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到底是哪里人?有说是陕西省榆林神木人,有说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人,还有说是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人,亦有人说是河南省开封人。
据北宋时期的几部重要著作,如《杨文公谈苑》和司马光《资治通鉴》以及曾巩的《隆平集》都说杨业是麟州人,那么,今榆林神木市古称麟州,说明杨家将就是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人。至于《宋史·杨业传》所说“杨业,并州太原人”,不是指杨业的原籍,而是指他的当时所处籍地。
山西代县是杨家将的主战场,是前线指挥部,并非原籍地。宋太宗攻灭北汉。委任杨业防御使老于边事,洞晓敌情,命杨业知代州,兼三交兵马部署。杨业遂驻代州(代县)前线,担负起山西防御契丹的重任。
河北保定清苑县是杨家将镇守边关的治所,也并非原籍地。公元999年七月,杨延昭改调保州沿边都巡检使,警备保州(今河北保定)、广信、安肃三州军事。
河南开封是杨家将府邸之所,也并非原籍地。乾隆《开封府志》和清周城《宋东京考》有记述,杨业归宋后,在京城有宅府或家庙,其方位与天波门相距不远,小说戏剧中把杨家府邸,称作“天波府”或“天波杨府”,这是有其依据的。
所以,杨家将是今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人氏,有据可查,有史可鉴。杨家城位于现在榆林神木市城东北约20公里处,即古麟州,该城始建于唐天宝年间。古城四周遥望秦、明长城,边墙口上互市遗迹明显。古麟州地处边塞,从唐历五代到宋时一直处于战乱中心,是西北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争夺的焦点,唐与吐蕃、宋与辽、西夏在这里反复争夺。境内汉羌混居,以战射为俗,民风骠悍,尚武任侠。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家族满门忠烈,英雄气概,荡气回肠。#榆林头条#
我 的 入 党 介 绍 人
(陈 秉 荣)
我是1969年12月3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今年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我的入党介绍人有两位,一位是吕茂田同志,另一位是高拴成同志,二位当时都是我的领导。吕茂田同志,本县花园村人,1940年生,属龙,长我一岁。在庙梁完小,我们就是同学。 1955年,我于庙梁完小第7班毕业,当年考初中落第,后来在第10班补习,和茂田成为同班同学。茂田学习好,人品好,是少先队的大队长。无论是教师还是同学,一致认为茂田是一顶一的好学生,我当然也十分敬佩。 1956年,我们同时考入保德中学。当年招收了3个初中班,我们虽然不在一个班,但他学习成绩突出,又是班干部,又是学生会领导,仍然是我心中的偶像。 1959年初中毕业后,我被五寨师范选中,茂田留在高中深造,暂时别离。 不幸的是茂田的母亲,因病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对茂田打击很大,但他在哀痛中奋发,以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1962年,我们这一届高中、中师学生如期毕业。师范生就业,高中生参加高考。适逢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大专压缩招生,河保偏三县没有录取一名大学生。 茂田的才华,全县闻名,县里最早给他安排了工作,担任县剧团会计事务兼文化教员。也许县里考虑到了他的家庭情况。 1963年前后,中共保德县委各部委室的一大批老干事得到提拔重用,干事严重缺短,特别是掌文案干事,尤其奇缺。比如县委办公室,翟大友同志提拔副主任以后,纯粹没有了干事。于是,把茂田同志从县剧团调到县委办公室任干事。掌印、办文、办会、办事一肩挑,一人肩负多方面工作,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多面手。主要领导的讲话稿多出自他手,县委的一些重要文件也都由他起草。还经常协助时任县委书记张金驹同志撰写一些署名文章或相关资料,金驹书记对茂田也很关心和爱护。除此而外,还时不时写一些重要文章在报刋发表。他写的一篇关于张维庆同志在基层锻炼的长篇通讯,得到资深的新华社记者田培植的赏识和大力推荐,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张维庆的先进事迹唱响全国,因此也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 1964年,随着“四清”“五反”运动的深入展开,许多干部到原平、静乐等地参加“四清”工作,县委干事更显不足,又从教育界调了一批教员,充实县委各部委室。暑假期间,我从扒楼沟完小调回县委,分配到农工部任干事,但在“五反”办公室上班,和县委办公室仅有一墙之隔。 9月,吕茂田同志到中共山西省委党校深造,由我暂时接替他的工作。 1965年,茂田因神经性头疼休学回到原单位,我也回到农工部,到后卢子沟生产大队下乡蹲点。 1966年,学毛著运动在全国掀起高潮,县里成立了学毛著办公室。我又被借调到学毛著办公室,主要负责总结典型材料,一方面在全县推广,一方面通过媒体向外介绍。 学毛著办公室有牌号,没有人员住宿处,我便和茂田同志共居一室,坚持3年之久。 在这期间,茂田同志十分关怀我,不仅指点我的工作,关注我的思想动态,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把我当作小兄弟,我把他当作德高望重的楷模,时时处处暗地里向他学习。我有缺点,茂田能够及时指出,我也能虚心地马上改正。 一个屋里住着两个人,茂田同志是老党员,同时是县委支部的负责人。而我还是一个非党白身。能在县委部门工作,也算是破格任用了。 我暗自下了决心,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有一次,茂田同志提醒我,你怎么不写入党申请书?我说,我怕自己条件不够。茂田说,你可以一边申请,一边接受组织考验。 说老实话,入党申请,不是不想写,而是有点胆怯。一是我曾经和老组织部长谈论过我想入党的事,老部长回答,比起我来,你克小哩,好好努力吧,后生。这句话泻了我的心火,我也有了长期奋斗的打算,安下心来,努力工作,认真修养。 二是自身还有些毛病。初入政界,不懂规矩,说话不讲究方式,直来直去,办事风风火火,有点冒失,给人一种不老练,不成熟的感觉。 在茂田同志的启发与鼓励下,我勇敢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69年12月31日,经吕茂田、高拴成二位领导隆重介绍,支部大会一致同意,批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1972年提拔为宣传办公室副主任,后来成为一名公社党委书记。 茂田同志也由政工组副组长提拔为中共保德县委副书记,成为刘忠文书记的得力助手。继而提拔为代县县委书记,辗转为宁武县委书记,基层治理有方,国泰民安,百废俱兴。后调任忻州地区行署秘书长,升任常务副专员,中共忻州地委副书记。到龄退休,闲居北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 茂田是我人生旅程中的指路人,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我衷心地赞美他:人才帅气,才华飞扬。为人敦厚,我等榜样。廉洁奉公,敬业爱岗。热爱祖国,忠诚于党。
#二十大时光#【二十大代表刘桂珍:守望山村40余年】入夏以来,滹沱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峪河水量丰沛,带火了周边的乡村旅游,许多游客选择沿河道漂流而下,到达目的地——山西省代县峪口镇段家湾村。
段家湾村,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如今是十里八乡数得上的美丽乡村。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都说离不开刘桂珍的一份功劳。
刘桂珍今年59岁,身材瘦小。段家湾村乡亲,是她不离不舍的守望——她挎着药箱在山路上奔波了44年,在小学讲台上坚守了29年,当了25年村党支部书记、18年村委会主任。
时光回到1978年。那时村里没有医生,村民们常常小病拖成大病,县里培训赤脚医生,给了段家湾一个名额。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父亲一句“村里就你一个高中生,你不干谁干”,让一心想考大学的刘桂珍当起了村医,一干就是40多年。
通过自学、请教,刘桂珍学会了打针、输液、针灸、理疗,成了村民信任的“全能医生”。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只要村民需要,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
一次,刘桂珍去给人看病,自行车在半路上坏了,瘦弱的她扛不动自行车,怕耽误看病,干脆把车丢在路边,徒步走到病人家里。一位邻村村民路过时发现了她的自行车,帮她把自行车扛回了家。刘桂珍回家听到丈夫的讲述后,流下眼泪。“村民们都认我的好。”刘桂珍说。
1988年,段家湾小学唯一的老师离开了,孩子们停课了。父亲一句“你临时顶上吧”,刘桂珍又兼任起了代课教师,一直教到了2017年下半年。这份“临时”活,一干又是29年。
长期为故土无私奉献,刘桂珍赢得了村民们的信任,1996年她担任村党支部书记,2003年兼任村委会主任。
记者此次见到刘桂珍时,她正在村民家里出诊。最近天气转凉,72岁的李长来腰腿疼得厉害。“桂珍给我看了十几年病,有时看我生活困难还倒贴医药费。不光对我,对其他人也一样。”李长来说。
从李长来家出来,刘桂珍径直朝峪河河道走去,去见约好的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前不久,湍急的河水冲断了埋在河床下的供水管道。刘桂珍一直心急火燎,担心村民用水不便,也担心村里旅游项目“打了水漂”。经过小半天认真勘察和商量,最后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她才放心回了家。
“抬头看大山、低头见石头”,是段家湾村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刘桂珍想尽办法带领大家走出贫困。她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头在自家承包的3分河滩地种上了油松树苗。经过精心管护,第三年春天见到成效,3分地的树苗卖了7.5万元。
在她的带动下,种树苗的村民越来越多。她不仅为村民垫钱送苗,还当起了技术指导员。后来,段家湾村成立了苗木合作社,注册了以“刘桂珍”命名的商标,成为远近闻名的育苗基地。到2017年底,段家湾村贫困户全部脱贫。现在全村种了120亩苗木、4000亩沙棘,脱贫户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桂珍说好肯定好。”79岁的村民郭永红说,在刘桂珍带动下,他家种了7亩多树苗。“油松、樟子松、白皮松等都长成气候了,年年有钱赚。今年已经卖了6万多元。”
种植中药材、试种黑松露……作为乡村振兴“领头雁”的刘桂珍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今年,她光荣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
眼下,刘桂珍正带领大伙儿着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相关公司合作开发度假休闲和野炊、野营、漂流等旅游项目,争取让村民们多挣“旅游钱”,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记者:梁晓飞、王劲玉)
秦元榜碑
在金家河李家沟左侧有一条沟,叫晏子沟,晏子沟有一个小地名叫秦家院子,秦元榜碑就在离秦家院子不远的地方。秦元榜碑保存完整,品相较好,分上下两层,上层阁楼里面安置一块碑,下面一层除正堂碑外,左右还有块碑和雕花附属碑。此碑对我们研究清朝川陕移民有较高的参考和研究价值。具体碑文如下:
拜叔[1]秦老封(根据上下文及中国传统写法推测应为府)君,行三、一,湖北施南府[2]利川县人也。原嘉庆九年[3]自川入陕,托始[4]于庄院沟。以勤俭而致富;以忠信而服人。始也[5],乏[6]嗣,指女为儿,有仕和而克振家声继也。重婚得二子,而能绍[7]父志,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者,可以为拜叔录之,今日就柩在即,余曰实行共见亦誌之而已。但誌其生于乾隆己巳年九月十一日巳时、嘉庆丙子年正月初十日辰时,享寿八十七岁,卒于同治辛未年六月十二日。吉卜葬于斯,兹因将石垂铭,以志不朽云尔。
因为之赞曰:一身公正在人寰,存心处世可对天。而今行习真少见,令人想望白云边。
吏部候铨[8]儒学正堂[9]继[10]主讲[11]嘉陵书院[12]拜侄[13]陈五伦撰书。
考秦公讳元榜 三 正
皇清故 行 大人 之墓
妣朱孺人 一 淑
孝男秦仕伦、秦仕和、秦仕斗侄秦叶、秦理媳李宗圣、陈得重孙秦汉南、秦汉中、秦汉昌、秦汉鼎、秦汉高、秦汉朝曾孙秦厚、秦恕、秦义合勒石。
同治十三年十月初十吉时立。
注释:
[1]拜叔:在古代,为了孩子能养大成人,就由父母给孩子认义父、义母,是流行全国的一种保育习俗。当然,也有两家为了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愿认对方儿女作义子、义女的事情。
在北方叫"认干爹,干妈";在南方则称为"认寄父、寄母",俗称"拜过房爷、过房娘"。此处秦元榜有可能是陈五伦哥弟的干爸,或者秦元榜的哥弟是陈五伦的干爸,故称秦为拜叔。
[2]施南府:清代行政区划,地处湖北省西南部,雍正十三年(1735)设置,民国元年(1912)废除。由施州卫改设而成,辖恩施、建始、宣恩、利川、咸丰、来凤等6县。
[3]嘉庆九年:清朝,嘉庆皇帝,清仁宗在位25年,嘉庆九年是公元1804年。
[4]托始:出处《剪灯馀话·幔亭遇仙录》:"然而托始立法,拳拳 宗周 。" 明 沉节甫 《新知录摘抄·物始》:"大抵凡物之制,必有以托始之者。"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先生墓志铭》:"相兹 竹浦 ,定中托始。"是指开头;创始。
[5]始也:起初,刚开始。
[6]乏嗣:乏之少,缺乏;嗣指后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认为男丁才是延续香火的传后人。
[7]绍:接续,继承。
[8]吏部候铨:吏部,古代管理官员录用,任命的部门或官署。候,等候。铨,衡量轻重,引申为称量才授官,选拔官吏。合起来就是听候选授官职。
[9]儒学正堂:《汉典》载:「正堂」,明清时对府县等地方正印官的称呼。“县正堂”为知县的代称。清代一个县的儒学正堂也被称为教谕,为正八品级官员。教谕,「正式教师」之意,宋代开始设置,负责教育生员。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学官与诉讼无关,以“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
[10]继:继续,后来。
[11]主讲:主要讲师,主讲老师,经查清代县学设教谕两人,分经制教谕和复设教谕两种;训导两人,也分经制训导、复设训导,是教谕的副手,而略阳县仅设教谕(康熙二十年改教谕为训导)一名。查各个时期的《略阳县志》,并无陈五伦的记载,可见陈的儒学正堂,主讲基本上属于自封,因为如果有编制就不会有候铨二字的陈述。
[12]嘉陵书院:书院初为私学,清代中后期纳入官学体制,与府州县儒学并列,清代后期取代了儒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略阳知县高理报请停办污染甚大的铜厂,以其款就学宫旧址营建嘉陵书院,1782年动工,1783次年冬落成,有大小书舍20余间。建后又筹捐银一千余两,设置膏火,置买田地,以供常年膏火。书院以《诗经》、《书经》、《周易》、《礼记》、《春秋左传》及《四书》为主要学科,生员以读经为主。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嘉陵书院为略阳高等小学堂,并在城乡建立初等小学堂40所。宣统二年(1910)由知县桂超、周毓堂倡导,在县城东关创建略阳农业初等学堂1所。
[13]拜侄:陈五伦对秦元榜的自称。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梁思成和林徽因走遍全中国没发现的东西,在山西省内发现了一大片。
在上世纪初的时候,有个日本的建筑学家,叫伊东忠太,他来到中国,寻找唐代存留下来的建筑,先后来了六次,在中国待了很长时间,那叫到处一个看啊,可以说是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可惜,他没来山西。
于是,他回去后,写了本书,叫《中国建筑史》,并在书里写到,现在看古代中国唐朝时的木建筑,只能来日本看了,在中国境内,一座唐代木建筑,都不存在了。
当时,中国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却很不认可伊东忠太的结论,为此,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从1931年到1937年,七年时间,跑遍了几乎整个中国。但可惜的是,梁思成跟伊东忠太一样,也没来山西。
当然,梁思成考察后的结论,跟伊东忠太一样。难道,伊东忠太是对的?
不过,幸运的是,同样是在1937年,梁思成偶然翻阅《敦煌石窟图录》画册,看到了这幅唐代壁画“五台山图 ”,中有“大佛光之寺”的记载,这座建筑,据说在山西五台山上。
思索至此,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赶赴山西,果然,在中国其他所有地方没发现的唐代木建筑,在山西境内,发现了一大片。
笔者,仅罗列这些唐代木建筑名录如下,由此,也可能看出“五千年中国文明看山西”,诚不欺人,山西的古代建筑遗迹,那简直是遍地都是,十一个地市,都有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之代表,山西省,简直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天然博物馆。
1、大佛光之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境内,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2、山西代县阿育王塔 ;3、山西浑源县永安寺的传法正宗殿;4、五台山延庆寺;5、五台山广济寺大雄宝殿;6、山西应县木塔为八角攒尖顶;7、晋祠圣母殿;8、中国现存三座半唐木结构建筑,有三座在山西,分别是:南禅寺(唐 公元782年)、广仁王庙大殿(唐公元831年),大佛光之寺(唐公元857年)9、其他古建筑还有:大同善化寺(辽金) 、华严寺(辽)—辽金建筑集大成者、崇福寺(金)—令人叹为观止的“减柱移柱法”、洪福寺(宋)—五台山彩塑瑰宝、繁峙县公主寺(明)—北魏公主修行之地、平遥古城(明扩建)—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镇国寺万佛殿(五代)— 中国唯一遗存五代彩塑的寺庙、双林寺(建造时间难以确考)—“民间造像的登峰造极之作”、张壁古堡(时间年份有争议,专家推断为隋或者南北朝)、袄神楼 —世界上唯一祆教建筑、洪洞广胜寺(元、明)—“三大国宝级文物“飞虹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元代壁画、芮城永乐宫(元)—世界绘画史上的罕见巨制、万荣飞云楼(明)—“中华第一木楼”。
我列的山西古建筑,只是部分代表精品,现在大家明白,为何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在山西一待,就是很多年的原因了吧。
梁思成和林徽因也终于可以骄傲地向世界宣布:中国依然保存着唐代的木构建筑!就在山西境内,还有多处。这也是直接打了日本建筑学家伊东忠太武断下结论的脸,谁让你没来山西呢,是不是?!
从一个数字上,我们就能够明白,山西古建筑,有多庞大:2019年10月16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后,总数5058处,其中文物总数前五的省份依次为:山西531、河南420、河北288、浙江281、陕西270处。山西古文明单位之多,雄冠全中国。
山西省内的文物总数几乎是3、4、5名的两倍之多,特别珍贵的是,元代之前的古建筑,山西占了全中国80%以上。山西的人文古迹旅游资源,全中国独一份强大。(素材来源:穷游er KatWORLD)#山西旅游# #山西古建筑# #山西# #山西头条#
历史地理学视野下的云冈石窟
当下的大同文旅应该从更广、更深的视野去挖掘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所承载的历史地理、文化信息,用网状思维去做文旅,那么这处景区(点)、景观以及吸引物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