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层管理者企业融合问题

【关于余承东职务变更的悬念】上周华为公司内部公示的余承东新增职务任命,有不少悬念,我们试着做些解读。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有一种可能是余承东替代徐直军。

【关于余承东职务变更的悬念】上周华为公司内部公示的余承东新增职务任命,有不少悬念,我们试着做些解读。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有一种可能是余承东替代徐直军。

主要依据有下面几点:

1、华为公司没有空降,中高层主管全部来自一线实干派,一步步升级。华为没有论资排辈,有能力就上,绩效好就上。余承东从无线产品线主管3G研发,到开拓欧洲无线通信市场,再到无线产品线总裁,再到终端业务总裁,一路所向披靡,这样的主管在华为肯定会被重用。

2、华为智能驾驶BU、云与计算BG、云BU等几个总裁为什么都让余承东兼?有玄机!一方面,这几个部门的业务需要打通、融合;另一方面,这几个部门的前任主管及核心研发团队主要来自原无线产品线,很多都是余承东的老部下,便于管理。

3、余承东从华为无线走出,带领终端产品快速崛起,再兼任智能驾驶、云和计算主管,可以说,余承东熟悉了云、管(运营商业务)、端(终端)、边(边缘计算)、芯片(海思)等几乎华为全领域产品,这为余承东进一步统管打下基础。

4、余承东一人兼任华为公司的2个BG总裁和2个BU总裁,在华为历史上史无前例、绝无仅有,肯定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认为,经过一段时间过渡,余承东在将兼任的这些部门业务理顺,解决好目前存在的问题之后,余承东必将高就。

5、余承东与徐直军比较,有相似的经历,都是1993年进华为,都是从无线产品线起家,都曾担任过无线产品线总裁,及战略与Marketing总裁。不同之处在于,余承东年轻一点(余承东1969,徐直军1967),余承东一线实战经验更丰富,余承东的闯劲更大一些。

至于徐直军,我们认为,传说去上海微电子,有些扯了,估计小庙里容不下大和尚。有两个信息可供参考,2020年10月,徐直军当选为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周,工信部发布筹建中国集成电路标准委员会,委员会由华为海思领衔。

(说明,我们的信息均来源于真实的华为信息及华为官方发布,从不采用坊间流传。)

组织能力不足的十大表现  中国企业组织能力不足,表现为10个方面的问题。

1.老板随意拍脑袋决策,企业只有个人智慧,没有群体智慧。

老板随意拍脑袋决策,听不进别人正确的意见,盲目决策,导致企业经营一地鸡毛,老板成为救火队队长,天天到处救火,陷入到处理日常事务之中。企业没有稳定的高层领导团队,只靠老板一个人的能力,只靠老板一个人的智慧,没有人帮老板去动脑筋思考,没有人帮老板采取行动去担责,整个组织形成不了群体智慧,更谈不上团队领导力。

有的企业家一天二十四小时电话都不敢关机,出来上两天课,频繁出去接打电话,处理企业事务,说明这个企业肯定没有一个好的高层团队,肯定是没有足够的组织能力,肯定还是靠老板个人能力,去拍板决策。

2.组织没有建立理性权威。

企业不是依靠组织机制与制度去选人、用人,而是靠人治,依赖几个能人。整个组织因为没有建立理性权威,没有建立组织约束力,所以往往出现几个能人凌驾于组织之上,除了老板能管他以外,整个组织对这些人及其团队没有纪律约束性。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以后,甚至会出现能人跟老板叫板,因为企业依靠的是能人的个人能力,能人一走,带走市场、带走客户,企业就得崩盘。

衡量一个企业好不好,有没有组织能力,关键看它的人才机制能不能使得优秀人才不断脱颖而出。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同时,组织有组织纪律,有团队约束力,企业就不怕能人跟组织叫板,跟老板叫板,任何一个个人都不可能凌驾于组织之上。

《华为基本法》里面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任总当年要求加上去的。他说,不是所有的人才都是人才,只有管理有效、负责任的、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才,才是人才。反过来说,一个人才到了华为,不受组织约束,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就不算人才,可能还是个害才,害企业之“才”。个人必须遵守组织规则,受组织约束,必须是管得住的,这样的人才才是企业真正的人才。

3.知识个人化,知识与经验难以积累与共享,最优实践不能有效复制。

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体现在个人知识的公司化,企业内部的信息知识可以共享,最优实践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和复制。很多企业是知识经验个人化,人一走就带走知识,带走经验,个人知识没有转化成公司的公共知识。知识与经验难以在组织中积累、复制、共享。企业的最优实践不能有效复制,优秀的文化基因很难传承。个人不能借助于组织的共享知识信息平台,去放大自身的人力资源效能。

科学管理的核心,是要实现管理的最优化、简单化、规范化、标准化、可复制。这既是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组织能力建设的基础。基于最优实践的总结提炼,最优实践的简单化、规范化、标准化,然后实现最优实践的可复制化。一个企业的组织能力不是凭空造出来的,而是建立在知识、经验以及最优实践不断累积的基础之上。

4.组织内部不协同,山头林立。

组织能力短缺的第四个表现,是企业的高端人才,尤其是企业的中高层干部,没有全局意识,不能基于企业整体发展,去实现有效的内部协同,而是各自为政,山头林立;严重内耗,导致内部交易成本过高。这种情况下一个企业看上去很肥胖,但是不强壮,内部的组织能力是一盘散沙,捏不成拳头。企业只是个体户的集中营,缺乏组织凝聚力。

组织能力建设,能够把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要素、能力要素捏成拳头,能够形成合力。解放战争时期,为什么国民党400万武器精良的军队,打不过100多万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军队?因为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讲协同,有全局意识。国民党军队不协同,是手指全散开来的一个巴掌,看上去张牙舞爪,实际上捏不成拳头,没有整体的战斗力。其内部各自为政,山头林立,谁都指挥不动,尤其是彼此之间不能产生协同价值,文化不能融合,有各自的利益主体,不能做到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5.总部不能为个人赋能,一线单打独斗,综合作战能力弱。

企业组织能力的不足,体现在总部没有专业能力,没有集中配置资源的能力,没法发挥整体的资源优势,不能为各业务线、各一线团队去赋能,不能提高一线的综合作战能力,导致一线单打独斗,综合作战能力弱。

很多企业总部是一种强管控,约束了下面的活力。总部只是为管而控,而不能利用总部的优势去集中配置资源,去提高总部的系统作战能力。华为为了提高作战能力,学习美军,学什么?美军在八九十年代为适应信息战、立体战的需要,其改革很重要的方面——养兵用兵分离。养兵的核心是要专业化,是要提高每个士兵打仗的专业化能力。用兵是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铁三角中,让他们去打胜仗,去呼唤炮火,集成能力,从而大大提高一线的综合作战能力。华为“铁三角”的运行,就能够获得总部和区域总部的专业能力支持和资源支持,能实现资源和能力的集成,所以总部的赋能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很强,一线的综合作战能力也很强。

所以组织能力的核心体现为:第一,能力上升,提高组织平台的赋能能力;第二,能力下沉,提高一线的综合作战能力。

当今之中国,能够被称作伟大企业的非华为莫属。

当今之中国,能够被称为伟大企业家的非任正非莫属

华为经营企业的最大特色,就是把企业发展与全体公司员工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在华为,无论是公司中高层,还是一般的职员,每个人都持有华为公司发给他们的公司股份,只要你是华为的员工,每年都按时能够领取到公司的股份分红。据了解,华为公司员工人平均年收入超过110万元。这样的收入水平,放在如今的中国绝对是首屈一指。

华为始终坚持自己独有的企业发展理念,坚持不让企业上市融资,依靠公司内部融资发展企业。让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成为华为的股东。这极大调动了广大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公司的发展利益和公司员工的发展利益关系达到了完全一致的融合。这样的企业,怎能不蓬勃发展壮大。

华为的这种公司发展模式,也使得美国西方搞乱中国高科技企业,控制华为的险恶图谋始终无法得逞。

于是我们不断看到,美国总是不停给华为公司罗织各种罪名,必欲除之而后快。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华为公司的发展模式,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330272/
1
上一篇企业中层用儒家思想管理(儒家管理思想的管理手段)
下一篇 企业中层管理者排名榜北京(北京管理咨询公司排行榜)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