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00(30页书+300个字)
2022.2.24
《中国哲学简史》P45 - P96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周天子名存实亡,依附于贵族的上层社会人才失去了权力和爵位,散落民间。儒家代表着中层、上层阶级,墨家更多来自下层阶级。游侠所承载着武士道德和普世情怀。“兼爱”是墨家哲学的核心思想,不分高低贵贱的平等和博爱,才能构建出一个大同理想世界。如何兼爱?墨家认为,神爱世人,神要求世人彼此相爱,君王遵循着神的意志,如果违背就会受到神的惩罚。墨家希望通过政治规范和宗教规范,是天下人达到兼爱。
道家早期代表是杨朱思想,看破了世界的糟糕堕落,无药可救,寻求远离世俗 ,欲洁其身的个人主义逃避态度。杨朱有两个基本思想,一是“人人为己”,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天下自治;二是“轻物重生”,生命重于一切外物,不过分执着贪恋外物。其后老子试图解释万物变化的法则,庄子进一步发展,“齐万物,一生死”。
儒家理想主义流派的代表就是孟子,和代表现实主义流派的荀子相反,孟子提出性善说,人之所以为人,和动物有所区分,在于人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只有不断修炼自身的高尚品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人伦关系和基于人伦的道德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的地方。因此,人还是政治动物。孟子继承了孔子对自我品德的修养,进一步推广到政治和治理国家范畴。#读书# #阅读的温度# #阅读#
17-18世纪的日本: 等级制度森严,禁止西学
整个日本在16世纪下半叶一直处于残酷的战争中。日本人民表面上处于皇帝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处于分裂状态,整个日本国土被划分为多个较小的邦国,日本称之为"藩",这些藩的领主们对他们的臣属享有绝对权力,各个藩领之间总是进行着断断续续的战争。欧洲人来到日本,日本人认识到当时欧洲人的强大科技力量,他们能制造枪炮和钟表,就立即欢迎他们,并竞相窥探他们的秘密。日本人热爱学习,他们曾在文化上依附于中国,他们的书写符号,书写工具,以及很大一部分词语都源自中国。他们在丝绸、瓷器和印刷方面的知识,他们的家具和绘画风格,他们对佛教的信仰,他们的儒家思想,无一不来自中国,但他们从不会因为向人学习就觉得低人一等。所以当他们遇见欧洲人时,他们又继续学习欧洲的先进文明。他们复制欧洲人的武器,仿造欧洲人的钟表,还有很多日本人皈依了基督教。
然而,对基督教的信仰没能持续太久,日本本土的宗教团体极力对这些外来者的动机,散布怀疑的种子。对日本的统治者来说,没有什么比个人对领主的忠诚更重要。领主所发布的命令具权威性,甚至可以要了个人的生命。当战国大名德川家康和织田信长联盟时,织田信长得知德川家康的妻子和儿子(也是织田信长的女婿)阴谋策划反叛,他要求德川家康将二人处死,德川家康真的就把自己的妻子处死,并令儿子自杀。如果个人对于忠诚有所质疑,那他就不再具有武士道精神。但对于日本基督教徒来说,他们所忠诚的对象是上帝,而非领主,所以统治阶级不能允许基督教精神在日本存在。
1612年,德川家康宣布禁止基督教,估计当时大约有30万基督教信徒,日本用很残忍的手段对日本的基督教进行斩草除根。1637~1638年间,在九州岛原地区爆发了基督教徒起义。幕府出动了10万多的军队,对付37,000名基督教徒,其中包括妇女和儿童进行残酷镇压。基督教徒无一求饶,也无一幸免。
为了有效制止基督教徒教士及其教育的传播,1616年日本下令除中国以外的所有外国商船,只能在长崎和平户两个港口停泊。外国人只能居住于江户(即东京),京都和堺三个地方。到1624年,西班牙人被禁止进入日本,随后葡萄牙人和英国人也被禁止入内,最后只剩下荷兰人可以进入日本。
日本政府的目的是冻结社会秩序,巩固社会和政治的森严等级制度。上层是武士家臣,他们有固定的薪俸; 中层是手工业者和农民,以技术和种植粮食为生; 下层是商人,最底层是贱民和部落民。各阶层是固化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通婚是不被允许的,就连武士阶层中的上等和下等武士之间也不能通婚。1634年至1635年,德川幕府为了保持帝国的稳定,设计出一套人质抵押制度,即"参觐交代制度"。该制度要求所有大名除在自各自领地以外,还要在江户设定居点,以将他们的妻子和孩子留在幕府的监视范围以内。
领主们只好每年在领地和江户的住所各住半年,他们在江户和领地之间来往时,总是带领大批的家臣扈从,客观上刺激了江户的消费和经济发展,但也造成了贪图享乐和挥霍的风气,所以一直被歧视的商人,在爆发欲望的经济中,越来越活跃。商人还给予武士借贷,许多商人富起来了,也有大批的商人因为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而陷于破产。长期来看,日本的商人阶级虽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限制,但仍日益富裕,并逐步摆脱了专制政府的许多束缚。这些商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还养成了一套谨慎为人处事的规则和灵巧的策略。他们有专注的精神,对他人持有的戒备心理和经济上的节俭等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节俭和聚财。"三井家族的第3代当家人三井高房(1684-1748)曾说"千万不要把精力浪费在与工作无关的事情上。为商者若模仿武士,或以为神道、儒教或佛教可净心,而沉溺过深,则只会自毁家业。其他艺术和消遣知识更是如此!切记,祖业不得有片刻懈怠"。
日本此时一个重大变革是农村棉花加工业的兴起。棉花很晚才进入日本,直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才真正开始在日本传播。但由于其价格低廉,方便舒适而迅速赢得市场,取代了麻类植物的地位。日本的棉加工业有几种形式:一是城市的手工业行会经营的工场。二是由独立的工场主所经营的农村作坊。三是商人们向农村发包,给乡村的农民提供原材料以及工具,然后再买回成品和半成品。与英国一样,棉纺织工业不久就成了日本工业革命的生力军,充分利用了先前存在的机械作坊网络和熟练技工。
尽管日本当局竭力限制和控制外来文明的进入,但知识是禁锢不了的,日本人的欧洲知识主要来源于与荷兰人的交往。1720年,幕府同意进口非基督教的书籍,打开了欧洲知识传入的第一个缺口,但研究西学和发表有关西学的论著的日本人是很少量。日本的文化一向是从中国学来的,西学对日本而言是一个挑战。到18世纪末期,日本政府下令只能讲授儒家哲学,而且是仅限于儒家这一派。在随后的几十年,日本对西学的限制更趋严厉,达到了公然迫害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