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2015年兵团公务员

关于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集中统一军事行动这件事,1946年底毛泽东中央军委致电陈毅粟裕,其电文是;“在陈毅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关于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集中统一军事行动这件事,1946年底毛泽东中央军委致电陈毅粟裕,其电文是;“在陈毅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见《陈毅传》,当代中国出版社,2015年7月版,第200页)

注意,毛泽东中央军委的电报从未说过网上所传言的;“军事指挥交栗负责”这样的文字,而是说“战役指挥交粟负责”。四字的含义相差是很大的。

还有,毛泽东中央军委授予粟裕的这个战役指挥权限,这在四大野战军,以及华北野战部队等所有的解放军部队中,是绝无仅有的。

而其它三大野战军,包括华北野战部队的军事主帅们,他们的战役决策权、战役指挥权全部都是集中一身的。

事关“大政方针”的战役决策权,“共同决定”。毛泽东中央军委的电文从未有将此权限交给粟裕。

什么是“大政方针”?就是指战略上的,战役决策上的。关于此,毛泽东中央军委的电报要求两大野战兵团;“在陈毅的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负责”。

毛泽东中央军委的电报,已经把陈粟的权限说得非常清楚了。

#第四师# 在哪里?1月27日0-24时,疆内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均在兵团第四师;

新疆B团第四师师部所在地可克达拉市建立于2015年,现辖以下19个团场(团场规模和级别略高于乡镇、低于县):

61团、62团、63团、64团、65团 、66团、67团、68团、69团、70团、71团、72团、73团、74团、75团、76团、77团、78团、79团

以上团场分布在可克达拉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

第四师前身是第一兵团第五军步兵第十五师,2012年由农四师更名为B团第四师

近日在云南昆明,一辆云A号牌的奥迪轿车被法院拍卖,起拍价11.44万元,2人报名,出价7次,最终该车辆以11.5万元的价格成交。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家渠垦区人民法院对该车辆进行处置拍卖。

品牌型号: 奥迪A4L

车辆颜色: 白色

注册日期: 2015年06月10日

行使里程:不详

注: 有抵押,违法未处理,逾期未检验

起拍价:114400元,评估价:143000元,保证金:20000元,增价幅度:100元。

​本次拍卖吸引了​149人关注和4129次的围观,有2人报名,出价7次,最终该车辆以115000元的价格成交。

#昆明头条# #昆明#

​————————​————————​————————​

郑重提醒 : 拍卖有风险,竞拍须谨慎 !​

新疆兵团第二师库尔勒垦区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吴涛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纪委监委消息:第二师库尔勒垦区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级警长吴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第二师铁门关市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吴涛简历

吴涛,男,汉族,1979年10月12日出生,河南潢川人,2004年3月参加工作,2011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文化程度(函授)。

2000年9月至2002年7月 新疆大学法律专业在职大专学习;

2002年7月至2004年3月 新疆巴州库尔勒市公安局上恰其派出所实习;

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 二十一团派出所民警(试用期);

2005年3月至2009年8月 二十七团派出所民警(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学习);

2009年8月至2010年9月 二十二团派出所民警;

2010年9月至2011年2月 焉耆垦区公安局国内安全保卫大队民警;

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 焉耆垦区公安局刑事侦察大队民警;

2012年2月至2013年11月 焉耆垦区公安局治安管理大队民警;

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 二十一团派出所副所长(副科级);

2015年12月至2018年5月 二十一团派出所所长(正科级);

2018年5月至2018年12月 第二师库尔勒垦区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2018年12月至今 第二师库尔勒垦区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一级警长。

来源:第二师铁门关市纪委监委

人事持续变动中,日前,新疆自治区党委决定,孙涛同志任哈密市市委书记。

此前,哈密的书记是李成辉,月份主动投案了。

先看孙涛同志的年龄,他是汉族人,1974年出生,今年48岁,中国人民大学毕业。

再看他的履历,1998年到2003年,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工作,先后担任科员,副主任科员。2003年到2010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先后担任主任科员,副调研员。2010年到2015年,去了国土资源部担任副主任。2015年到2019年,在国家发改委担任政策研究室的副主任。2019年去了新疆建设兵团担任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此后先后担任铁门关党委副书记,第二师师长,铁门关市市长,然后此次再次履新。

最后要说的,他的履历起初在国家部委,然后一下子就新疆了,这个跨度不小,希望他在新的岗位上能够新疆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新疆头条# #媒体人周刊#

俄罗斯武装力量电视台的节目中曝光了一个有趣的细节。

画面中出现了一架画有V标的苏-34攻击机,机头画着大眼睛的涂饰。

俄电视台对这架苏-34的机号进行了打码处理,防止泄密。但俄方的小编太马虎了。随后的视频画面就暴露了RF-81255的机尾注册号,以及“红35”的机号。这架苏-34隶属于俄罗斯空天军第277轰炸航空兵团。

这架苏-34战机的机身左侧画有10颗红星,这代表任务出击架次。美军喜欢在机身上绘制击坠战绩,而俄空军更喜爱使用红星来标志这架战机的出动架次。

画一颗红星,就代表着10次战斗任务出击,这架“红色35”号苏-34上面的10颗红星,表示已经执行了100架次轰炸任务。

随后俄军记者还展示了一架机号不明的苏-34,机身上画有21个红星,这代表了210次轰炸任务,这表示俄军战机的出击频率非常高?

不过,俄乌战争爆发还不足150天,如果有210次轰炸任务,刨去保养维修时间,可能需要每天出击2架次以上,还要保持5个月时间,这是俄军不可能做到的。

奥秘在于,这些红星并不全部是俄乌战争的出击架次,还有一部分是叙利亚战争的。

例如,有一架特别著名的苏-34战机,隶属于俄罗斯空天军第6空防集团军105混编航空师第47近卫混编航空团,“红色25”号机。

这架苏-34的座舱左侧印有大约30颗红星,表明曾在叙利亚部署期间出动过300余次,该机是在两年时间里攒到20颗红星的,在2015年末的新闻画面显示有12颗星,到2017年轮换回国时达到了30颗星。

“红色25”号是目前俄军出击架次最多的苏-34。不过这架功勋机已于前年退役,送入了俄罗斯空军学院当成了地面“教具”,没有参加俄乌战争。

这说明,俄军是累计涂刷任务出击架次的,例如图①那架苏-34,21颗红星有7颗是无白边的红星,这可能是叙利亚战争的数据。还有14颗是有白边的红星,这可能才是本次俄乌战争的数据,5个月出击140架次,这也比较符合苏-34的任务出击率水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14个师,它们依次成立的顺序为:

1、第八师驻地:石河子市,1976年设立。

2、第十三师驻地:哈密市,2001年设立。

3、第一师驻地:阿拉尔市,2002年设立。

4、第三师驻地:图木舒克市,2002年设立。

5、第六师驻地:五家渠市,2002年设立。

6、第十师驻地:北屯市,2011年设立。

7、第二师驻地:铁门关市,2012年设立。

8、第九师驻地:塔城地区额敏县,2012年设立。

9、第十二师驻地:乌鲁木齐市,2012年设立。

10、第五师驻地:双河市,2014年设立。

11、第十一师驻地:乌鲁木齐市,2014年设立。

12、第四师驻地:可克达拉市,2015年设立。

13、第十四师驻地:昆玉市,2016年设立。

14、第七师驻地:胡杨河市,2019年设立。

聊一聊长津湖战役发生的事!

当年1945年参军,三大战役打了2个,还有一个辽沈战役的章弄丢了,1950年所属9兵团26军原88师,入朝参战,1952年回国,在上海负责军区首长的保卫工作,1953年转业回到地方。小的时候无数次听到他讲朝鲜战争是多么多么的苦,我们那很多老人也会来我们家听他讲他在朝鲜的经历,2015年去世那年,很多人去祭拜他,人群中就有人说“能活到这样的一辈子,值了”,如果没过世的话,今年刚好一百岁。

他讲过一个事,那时候他带一个排守一个山头,每天夜里有一个伙夫挑着担子送饭,也就是个豆渣团子,每人每天一个团子,如果伙夫在路上被炸死了,那第二天就挨饿。

爷爷兄妹5个,爷爷是最大的,家里还有一个妹妹也去当兵了,爷爷1945年参的军,解放战争时期所在华野八纵,参加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中的窑湾战斗,在战斗中也负了伤,在右腹,小的时候跟爷爷一起洗澡,我问过他,他说是枪打的贯穿伤,捡了一条命,部队上要给他办残疾证,他没要。后来渡江战役后,又参加解放上海战役,他说他是从宝山区吴淞江码头进入的上海,他说那边有个古炮台(现在还在),解放上海以后,就地休整,准备去解放台湾,后来抗美援朝战争打响,连夜坐火车去山东潍坊集训,后来八九月份这样入的朝鲜。

从朝鲜战场回来以后,他在上海负责首长保卫工作(敌特暗杀事件很多),他跟我说,那时候他身上背着双枪,身后带着几十号人,那时候他是特务团的排长,很牛气的,走在黄浦江边,黄浦江和苏州河岸边都是死人,能看到门溜(我们那的方言,学名是河鳗)在吃死人肉。

后来太爷爷找人联系,把爷爷从上海带回老家了。爷爷说当时他从上海坐火车,夜里到新沂火车站,雇了一辆黄包车坐回来的,距离有小一百里地呢,他当时拎着大皮箱,头戴黑皮帽,穿着一身军装回来,爷爷年轻的时候身材很好,很标致的,可惜没那时候的照片。

转业回到地方后,就务农了,他说他刚回来的时候我们那地方报纸他都能看,当兵前不识字,都是在部队学的,也学过做飞行员,学了很多很多东西。我以前问过他,后不后悔从上海回来,他笑了笑说:我不回来哪有你们啊……

爷爷心很善,我们家在河堤边上,以前有要饭的,拾荒的从河堤上走过,都会叫着来家里吃顿饭,我小时候都见过,还会给他们衣服。听我父辈人讲,以前我们那边人吵架,打架,说不清里理的时候,两边人都会跑到我们家让我爷爷给评理,最后都很信服他。他也是我们村最老的党员,如果还在世,党龄快有80年了

爷爷也是我们那的河堤护林员,负责不让私自砍伐河堤上的树和挖河堤上的土,爷爷腿脚方便还能爬到河堤上的时候,总是能看到他柱着拐杖站在河堤上看。

开国中将里面除了徐立清将军,谁还有资格授予上将?

1955年的开国中将一共有175人,1956年和1958年,又有两位高级将领先后被授予中将军衔,一共177名开国中将。

其中朵噶·彭措饶杰中将是第一个去世的,他是西藏拉萨人,为西藏的解放事业做出过贡献,于1957年去世,享年54岁。

最后一位开国中将是张震,他曾经是第三野战军参谋长,战功赫赫,在2015年9月3日溘然长逝,享年101岁。

这些共和国的元勋为国家的创建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永远怀念他们。

1955年授衔,是按照级别和战功、资历、品德等各方面综合评定的,在这177位中将里面,级别最高的是徐立清将军,他是正兵团级,理论上应该评定为上将。但是徐立清将军觉得还是要个中将为好,这样对个人对工作都有利,因为他当时是总干部部的副部长,负责授衔工作,理应起到带头和礼让的作用。

可是彭老总是不同意的,毕竟徐立清将军是正兵团级,理应是上将,最后这件事被周总理知道,他也表示徐立清应该是上将,但徐立清却说:“授衔工作中有些人争官争位,不考虑大局,两眼只盯着干部部门,我授低了,有利于做他们的工作,这完全是为工作考虑的。”最后总理只能同意,就这样徐立清成为唯一的一个正兵团级中将。

那么除了徐立清将军,谁还有资格授予上将呢?

其实开国中将里面,还有很多副兵团级,开国上将里也有副兵团级,所以中将里面的副兵团级有些将领是可以授上将的。比如廖汉生将军。

廖汉生将军在红军时期是师政治委员,属于红军时期的师级,完全具备授予上将的标准,抗日战争初期是12个主力团的副团长、政委,解放战争时期是第一纵队、第一军的政委,授衔时廖汉生是国防部副部长,是授衔时开国中将里面职务最高的,所以廖汉生是有资格授予上将的,其他的六个国防部副部长分别是: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萧克、李达。不是大将就是上将,所以廖汉生完全可以授予上将。

#伊犁头条#2015年在伊犁成立的这座新城,正在以充沛强实地力量,展示着她的发展速度……

翻看可克达拉市成立时的纪念封,这六年多切实感受到了这座兵团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从整体规划到园林绿化,使得这座新城,在我们伊犁这片广袤的黄金版块上,又镶嵌了一块碧绿地宝石!

相信我们的伊犁,最终还会是那个,你来了就不想走的塞外江南!

#代表委员面对面# 尤枣的故事要从2015年讲起,从2015年开始,我们筹备合作社,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结合兵团的深化改革,在2016年就组建了边疆红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

我们的合作社主要是种植绿色农产品,我还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品牌,就叫“尤良英牌”,我们用“善人、善心、善果”六个字作为品牌的文化内涵,希望尤良英品牌的枣卖到哪里,就将新疆民族团结的故事传播到哪里,我们的红枣成为了传播新疆民族团结故事的使者。

特别要感谢大家对尤良英品牌的大力支持,我带着团队走遍了全国的大江南北,到了很多省市去参加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家对新疆民族团结多了一份了解,对屯垦戍边的情怀有了更多的支持。

这几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在刚开始成立合作社的时候,很多社员不理解,认为我走的品牌路线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异想天开的事。合作社成立之初有103个社员,真正注册时只剩下了16个,而如今我们已经有1700多名社员。一路走来的历程非常艰辛,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让大家感受到必须要抱团取暖、合作共赢、人人牵头,让大家看到我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兵团职工,慢慢带着社员从普通种植转换为无公害种植,再到绿色种植,用真心诚意打动了大家,给大家实实在在带来了好处,社员们的种植理念、管理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让我们的合作社越做越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两会代表委员跟你聊几句#

观电影《长津湖》有感:从长津湖战场走下来的志愿军九兵团指战员,活着的是英雄,牺牲的是烈士,但愿英雄多一些再多一些,烈士少一些再少一些!

【第24军四任军长,两个大军区司令,一位军委副主席,一位至今健在】

解放战争中,每一个野战军集团都有自己的王牌部队,若说起粟裕手下哪个部队堪称战神的杀手锏,24军一定当仁不让。

三野扭转乾坤的关键之战孟良崮战役,就是三野前身华东野战军六纵完成的杰作。而这个六纵后来就改编成24军。因此,24军是三野精锐,这也决定了它的军长,必须个个都是人中豪杰。

事实也的确如此,24军先后有过四任军长,头两个都是开国中将,但却无不以勇猛无敌著称,都被委任数个大军区的司令员,勇挑重担。

后两个也不简单,都在1988年我军重新恢复军衔制时,被授予上将,其中一位还成为共和国军委副主席。更令人称羡的是,这俩人都是百岁寿星,最后一位至今尚在,成为共和国开国元勋中硕果仅存的老将,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四个军长都是谁。

第一任军长:王必成。

王必成和许世友是湖北麻城老乡,当年一起作为农民赤卫队参加的“黄麻起义”。新中国成立后,一起闹革命的熟人就剩他俩,而且一个成了开国上将,一个成了中将。

别看王必成个小瘦弱的样子,骨子那股狠劲和蛮劲,叫谁都畏惧三分,王必成发号施令,话不多,但总有个死字,犹疑害怕,死!不听调遣,死!完不成任务,死!

因此手下官兵,个个精神百倍,勇猛精进。小个子王必成因此也获得“王老虎”的绰号,孟良崮战役就是他直接指挥下取得胜利,不愧是粟裕的爱将。

抗美援朝战争,王必成入朝较晚,参加了1953年海岸保卫战和夏季战役。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王必成先后担任过云南军区和武汉军区司令员,都是响当当的大军区正职一把手,显示出党中央对他的器重。

而对越自卫反击战,本来有可能是王必成担任西线总指挥,由于健康以及云南军区一些特殊原因,王必成最后未能出征,不过他是儿子以及怀有身孕的儿媳却都参加了,因此老将王必成说“我家三个半人替我出征,我也无憾了”。

第二任:皮定均

皮定均是安徽金寨人,小小年纪就参加许世友的红军部队,战斗异常勇敢。

他的成名之作就是著名的“中原突围”,当时他只是一个5000人部队的旅长,担任的又是作为诱饵吸引敌人注意力掩护主力转移的“弃子”任务。

可是皮旅官兵却英勇无畏地打出高水平,像孙悟空钻进妖怪肚子里一样,孤旅转战千里,把国民党几大战区搅闹翻天,自己却安然抵达苏北解放区。

皮旅的胜利意义非常重大,他们在国民党气势汹汹、我方信心不足地解放战争初期,给全党全军打了一记强心针。

因此,本来算小字辈的皮定均被毛主席周总理记忆深刻,以至于1955年大授衔时,毛主席说了那句话:“皮有功,少晋中。”

虽说是中将,但皮定均直接被任命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要知道,建国后蒋介石一直叫嚣“反攻大陆”,东南沿海实际上处于战争状态,因此福建军区绝对是重中之重的大军区。

中苏交恶后,苏联陈兵百万在中苏中蒙边境,兰州军区首当其冲,必须用王牌干将担任司令员,刘伯承元帅推荐皮定均,深得毛主席赞同。

随后八大军区对调,皮定均又回到福州军区,1976年,皮定均抱病参加军事演习,不幸事故罹难。

第三位:张震

张震是湖南平江人,参加彭德怀的“平江起义”参加红军,到解放战争爆发,已经是华中野战军九纵司令员,后担任粟裕的参谋长,一起谋划众多重大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张震担任国防部作战部部长,1953年“空降”朝鲜战场,亲自领导24军,参与指挥了夏季作战。

有趣的是,正是这个时候,24军三个军长留下一张珍贵合影,照片中既有现任军长张震,又有已经接受福州军区副司令任命即将离开的皮定均,还有此时担任志愿军九兵团的王必成。

张震后来先后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和总后勤部长,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张震视察,发现重大问题,紧急推迟作战时间,避免重大无谓牺牲挫折。

1988年张震授予上将军衔,1992年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2015年张震病逝,享年101岁。

最后一任:万海峰

万海峰算得上四任军长中的“小毛头”,他是河南光山人,参加红军时连大名都没有,还是高敬亭给他起了这个响亮的名字。

万海峰没有参加过长征,而是作为粟裕的警卫员和粟裕一起在华南数省坚持游击战。后来又在华野担任参谋和营长等职,参加了三野历次战役。

参加抗美援朝前夕,万海峰是24军下面一个师长,他所在部队即将划归空军。首长皮定均找他谈话,要他作为炮兵干部入朝。

万海峰答应,入朝做了24军的炮兵主任,带领炮兵部队发挥重要作用。1955年,万海峰被授予大校军衔,1969年正式担任24军军长。

随后又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救援和对越边境作战,还担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政委等要职。1988年,万海峰被授予上将军衔。

令人称奇的是,万海峰今年已经103岁了,依然健在,堪称开国将帅中的长寿星。

张英(1916一2015),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人。1937年入党,开国少将。

抗战时期,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任八路军总部炮兵营教导员,抗大第3分校第3大队政治协理员,延安炮兵学校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延安炮兵学校第2大队政委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第2团政委,第4团政委,东北野战军炮兵第1师副政委、政委,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团第1师政委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南军区炮兵第1师政委,志愿军军炮兵1师政委,高射炮兵学校政委,高级炮兵学校政委,国防科委第22训练基地副主任兼参谋长,特种兵训练靶场主任。炮兵科学校技术研究院政委,吉林省军区政委。

1964年4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15年9月21日在大连逝世,享年99岁。

有人说把土地收回,成立国营农场,是否能防止土地撂荒。

在农场上班,农场发工资,退休后发放退休金,这种想法很好,可很难实现。

在计划经济年代,农场靠国家补贴生存,大多数农场亏损经营,有的已资不抵债。

改革后农垦系统旗下大多数农场都已改制成农业公司,进行公司化管理。土地是国家的,职工可以租种公司土地,农产品收获后可以自由卖买。职工可以享受城镇职工社保待遇,有的社保全额自已交,退休后可领取养老金。

兵团农场每名职工分40-50亩土地,不上交利润, 自负盈亏,产品自主销售,社保全额自已交,退休后可按月领取养老金。

兵团农场从2015年经过改革后,改变了管理模式,取消五统一后,职工才过上好日子。

#榆林# #榆林头条# #榆林身边事# 2019年中国科学院年度人物李世英担任中科榆林公司董事长

李世英,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河北省人,1984年毕业于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正高级工程师,现任中科榆林公司董事长、法人代表。

02

个人履历

1984.07-1993.12

在核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从事核工程、石油、医药化工工程设计和工程管理工作。

1994.01-至今

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工程部长、膜中心新过程开发课题组长、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从事膜分离、气体净化、氢源燃料电池、工艺工程设计、MTO中试。

2011.01—2021.08

作为中组部辽宁对口援疆技术人才在兵团第八师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全国500强企业、氯碱行业领头羊)11年历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党委委员。

从事现代煤化工乙二醇、BDO等项目建设、企业战略发展研究、园区发展规划等工作,在新疆支援的11年里,带领团队完成了世界首套电石炉气深度净化制乙二醇项目,2018年他将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最新技术引入到天业集团,促成双方成功合作120万吨合成气制乙醇项目,该项目极大地提升了新疆化工产业链的水平。

2021.08.26起

担任中科榆林公司董事长、法定代表人。

03

主要荣誉

1989年 获得河北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010年 燃料电池氢源技术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1年 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甲醇制烯烃)

2012/2013 两次荣立兵团八师三等功

2015年 荣获“最美兵团人”称号

2018年 荣获兵团八师“拔尖人才”称号

2019年 荣获“大连好人”、“辽宁好人”称号

2019年 荣获中宣部“最美支边人” 称号

2019年 荣获中科院年度 “感动人物”称号

2021年 荣获八师石河子市“特别贡献援疆干部人才”称号

从大连化物所正高级工程师到兵团第八师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委员,李世英不仅具备科研院所专业技术知识储备,亦拥有500强企业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与实践积淀,与中科榆林公司发展规划高度匹配,无论从项目建设还是公司管理上都将为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的中科榆林公司带来新动能。热盼李世英同志任职以后能助推更多科技成果在基地转移转化,为公司带来更多合作项目,推动公司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黄启东在陕西临潼担任过国民革命军第32军23师的总司令。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前,他和他的师长李必蕃,毅然自告奋勇,愿意为祖国而战。承蒙批准后,奉命率兵前往重镇德州,位于津浦路以北。在历经数千公里的艰难跋涉之后,于九月到达德县,参与了沧县战役。

此时,华北的平津地区,已被日军占领。在南部,我们把力量集中到上海。日本人为达到“三个月内覆灭中国”的目的,从北平和天津两地抽调部队,沿着津浦路向南进发,欲攻取沧县和德州、山东和河南,最后歼灭中国大军,打开津浦线。中国部队沿津浦线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防御,他们决定在沧县和德州地区组织一场战役,以阻挡日本人的进攻。

九月中旬,日本人向沧县发动攻击,我方守军浴血奋战,与敌人激战十余天,在沧县打得日本人元气大伤,但由于敌情不明,援兵不足,全线撤退。沧县沦陷后,德县成了日本人的主要攻击对象.

一九三七年十月三日,日本第10兵团向德县发起了攻击。在强大的敌人面前,黄启东在李必蕃的带领下,与日本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日本人的炮火很凶猛,我们的防御部队的火力不能抵挡。适逢秋雨,守军未能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而增援又迟迟不至,二十三师虽有伤亡,却也歼灭了两千多名敌人。

十月五日,日本人攻破了德州城的东北和西北,进入了城市。二十三师多次反攻,都没有得逞,德县的县城被攻破。

德县之役后,23师奉命退回河南汤阴,以阻止日本人南下中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第一战区总司令程潜等,对德县二十三师的战功表示慰问和表彰,程潜特别为二十三师颁发了丰厚的奖金。为了表达全师的爱国抗日热情,李必蕃、黄启东把所有的奖金都捐给了《大公报》,以作抗日的宣传资金。

一九八三年一月,日本人从津浦线向南进攻,企图歼灭中国野战军的主力,夺取徐州,并将津浦线彻底打开。

二月,二十三师受命迁往鲁西南的定陶,随即转守郓城和菏泽,以阻挡日本人的南进。郓城、菏泽是鲁西南之重镇,北抵黄河,南抵陇海,一旦失守,中原将面临灭顶之灾。菏泽也是山东军需物资的集中地,也是山东省政府的驻地,菏泽的安全,事关重大。黄启东尽心尽力,配合李必蕃的指挥,第六十八旅在郓城,六十七旅在菏泽,在菏、丰之间的皇姑庵,全师沿江布防一百二十多里。

一九八三年五月十一日晚上,在酒井旅团的掩护下,十四师团攻占占濮县东口,渡黄河,向郓城进犯。郓城守将六十八旅长李岳霖,胆小如鼠,与日军一交手便溃不成军,只有团长刘冠雄率领一小队人马,与日军巷激战了一天一夜,最终以寡不敌众,没能守住郓城。由于敌人的人数和装备都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反攻没有取得胜利。李必蕃、黄启东决定固守菏泽,以待援兵。

李必蕃与黄启东为固守菏泽,重整旗鼓,将菏泽的两个旅分割开来。但是没有安排好,日本人就可以在十三号发动进攻。李必蕃在菏泽北部,派一队人马在大丁庄与日本人交战。一天一夜的苦战,大丁庄陷落,大军退回菏泽。

日本军队14日对菏泽进行了猛烈的进攻。二十三师是以工兵为核心,以防守闻名,李必蕃和黄启东亲自在第一线指挥战斗。在日本人的猛烈火力下,23师损失惨重。在最关键的时候,第六十七旅团长李严武和第六十八旅团长李岳霖撤退,菏泽防线被攻破,敌军冲入了城中。李必蕃和黄启东的护卫只有他的直属护卫和一些副手。他们带领剩下的部队,在坚持了两个多小时之后,终于突破了包围圈。李必蕃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受了重伤,于当晚到达菏泽南部的曲里集,英勇就义。

一九八三年五月十五日,黄启东率领残存的部队,与日军进行了一场血腥的战斗。他头上挨了一枪,流血不止,但还是命令士兵把他背在背上,继续指挥作战。野战医院的院长想要把他送到担架上,可是他却死活不肯,他颤声道:"怎么对得起国家?怎么对得起国家?宁为战场上的鬼魂,不为亡国之奴!"

黄启东牺牲后,国民政府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对他的英勇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表彰。

1985年,黄启东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了革命烈士称号。

黄启东于2014年九月入选首批300位抗日英雄人物名单。

东山县铜陵镇铜山文化发展促进会的副主席陈炳文,于2015年3月,在收集和整理抗战70周年文献时,找到了一只“黄埔军校成立十周年”的铜制墨盒。上面镌刻着“为国为民,为国为民”。宁为战争而死,不为亡国之奴",落款是黄启东。黄启东是第一批提出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爱国将军。这四句话也是当时抗日的最有名的誓词。在之后的全面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数的爱国人士、战士们,都是高呼着这个誓言,与日军作战。

1945年6月,20岁的连长葛传海从望远镜里已见不到敌踪,他和全连剩余的19个战士冲入豆腐寨,日军虽然大部被炮轰而死,他们还是在一处废墟里搜寻到顽敌,他亲手用机枪扫射。

葛传海于1925年出生在河南新乡市原阳县桥北乡,少年时就读于郑州书院街明新中学。1939年6月,葛传海到西安报考黄埔军校,录取后被编到七分校第十七期独立大队。1942年8月3日,葛传海毕业,被分配到第3集团军2团7连任少尉排长。 1943年8月,葛传海晋升为26支队机炮连中尉排长,后编入第76军43师129团。

1944年4月,日军进攻中牟县,豫中会战开始,葛传海得了伤寒病,行军时挂着拐棍,有时拉着马尾巴。有一天宿营后,葛传海病情发作,烧得神志不清,喘不过气,口渴难忍,他清醒时就让民伕给端来两碗凉水一气喝下,又盖上三条被子,最后竟出现奇迹,出了一身大汗,病就慢慢好了。

1945年元月,葛传海由师部上尉参谋调到129团2营4连任上尉连长,时年20岁。

1945年春天麦子长高吐穗时,日军开始进攻,占据重阳店后,停了两天,又开始向马鞍桥阵地进攻。4月的一天夜里,日军从公路和两旁山地向葛传海阵地进攻,敌人接近时,葛传海一声令下,枪炮齐鸣,各火力点按原计划一齐向敌人射击,鬼子死伤数十人,他们把公路封锁得严严实实。

敌人第一次进攻失败,退了回去。第二天在战车的掩护下,再次发动进攻。军部新成立的战防枪连配备到阵地上,葛传海令战防枪在隐蔽处向坦克、战车射击。战防枪发挥了威力,一连打毁敌人好几辆坦克,其余的狼狈而逃。

敌人从正面进攻受挫后,又增加了兵力,在炮火掩护下,由两侧山地迂回进攻。1排向葛传海报告,大批敌人从对面山上下来了,正向我方山头上爬,情况十分紧急,葛传海立即带领预备队沿交通壕前往支援。

葛传海到1排长张金龙阵地时,敌人已爬到半山腰了。他大喊一声,与张金龙率预备队及1排全体跳出战壕向敌人冲去,一阵手榴弹甩过去,炸倒四十多个鬼子,葛传海冲在前列,全连以刺刀和子弹解决了余下的十几个敌人。最终,他们打退了敌人多次猖狂进攻,敌人没能向西再前进一步,丢下数百具尸体,又退回重阳店。

马鞍桥一战的胜利成了豫西会战的转折点,后方各大报纸以“马鞍桥大捷”为题出了号外。战斗结束后,葛传海换了衣服,一口气睡了两天两夜。

1945年6月的一天上午,营长命令葛传海连去一个排归5连指挥,守蒲塘北面山头,葛传海叫张金龙排长带队去了。没过多长时间传令兵回来报告,1排排长张金龙被敌人冷枪打中头部当场身亡。他是黄埔军校十八期的毕业生,河北人。得到消息葛传海泪流不止,张金龙是全排最勇敢善战的排长,他们朝夕相处,出生入死,已如同同胞兄弟,葛传来亲自带队接替张金龙。

蒲塘村前有条小河,河道中有一片开阔地,两边是山,葛传海沿着河道布置了三道防线。入夜以后,夜色朦胧,敌人开始行动,葛传海立即带着指挥班到第一线指挥。鬼子全副武装,脚穿皮鞋,两手端枪,一字排开向阵地冲来。葛传海指挥全连9挺机枪一阵猛烈射击,夜里敌人不知死伤多少,机枪连续扫射一个多小时,打坏了七挺,手榴弹也扔光了,他们与鬼子拼起了刺刀,全连牺牲近百人,仍死战不退。这时天已明了,传令兵说阻击任务已完成,要葛传来率余部马上撤退。

经此恶战,葛传海全连原有140名战士,下阵地时只剩下19人。

葛传海连阻击有效,敌人被我军包围在一个叫豆腐寨的小村里。这里左右环山,新沟底有条小河,全军10个团包围了1000多敌人,飞机、大炮和重机枪不停地对着小村狂轰滥炸扫射,鬼子几次突围未果,村前后尸横遍野。两天后,从望远镜里已见不到人影,葛传海和全连剩余战士首先冲入豆腐寨,1000多鬼子大部被炮轰而死,他们发现藏在废墟里顽抗的鬼子,葛传来亲手用机关枪全部扫射击毙。

1945年8月初,葛传海所在的76军奉命换防到西安后方休整,路上听说日本人无条件投降。刚刚与鬼子激战,乍一听说,还不相信,随后沿途都有人放鞭炮、敲锣打鼓地庆祝,他们这才相信抗战真的胜利了。

1949年12月,葛传海随7兵团在成都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葛传海随志愿军60军参加抗美援朝,历经三次战役,后于1954年7月转业回到郑州。2005年和2015年,他先后获颁抗战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纪念章。2022年,抗战老兵葛传海高龄97岁,在郑州平静地生活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30800/
1
上一篇公务员信息哪里查(公务员信息怎么查)
下一篇 企业中层管理具备能力(作为公司中层管理者要具备什么能力)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