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9日重庆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试真题
1、限狗令,有人说不合理也不合法,你怎么看?
2、老同事很随意,却经常被领导夸奖,你作为新员工,经常被领导批评,你怎么办?
3、科技信息更新太快,知识产权审核跟不上,你有什么对策和建议?
32岁的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研究生来面试法务经理,考过了司考的他工资要求不低于2万,面试时对他的情况相对满意,但后面找他要一样证明,他却不能提供。了解情况后,我傻眼了!
说实在的,当他来面试时我有一点不敢相信,一般像西南政法大学的法学类研究生,不是进了体制内做了检察官,法官公务员,再不就是到北上广一线的大所做了律师。
他是这样做自我介绍的,我出生于四川自贡的一个小县城,父母都是法官,出于对法律的热爱,我后面高中毕业以后就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毕业以后我先是在康桥工作了一年,后面我就choose到了上海的一家资产评估公司做法务,做了三年,在那边也升为了法务部经理。在后面又去南通的一家建筑公司,做了两年的法务经理。
我说出了我前面的疑虑,他为什么没有进体制内和继续留在律所?
他是这样回答我的:我这个人从小生活的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安逸和优渥,我不想人自己活得那么累,我觉得找一个企业上班,比体制内和进那些大律所工作要压力小一些。你别看我没有在体制内工作和没有在律所工作,但是我的经历相对来说比较丰富,我在康桥工作时,参与过某著名知识产权的的诉讼,当时的电视台还对我进行采访过,后面我到了企业做法务经理,我每年参与的法务案件也是非常多,可以说我在法务领域还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经济类的诉讼。
再说了我在研究生还没有毕业的时候,我就通过了全国司法联考,在专业方面我也是没得说的,我之前的老师还要我留在那里继续读博。
我问了他几个经济合同的审查以及劳务纠纷的处理事项的问题。
他都答得有理有据,一看就是受过专业训练和有一定工作经历的。
但我实在想不通,像他这样拥有政法类黄埔院校文凭的人,怎么会来我们公司工作,并且还只要求2万块钱的月薪。
我对他说:你之前在上海和江苏发展的好好的,为什么想到离开?
他听了以后眼神有一些躲闪,想了一会儿对我说:
第一我前面说了我这个人相对来说没有太大的职业追求,我就想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里面工作。
第二我之前在上海和江苏的工资收入比较可观,基本上我已经实现财务自由了,对于赚钱我没有那么大的动力了。
当他说出最后一条理由时,我更加有一些困惑了,越是那种凭自己正当收入实现财务比较自由的人,他越不会跟别人说起他的经济情况,倒是那些赚钱很轻松,而且又是来路不明的钱,这些人往往会说。
但考虑到他是一个人才,我还是想做最后的一点努力,我对他说:你也是做法务的,你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对你的经历,对你的学历都比较看好,你能不能提供你之前工作过的离职证明?
他听了以后明显的有一些慌张了,连忙对我说:我之前的公司都是在外地啊,怎么提供那些证明?
我对他说:没关系啊,你可要对方发个电子档过来。
他至少有一分钟不说话,后面开口对我说:这样把我实话实说,我在之前的公司里面。遭别人陷害说我在经济合同的审查过程中收受了别人的贿赂,后面我和公司好合好散了,你觉得这样我还能够开到离职证明吗。
他说到这里可以说我心里已经有了七八分的底了: 他是做法务的,怎么可能遭到别人的陷害呢?我觉得这里面肯定是有蹊跷有文章的,俗话说得好,苍蝇也不叮无缝的蛋。
正好我有上海和江苏的hr的微信交流群,我把他的情况发到了群里面,马上群里就有上海的一个hr回复了,说他之前在上海的公司就有过很明显的职业污点,还被公司处分过,并且对方还把相应的一些细节和时间说了出来。
看到微信群的回复,我傻眼了。思考再三,我觉得这个人尽管是个人才,但我们还是不能用他。
@Today职场 有话说:
1.在面试过程中,对面试官有欺骗和撒谎的行为的人,一般都会第1个被pass掉,因为现在的职场很透明,你说的每一个事情,你说的每一段经历都可以有迹可循,有证可查。
2.在职场一定要遵循国家的法规和公司的制度,千万不要去触碰底线和高压线,否则将对你的职业生涯带来明显的职业污点,有职业污点的人,大部分的公司一般都不会用。
#职场微头条# #长沙职业故事#
江苏省考面试题目解析:各大平台如喜马拉雅、知乎等,都出现了许多付费课程,然而这些课程中只有前三章免费试听的内容点击率比较高,剩下的付费内容则点击率比较低,请问你怎么看?
【解析】
审题重点:
本题属于综合分析题中的社会现象类题目。知识付费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我们需要通过审题抓住现象本身的关键点:对比免费和付费后的点击量,进一步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差距,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对策。接下来我们结合这道题目进行详细分析。
审题点1:“各大平台如喜马拉雅、知乎等,都出现了许多付费课程”
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发展,知识付费平台应运而生,各类课程付费也是层出不穷。喜马拉雅、知乎等都是国内流量较大的知识平台,课程付费支持原创,可以让创作者更有动力,同时也可以让观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课程。
审题点2:“这些课程中只有前三章免费试听的内容点击率比较高”
“前三章免费试听”其实是获取用户的一种手段,如果前三章的质量足够高、内容足够吸引人,那么就能让更多人愿意付费收听后续章节。“点击率比较高”一方面说明“免费试听”取得了一定成效,另一方面说明了当前国人的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利用碎片化时间来提升自我。
审题点3:“剩下的付费内容则点击率比较低”
付费内容和前面免费试听内容的点击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要思考:为什么一要付费绝大部分人就选择了放弃?可能是费用太贵,也可能盗版太多,又或者是一些人的观念并未转变,觉得为什么要花钱买个“虚无缥缈”的课程,当然也可能是付费内容自身的问题:比如同质化严重、无法吸引客户等。我们可以从内外因进行原因分析,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示范答题:
随着无线网络普及和支付手段的便捷化,媒体平台优化升级,知识付费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平时也用喜马拉雅、知乎等平台收听过各种课程,很是喜欢。针对题干中出现的免费章节点击率高,付费内容点击率低的现象,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公民意识未转变。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史来看,人们更愿意为有形商品进行价值付出,而通过互联网购买课程很多人会觉得太虚无缥缈,同时人们也会担心通过网络购买如此昂贵的课程,自己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其二,盗版课程猖獗。由于法律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管不到位,导致网络盗版课程太多,比如考研课程,在淘宝上输入关键词就能检索到各种录屏的盗版课程。
其三,课程价格昂贵。有的课程人们免费试听之后确实比较感兴趣而且也愿意付费收听,但是一看价格望而却步,比如某些管理课程甚至上万。
其四,课程质量不高。有的课程免费试听章节内容空洞,而且实用性不强;有的课程免费试听章节做的非常精致,但是一旦付费之后每况愈下:老师授课随意,课程内容同质化严重,课程内容无新意。
为了让知识付费给社会大众提供更好更多的优质课程,支持原创鼓励创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合力改变。
第一,宣传引导,转变观念。各大平台可以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宣传课程付费是尊重创作者劳动成果的表现。同时量体裁衣,针对性地宣传匹配度高的优质付费课程。
第二,打击盗版,加强监管。一方面国家需要尽快完善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同时也要加大对盗版行为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各类销售平台要积极配合,比如京东淘宝等平台可以设置自动屏蔽盗版课程关键词,遏止网络售卖盗版课程萌芽。
第三,科学规划,合理定价。课程制定方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通过市场调研,多方论证,适当降低价格吸引消费者,增加客户黏性。
第四,精细打磨,提升质量。一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把课程制作得更加精良,另一方面,倾听消费者建议,实时动态调整,针对消费者需求,跟上时代发展,研发创新课程。
我相信,通过多措并举,多方助力,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知识付费平台定会迎来发展的春天。
企业面对招录过程当中的应聘者怀孕该怎么做,看最高院的操作就知道了。
2018年11月份的一天,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法官助理路聪参加了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的选调考试,经过笔试、面试,进入体检环节。可是她却发现自己怀孕了,她担心过,担心怀孕会影响自己的招录。当她忐忑不安地将怀孕的事实告知了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负责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应向领导汇报。路聪以为没戏了结果却很意外,怀孕没有影响她成为最高院的一名新人。
如果在招录过程当中,发现应聘者怀孕,企业知道怎么做了吗?
女孩因在原公司的科研成果被上司剽窃决定离职,她和两个同事一起去新公司面试,在谈薪阶段,这样一番操作让三个人拿到了比之前单位多超过四倍的工资。
余初晖在原来的公司原本工作非常稳定,但是最近自己和陈潮生、朱鹏浩一起研发的科研成果却被上司被朱经理霸占,知识产权只标注了朱经理一个人的名字。
对此,余初晖几人都非常失望,觉得在现在的公司待不下去了。
于是,他们一边搜集证据想要证明朱经理剽窃,一边开始寻找新工作。
这次找新工作也是非常顺利,他们三个人被一家私企看中了,想要集体挖人。
谈薪阶段,余初晖说:“我可以先问一下工资吗?”
新公司的李总开始压价了:“这个我已经跟小钟谈过了,他两万五,你两万。”
这时余初晖却说:“是这样的李总,陈潮生昨天在杭州谈的是人均三万五一个月。”
陈潮生也随即配合:“我确实对上海比较熟,但是杭州那边给得太多了,并且房租也便宜。”
这一轮,他们在新公司比较看中他们的情况下,抛出了另外的竞争对手,并指出对方的薪资给的确实非常高。
不过,他们也知道薪资从两万五涨到三万五不太容易,所以又有了下一步操作。
中午在食堂就餐,食堂阿姨说今晚的夜宵是有机奶和胡萝卜蛋糕,假装被胡萝卜蛋糕种草:“两万五我认了,重点是胡萝卜里面的维A,你想想这栋楼里面有多少脑力民工,他们对着电脑一整天,到了晚上他们不需要补充这种物质吗?”
而这番话也通过其他同事传到了李总的耳朵里,让他心里也非常受用:“都是小孩子呢,容易骗。”
最终,李总给出了答复:“通过各方面的沟通,我们认为一个月三万五有难度,如果你们能接受一个月三万,我现在就可以和你们定下来。”
这时余初晖见目标基本达成,跟其他人对视了一下:“说好兄弟们要在一起,而且这里有暖心牌胡萝卜蛋糕,那就这样?签?”
其他两人也同意了:“签!”
不得不说,余初晖几人的这次谈薪还是非常有技巧的,先是抛出了其他公司,说出了对方的优势,另外又从小细节出发,让公司觉得他们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最重要的是,双方都认为自己占了便宜,皆大欢喜。
这是《欢乐颂3》中余初晖与几位同事跳槽谈薪时采用的一种方案,最终获得了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在实际的职场中,谈薪也是非常有技巧的,除了基本月薪之外,还要综合考虑各种奖金、五险一金等等各种福利,否则即便月薪高,有可能全年下来也不一定更高哦!
#娱乐聚焦# #欢乐颂3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