身份都是教师,而且当时他们从教师转任公务员很简单轻易,不需要参加所谓的公考,我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那时有政策。那时候政府各部门奇缺公务员,急需人才,而大把的人才都在学校当教师,那时很多大学生、中专生毕业后都分配至家乡学校当教师。而刚改革开放不久,政府各部门开始飞速运转,急需有用之才,所以政策放宽,专门从学校教师中抽选前往政府各部门任职,因此就有了该现象。
二,今非昔比。现在大学生很多,政府各部门人才也都很多,所以提高门槛,加上为了公平公正,也更加透明化,所以政府各部门公务员都是逢进必考。
如果到底,都是由于当时和现在的环境决定的。
一个部门有几种身份?对于普通社会公众来说,在政府机关工作的都是公务员,显然是不对的,有人盘点了一下:一共有10种身份。
1.公务员。具有行政编制、由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此类人在单位占主导地位,升职加薪及福利待遇由《公务员法》《处分条例》等调整,不受《劳动合同法》管,加班不一定有加班费。
2.机关工勤人员。主要是人事制度改革前在机关从事驾驶、维修、后勤保障等工作的人员,具有编制,但不是干部身份,而是工人身份,一般参公管理。
3.参公管理人员。并不是事业单位都可以参公管理,这类单位要想参照管理,是需要经过主管部门审批的,一般具有法律法规授权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
4.事业编制人员。从财政拨款上,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类。通过公开考试招聘或考核招聘的工作人员叫事业编制人员。
5.合同工。由于编制人员有限,可以招聘合同工,跟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确定工资福利保险等。
6.劳务派遣人员。类似于合同工,但与合同工还不一样,务派遣人员多了一个中介中介公司,工资由派遣单位发放。
7.企业员工。有的单位有这下属企业,员工大部分签订劳动合同的合同工,还有委派的管理人员,这类人员有行政级别。
8.第三方临时工。按照合作协议约定,单位提供电脑软硬件安装维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时间非常灵活,随叫随到。
9.公益性岗位。这类岗位具有政策照顾性,一般在非重要的前台工作,签订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到期走人没有经济补偿金。
10.借调人员。这类人员一般有自己的单位,来到这里或是被动抽调或者主动要求锻炼,人事手续或者待遇由原单位负责。
不要小看这些区别,每一种身份对应的都是不同的待遇,包括工作期间的待遇和退休后的待遇。而且当发生“劳动争议”时,适用的法律也不尽相同。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