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妻子举报公务员丈夫玩弄女性公款消费 当地纪委回应:已经处理 】近日,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一女子实名举报公务员丈夫玩弄女性,孕期出轨,买奢侈品公款报销等。该女子在举报视频中称丈夫韩志远现任射阳县盘湾镇经济发展局局长、安石村书记,日常穿戴奢侈品,并称买的奢侈品可以公款报销。据了解,目前韩志远工作已调动。射阳县纪委工作人员表示,相关事件已处理结束,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为何出了事总是“临时工”去堵“枪口”?#盐城头条# #我在头条搞创作#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近几年,好像有一种怪异现象,不少部门只耍一有突发性事件被爆好像都有“临时工”的身影,“临时工”,这个本来很普通的称呼,因此而一下子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同时也成了一些部门蒙羞的罪魁祸首。
“临时工”一词之所以一下子走红,成为许多夺人眼球新闻的关键要素,追根究源,还是源于一些涉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突发事件,最后被问责的人往往都是“临时工”。如此惊人的巧合,也难怪会引来网友的阵阵戏谑。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深思。
且不谈远的,就谈最近发生在湖南浏阳的廖主任在强闯民宅殴打无辜的事件中的三位持手铐和执法记录仪身穿制服的紧随者,三人的身份由起初的民警,几经周折,在官方调查通报中,最后又成了三位“临时工”(外聘的),一开了之,万事大吉,结果打人者得住了“饭碗”(行政降一级),而没打人者的“饭碗”已被砸个稀巴烂,这也不知是什么逻辑和法理?
那么,不少政府部门一有突发性事被爆,为何堵“枪口”的总是“临时工”呢?
対于这个问题,早在几年前《人民日报》就发文一针见血的指出:许多关于“临时工”的官方回应并非不是事实,但之所以会出现南辕北辙的舆论效果,问题的根子在于“临时工”根本就不应该成为政府回应工作失误的理由。“临时工”,身份虽“临时”,可责任义务不“临时”,用内部的身份来推诿外部的责任,这无异于自相矛盾。
其实一层道理许多地方和部门未必不明白,然而总还有地方拿“临时工”说事,这背后是官僚主义心理在作祟。首先,因为“临时工”不是正式公务员,就觉得“出了事”是个人问题,“已开除”等于解决问题,这种捏软柿子式的敷衍,不过是推诿塞责的又一种表现;再者,捅开脓包就要流出脓,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来捂住盖子、保住乌纱,这套自欺欺人的办法实际上掩盖了部门的管理、作风问题。
人民日报的文章分析得多么透彻和精辟啊!
事实上,目前“临时工”已是某些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最佳挡箭牌,一辞了之法则则是他们模式化的危机公关手段。
但这里有必要提醒大家的是,我们切莫让“临时工”顶包、堵枪口成为政府部门和企事单位模式化的危机公关的常态,因为这样,损坏的只有政府的社会形象,更不能让这种现象,助长政府部门腐败的滋生。
不知大家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欢迎来评论区各抒己见,相互交流!
我们教育局近几年招聘了一批小孩公务员,二十多岁。其中有个小女孩,是局里某科室的,由于我常去这个科室办事,一来二去就熟悉了,她告诉我是长春的。
后来有人悄悄地告诉我,她是长春的,大学毕业父母一直要她考长春市公务员,考了四年,没考上。第四年看到我们苏北盐城某十八线小县城的教育局招考公务员,抱着试试的态度,居然考上了。开始全家人还是挺开心的,可上地图上看看的,也没那么高兴了,离家太远了,好几千公里,人生地不熟的,怕去了生活不适应,有点舍不得,特别是小女孩。
最后女孩自己坚持来报道上班,她自己说好不容易考上,一定要亲自去感受一下,于是就来到了咱小县城。
大家认为女孩的决定对不对?
我中一9级,教龄22,元月份打卡6500多,如果在乡镇工作,还要多800元左右的乡镇补助。公积金2100多元每月。坐标江苏盐城。
这是一位朋友的分享。应该感谢政府的关怀,连续十几年提高老师的待遇,缩小与公务员的收入差距。加上又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快,经济水平高。
按照公积金按基数的12%扣,倒推算你的工资在2100/12%=17500元,似乎有点不相符。一般五险扣除在1300元左右,3400元加上6500元你的应发工资在9900元就比较符合,但也有公积金的扣缴基数不同的。总之,你的收入水平还是挺高的了,因为单单公积金一项一年就有50400元了。
老师的待遇现在算上是中上水平了,比普通企业员工的水平高多了,不过我赞同老师高工资,毕竟是教书育人,绝不让老师出力出泪又流泪。你是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