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知识大赛# 我是2016年2月退休的公务员,参加工作35年,属于人们通称的退休“中人"。退休后的养老金虽然不高,但我很满足。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不工作不上班了,依然可以领到钱,晚年生活有保障。
去年我的养老金作了调整,又增加了一项职业年金。虽然调整幅度不太大,但增了总比降了高兴。
知足者常乐,退休后的网友们,让我们共同快快乐乐走过这人生的最后一程吧。
广州一男子是体制内的公务员,月薪两三千,2016年收到4000多万的转账,他飞快地告诉老婆:不要告诉任何人。他老婆哭着问他:你是不是做错了事了?我们不要钱,平平安安的就好!
她老婆根本不知道他是个作家。这个男人是当年明月,互联网上有名的历史大佬,写了3年历史连载,被粉丝天天催更,他无奈只好出了本《明朝那些事儿》。

2006年3月的一个夜晚,一位名叫石悦的小伙在某历史论坛敲下六个字,让他做梦也没想到的时,他的这个无心之举,迅速拥有了超过4000万,从无名人士,瞬间成为闪耀文坛的大咖。
生活中总有很多人,看起来不怎么起眼,却往往“深藏不露”。当年,石悦出名后,曾经看不起他的同事都对他刮目相看,老板也很器重他,甚至把他调到北京一家出版社当编辑。
2009年的一天,公务员石悦刚到单位,心里一惊,他看到领导在等他:昨晚电视上那个人是你吗?你就是拿了4100万作家的当年明月?
石悦尴尬地说:“对,是我,但我没有在上班时间写书,都是业务时间写的。”
石悦,1979年出生于湖北宜昌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是个很懂事的孩子,特别喜欢读书,从来不让父母操心。
5岁时,父亲带他去书店看书,他看上了“上下五千年”。虽然当时不懂历史,但他还是坚持要买这本书。

这本书陪伴石悦走过了小学和初中。最让人惊讶的是他看了12遍,可以说是倒背如流。可以看出从小石悦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
大学的时候,大家都忙着社交,玩游戏,谈恋爱,而石悦就不一样了。只要有空,他就进图书馆看书,研究一本又一本的历史书。他对历史的热爱没有减少,反而加深了。
大学毕业后,他从不像办公室里的其他同事那样花很长时间看报纸、喝茶。他依旧躲在史书里和历代历史人物交朋友。石悦成了大家眼中的另类,甚至大家都觉得他有点孤僻不合群。
2006年,别人认为各方面能力都很普通的石悦,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块注册了“当年明月”这个笔名,开启了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
其实石悦开始写作的原因很简单:他想写一本轻松好看的历史故事书。所以他的帖子题目是《明朝那些事——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很漂亮》。

石悦看过很多历史书。他知道很多人渴望了解历史,却看不懂那些枯燥的文字。但他坚信,历史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书写,让更多人接受和理解。
初出茅庐的石悦每天坚持写作4-6小时,按时足量上传三篇文章。他以真挚的感情、犀利的见解、幽默的文笔,从朱元璋的小档案开始写作,连载仅两个月,就获得了百万点击量。
当时中国网民不到1亿。
因为白天要上班,石悦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更新,所以石悦默默更新了三年。粉丝从2006年看到了2009年。
在石悦的笔下,明朝276年的历史重新呈现在大家面前。很多人说看一遍不够,所以在粉丝的要求下,他决定出来把连载的《明朝那些事儿》出版。
该书一上市就被粉丝抢购一空,出版社紧急加印,依然供不应求。
因为他的低调,办公室的同事和领导直到他出现在电视上才知道他的身份。

石悦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变成了一名畅销书作家。成名后,又勤勤恳恳地投入到工作中。不得不说,石悦的人生是成功的!
那么,同样是历史类图书,为什么石悦的书就会受到更多人的喜欢呢?
首先《明朝那些事儿》不与其他的历史书一样枯燥无味,石悦用白话文和现代人的语气来进行写作,让历史变得更现代化,让读者感到更加亲近和有趣。
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细节,让其生动有趣。有网友说:《明朝那些事儿》看了不下5遍,几年前看完,到现在都记忆深刻。
因为当年明月,爱上历史,爱上研究世界运行规律,透过历史看透人性,把他的一系列书全看了,佩服这个这么幽默还有才的男人。
以前只要看历史书,就昏昏欲睡,而《明朝那些事》则完全不会,不仅短片快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还因其妙趣横生的语言,让我捧腹大笑。

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石悦的《明朝那些事儿》都能帮助你实现认知的增长,让你在人前侃侃而谈,说话有内涵,远超于同龄人。
如果你想在有趣的历史故事中,领略古人的智慧,学习他们的明智,超越自身的局限;在光怪陆离诡谲多变的人情世故中,参透人心人性,更好生活、工作、成事。《明朝那些事儿》就是最好的选择!
耳目一新的写法让人拍案叫绝,原来历史也可以写得这么好看。无论你何种身份地位,身处何种环境,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知识、智慧、灵感、谋略,为人处世、生存哲学。
如果你还在迷茫焦虑阶段,不知道前路该如何走,不妨看看这本书,看透人性,把握社交处世智慧,做事才会更顺利。
明朝那些事儿全套9册
体制内工作18年,当人事科长5年,迎接了十几位新考录公务员,见识了什么叫出身,什么叫差距,什么叫二代,什么叫碾压。

给大家举两个鲜明对比的例子……
小A,2016年考上公务员,报到时,我接待的,农村孩子,淳朴内向阳光,学习能力强,业务上手快,工作三年就当上了大厅主任,谁都以为他前途光明,坦途大路,谁料到,工作的第五年,就因钱财出事被辞退。
出事后,作为曾经关系不错的兄弟,和我敞开心扉谈过他的苦闷。
他说,哥啊,我也不想在钱财上动什么歪念头,我也知道,进入了体制,努力干,会有远大的前途在等着我,可我是真的需要钱啊。
我的家在山区农村,父亲70岁了,种地一辈子,终于供我上了大学生,我还算争气,毕业考进了体制。
可我工作后,我发现,劳苦了一辈子的老父亲,本该享受晚年的他,却还得继续种地赚钱。
看着父亲弓着腰,在田地里劳作,我痛在心尖,疼在心里,可我却没有让他停止劳作的实力与底气。

为啥呢?我是公务员,这没错,可公务员说着好听,就那么点固定工资,工作后,各种应酬,各种花销也都跟着上来了,花钱的地方多。
我拼了命地努力,从毕业拿第一份工资开始,到买房、买车、结婚、装修、生孩子,没花父母一分钱,也不求他们能帮忙,他们能把自己照顾好我就很满足。
可事实上他们真的老了,隔三岔五就生病住院,大额开销,父母又是农民,没有退休金,没有积蓄,手头拮据,连多住一天院的资格都没有。
我现在混到大厅主任,是我拼搏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换来的啊,但我知道,作为农村孩子,能干到正科,我就“阿弥陀佛”了。
所以,当有人找我帮忙办事儿的时候,内有压力,外有诱力,我就不由自主地……唉!
这是小A,一个曾经前途无量的年轻人的经历,让人既生气,又让人惋惜。
下面再说说小B……

小B , 2017年考录,比小A晚一年,95年棒小伙,高大帅气,
父亲是某管理部门领导,母亲则是我们系统的中层干部。
二代出身就是不一样,这小伙儿,后备资源充足,刚参加工作,家里就给备好了180平学区房,30万的车,以及同是系统内的女朋友。
同时,小B嘴甜钱儿冲,精通人情世故,科室聚会,根本不用科长操心,车后备箱一开,立马两箱好酒,包厢点餐,冷热相间,荤素搭配,驾轻就熟。
“不怕二代有钱花,就怕二代努力把班加”,小B没有任何后顾之忧,没有任何家庭负担,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应酬,工作几年,人缘和业务能力,突飞猛进,再加上父母背景的加持,已然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同是年轻人,同样聪明努力,但是不同的出身,几年后,小A和小B相比,俨然一个是“烛光”,一个是“明灯”。
“富人恒富,穷人恒穷”,有人说不是这样的,但是农村孩子,或者普通人家孩子,靠一代人发生质的改变真的已经很难了。

仔细回顾我迎接的其他新人,尤其是农村来的,没有背景加持,不擅长交际,家庭负担重,远没有“二代”孩子的自信张扬,轻松洒脱。
同样都是靠自身努力,考入体制的年轻人,出身不同,初始平台不一样,资源不一样,造成后来心态就不一样,做事的方式方法更是千差万别,人生道路完全迥异。
虽然他们可能都是千里马,但是,有现成的膘肥体壮的“千里马”,谁还愿意费功夫去当那个费力辛苦的伯乐呢,你说呢?
【基层法制尖兵】赵一键,男,1988年8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双学位,2016年3月参加工作,现任周至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三级警长。2020年荣获“优秀公务员”、2021年荣获“优秀公务员”、2021年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参加工作6年来,赵一健始终坚守基层第一线,当过内勤,干过社区民警,从事过治安警,办理过刑事案件,基层派出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他都能驾轻就熟,先后共办理刑事案件50余起、行政案件900余起、强制隔离戒毒14人,行政处罚200余人、抓获逃犯9名,调解治安案件300余起。
网页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