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了一次优秀公务员给中层领导,谁知这一让就是六年光阴,职场生涯能有几个六年?
我是1996年参加工作的。1998年年终,单位通过全体干部投票的方式确定优秀公务员人选。投票结果出来后,让我没想到的是:全局60多人投票,我参加工作才两年,得票数竟然是第二名,按道理锁定一个优秀公务员指标。
当年,获得优秀公务员称号不发一次性奖励,但连续三年优秀可以长一级工资,大家对此都非常看重。
结果出来后,单位一把手我谈话,表示优秀要先考虑中层干部,全局只剩一名中层没有优秀称号了,领导们准备把指标给这名中层干部。
当时,我对优秀公务员没有什么概念,况且觉得自己是小字辈,让给中层领导是应该的。
在单位召开党委会确定最终名额时,我做为会议秘书负责记录。一把手对我说:你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我们在坐的几位一块给你个保证,肯定让你当上优秀公务员。

谁知因为保三年优秀的连续性,再加上后来年度评选方式的改变,我这一让,前前后后就过去了6年的时间。
2004年——2006年,我也连续3年评为优秀公务员,但那时候,连续3年优秀已经不给长一级工资了。
事后回想这件事,当时觉得是自己把优秀让给别人的想法是不正确的,不存在我让不让,只存在领导的决定让谁当。大家说是不是这么一回事?
【国企那些事】感悟二:35岁是道坎儿
春节已过,又到了招聘旺季。很多国企,对年前离职的职位进行招聘,离职补缺。但有个尴尬的问题就是35岁。官媒也报道了“35岁成职场荣枯线”,直面聚焦大龄就业困难人群。
国企招聘对年龄普遍有要求,一般要求男性35周岁以下,女性28周岁以下。
起初,我也不是很能理解,对国企一刀切的做法颇有微词。后来在国企呆久了,算是透过现象看到了点本质。

为什么国企喜欢一刀切?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杜绝钻空子。有的国企派系林立,各种利益错综复杂,很多情况领导不好当面拒绝,所以就会定一条“硬性规定”,来个一刀切,谁想钻空子找关系都没用,杜绝了很多没必要的推脱。
如果一个人到了35岁,还没有在国企中成长为一个中层干部,那以后的发展会越来越难!
在国企提干,和事业单位、公务员提干一样严肃。第一步,公开竞聘或民主推选;第二步,基层党支部或党总支会;第三步,上级单位党委会;第四步,董常会(部分人选)。
所以,一旦超过35周岁,在党委会上会前,任前资料审核阶段就卡住了。对“三龄两历”超出的,资料审核时会格外关注。
同等条件下,国企倾向于优先选拔年轻人。
同样,国企的招聘,主要是校招为主,部分管理岗位也会社招,社招的条件有几条: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党员优先,985、211硕士优先,男性优先。这个优先,里面的内涵很多,你细品。
所以对大龄跳槽人员,是十分不友好的。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国企一般是不会招聘35岁以上的。
出现这种现象,企业主要还是考虑到35岁以后,上有老下有小,个人精力有限的,很多工作不但牵扯精力,还耗费时间。
尤其是很多岗位需要应酬,35岁以后,身体机能下降,喝不到半斤就昏昏欲睡,东倒西歪,不像是能够干事业的状态啊。
国企人才济济,不缺人才。很多人从国企出走,不是工资少,而是到了35岁,仍然没有晋升的机会,或看不到机会。
作为国企HR,我给的建议是要么毕业就打定主意进国企,混资历;工作5年以后还想再进国企,就要做好长期靠边站的准备,毕竟工作几年再进来,你已经比别人落后了。
#国企招聘# #微头条日签#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