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17日,是农历正月初一。这天凌晨4时,福建省平潭县的人们还沉浸在甜蜜的梦乡里,在昏暗的夜色中,却出现一队手执大刀、长矛,头戴四角八卦帽,身穿法衣,肚绑布兜的人。
这些人默念咒语,满脸杀气,身上的法衣上写着“周公祖逢枪不响”、“桃花仙化弹为泥”的字样,分三路朝县城摸来。
来到城关,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即是当地驻军。靠近军营时,他们派出一个人伪装向驻军步兵连拜年。当连长热情出来接待时,却被背后的一个暴徒砍倒。解放军哨兵见状立即开枪反击。
县公安局领导听到枪声,派出侦察科长率6名队员前去查看情况。
他们在路上就遇上100多名身穿法衣的暴徒,双方随即展开激烈的战斗。后在驻军独立营的增援下,将暴徒击溃。
还有一路暴徒,他们念着咒语,挥舞大刀前去进攻城关驻军团部参谋处。驻军当场击毙多名暴徒。其余暴徒看到咒语不灵,符水无用,争相逃命。
凌晨5时,还有一路暴徒518人分别包围后田、新沃驻军机炮连和官警驻军步兵连,他们都以"拜年"方式接近驻军,然后拔刀冲杀,但都被驻军击溃。
暴乱平息后,中共平潭县委查明,此次前来进攻驻军的暴徒,原来就是本省的反动会道门组织"大刀会"的成员。此次暴乱,灭绝人性的暴徒残忍地打伤或者杀害驻军战士。
暴乱发生后,平潭县委遵照省委、地委的指示,严惩首恶分子,释放被俘虏的胁从会徒,并发出布告坚决取缔“大刀会”。
福建的“大刀会”组织,早在清光绪年间就出现了。当时,安溪县出现了“飞凤岩大刀会”组织,后扩展至南安、永春、华安等地。1919年后,闽东出现“红带会”、“花枪会”、“王子会”等“大刀会”组织。1924年至1935年,闽西北、即现在三明市辖区,各种“大刀会”组织陆续设立道坛,培植道首、骨干,发展道徒。
1929年,“大刀会”在庐山创立“真阮道院”,蒋介石派汉口警察局黄自夫主持该院活动,统辖全国“大刀会”组织。
此后,大部分“大刀会”被国民党利用,成为围剿工农红军的反革命势力。
“大刀会”欠下人民一笔笔血债: 1931年,明溪县“大刀会”杀害红军;1934年,永安“大刀会”杀害红军及地方干部;1933年至1935年间,福安县“大刀会”杀害红军和地方干部达170多人。
抗日战争时期,汪伪政府派人来拉拢“同善社”省社号首倪成、陈有昌,同时收服“大刀会”。此后,“大刀会”与“同善社”合流,且被“同善社”头目所把持。
1949年9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平潭后,平潭“大刀会”头子林超凡到白犬岛,接受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指使,策划暴乱。10月,平潭“大刀会”另一头子林修恒到福清海口,与省“大刀会”副统领陈有昌秘密商定,在1950年农历元宵节暴乱。林超凡回平潭即成立暴乱“指挥部”,由林修恒、林厚斌为正副指挥,组织1108人,决定分路攻击的目标。
1950年初,林厚斌到白犬岛同国民党特务林荫联络,返回平潭后,在安甲亭秘密召开“大刀会”首要分子会议。有一名“大刀会”骨干赴会途中,因故被解放军扣留审查,林修恒闻讯,决定提前在农历正月初一拂晓举事。
此时,平潭县公安局下乡人员发现不少乡村“大刀会”活动频繁,气氛异常。特别是下乡人员从亲友透露的情况判断,可能要发生大事件,立即于农历12月中旬回局汇报,局长立即报告中共平潭县委。
平潭县委连夜召开会议,会上决定由公安局侦察科派一个班联合当地驻军果断出击,平息暴乱。
这次平潭暴乱虽然被平息了,但暴徒们并没有停止他们的行动:
2月25日,他们又在宁德县三都沃杀害公安派出所长吕学正、总务陈良秋两人;5月27日,在顺昌元坑区杀害干部、群众12人;10月12日,在宁洋县小陶区杀害县委部长黄加兴等人。
反动会道门的疯狂反扑,引起了福建省委的极大重视。1950年10月,福建省委根据党中央《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的右倾偏向的指示》精神,将反动会道门头子列为镇反运动中重点打击的对象之一,并且以活动嚣张,危害极大的“同善社”、“大刀会”、“一贯道”、“先天道”、“孔教会”、“真空教”等反动会道门为重点,先在福州、厦门、建阳、福安等地市开展取缔工作,而后扩大到全省951个城镇,全面取缔各种反动会道门。
公安机关积极派员参加镇反工作队,严格执行政策,把反动会道门与宗教活动及一般迷信活动区别开来;把反动会道门组织与参加会道门的成员区别开来,对组织一律取缔,对成员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对其中的特务、反革命分子和作恶多端的分子,坚决依法惩处;对无重大罪恶的道首和一般办道人员,准予登记自首,改邪归正;对被骗入道的道徒,进行争取教育,让其自动退道。
这次运动,全省共取缔反动会道门70种,依法逮捕道首766名,并分别作了判刑处理。同时,摧毁了大批道坛,没收了全部道产,缴获了大量道具和枪支弹药、刀矛武器等,彻底斩断了全省反动会道门的魔爪。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特庸镇的来历!#同城爆料##同城报料#
在江苏省射阳县的黄海之滨,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东枕黄海,离射阳港仅30公里,南与盐城机场隔水相望,西距204国道、新长铁路、通榆运河仅有10公里。境内河网密布,海陆空交通十分便捷。她就是“特庸镇”,这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原名北洋镇,是淮盐集散地,解放后以抗日烈士胡特庸名字命名。
胡特庸,原名胡太阳,1912年出生于大冶市罗家桥,1935年在湖北省第九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被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获释。
1938年2月,胡特庸回到大冶县工作,并成立了中共大冶特支。从此,胡特庸与其他同志在大冶从事地下工作,组织和领导大冶人民开展抗日救国运动。
1938年11月,在“项家山事件”中,胡特庸突围脱险后,奔赴皖南参加抗日工作,曾在一个茶馆当跑堂,做党的秘密交通员。
1940年11月,胡特庸随中共中央 华中局书记刘少奇赴苏北盐城。在江苏盐阜地区坚持了八年斗争,任盐城县一区区委书记等职。
1942年,胡特庸调任江苏建阳县委组织部长;1945年7月调任盐阜县委组织部长;1947年春,调任盐东县委书记兼部队政委。他领导全县开展减租减息、惩奸清算、土改复查、镇压反革命等重大政治斗争,并亲自带队到农村搞土改复查试点达两个多月。
在永丰区串河乡土改的复查试点中,胡特庸亲自动手总结工作经验,对指导盐东县及邻县的土改复查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还受到了地区和华中局的表扬。
1948年5月,国民党黄伯韬部沿着串场河东线,向盐城、盐东、射阳等地进犯。
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盐东县委由胡特庸领导全县军民坚持在原地进行武装斗争。当得知敌人于5月26日下午全部向盐城方向撤走的消息时,胡特庸、程步凤两人回到县委机关所在地南洋岸,准备召开会议,布置下一阶段工作。不料敌人在撤至盐城的当夜,又派出一股武装,身着灰色军装,冒充我军十一纵队,潜回南洋岸。5月27日中午12点左右,胡特庸和程步凤来到北洋岸渡口,喊船过河,渡工刘桂兰认出是胡特庸,不肯放渡,并暗以手势示意。但几个看守渡口的敌人,持枪强行登船,逼着刘桂兰摆渡。
在船上,胡特庸盘问船上伪装的敌人的番号和部属,敌人向他递交了伪造的我军十一纵队的证明文件,骗取了信任。当船至河心时,胡特庸发现情况不对,边掏枪边纵身跃入河中,敌人立即开枪射击,胡特庸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6岁。
1948年6月22日,盐东县委在南洋区新丰乡召开追悼会,并决定将永丰区更名为特庸区,以示纪念。解放后,特庸区曾改名为特庸公社、特庸乡,现为特庸镇。
英雄已逝,但他们坚持正义、为国捐躯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注:本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