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在一次采访时说道:薪酬的最大死局就是“底薪+提成”,它是慢性毒药,只会腐蚀员工的积极性,优秀的企业都是这样设计激励薪酬。(下面有业务员、营销团队、财务、高管的激励薪酬设计方案)
为什么不能再底薪+提成?
答:因为会导致,优秀人才进不来,无能人才赶不走,会出现以下4大问题。(下面教你如何打破死局)
1、老员工没动力,新员工留不住
老员工手上有资源,出单容易,但是会造成老员工吃老本,坐享其成的情况。而新员工没有资源,出单比较困难,流失率就会很大
2、为了自己利益,舍弃企业长远利益
员工为了拼业绩,注重短期利益、夸大销售、随意承诺,导致后期客户感受不佳,虽然营业额上去了,但企业的口碑下来了,导致客户复购性差,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3、旺季收入高,淡季就离职
很多企业的市场都有淡旺季(甚至现在的拉闸限电环境),就会导致,旺季很多人手,一到淡季,员工收入落差大,只要其他公司开的工资比较高,员工就会纷纷离职,严重时核心骨干也会跳槽
4、用工成本一上去就下不来
为了激活员工,提高底薪或提成点数,都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而且能上不能下,后患无穷
下面为你设计从底层员工到高管的激励薪酬
一、打破每年固定加工资留人的薪酬死局
很多公司为了留人,员工每多呆一年工资就多加五百,员工没感觉,但公司成本越来越大,优秀的员工留不住,留下来的都是贪图安逸稳定的
想要激励员工,就一定要取消工龄工资,换成涨薪不涨成本的五级工资制
总监月薪2万,按4比6分为固定工资8千,绩效工资1.2万,量本利平衡点为10万业绩
把绩效工资分为5个等级
完成5万为第一级,绩效工资为6千
完成8万为第二级,绩效工资为8千
完成10万为第三级,绩效工资为1.2万
完成12万为第四级,绩效工资为1.4万
完成15万为第五级,绩效工资为1.7万
二、打破提成比例逐渐增高的薪酬死局
为什么公司越大越不挣钱了?因为你的提成发错了
很多公司都是这样设计提成的:
销售额10万提成5%
20万提成10%
30万提成15%
结果卖得越多公司利润越低,员工赚钱公司亏钱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把销售人员分成3个级别
提成上限为10%
业务员5%,经理7%,总监10%
业务员出单自己拿5%,经理拿3%,总监拿2%,业绩达标就晋升为经理
经理出单自己拿7%,总监拿3%,业绩和人才培养都达标就晋升为总监
总监出单自己拿10%,拿所有人的提成差额和部门分红
靠增加提成点来激励团队,公司无法持续。要让基层赚提成的钱,让中高层赚管理的钱。这样公司毛利不仅没有下降,还能自动帮公司培养人才
三、打破让让老板涉险的高管固定薪酬
假设高管年薪60万,很多老板都是每月发5万而且没有考核,如果这个高管是水货,你的60万就打水漂了,你扣他的钱他还会告你,因为公司没有规定,固定高薪只能给员工安全感,甚至会有安逸感。那应该怎么发才有激励性?
1.把60万分成固定部分24万和效益部分36万
2.固定部分分成基本工资9.6万每月8千和考勤挂钩,绩效工资14.4万每月1.2万和考核挂钩
3.效益部分36万分成3份,和年度、季度、月度目标挂钩。完成年度目标拿到12万,每完成一个季度目标拿到3万,每完成一个月度目标拿到1万。超过年度目标再加2%分红
这样,高管不再旱涝保收,做得好还能拿的更多,史玉柱说过:给员工高工资没错,错在给不合适的员工高工资
薪酬不对老板劳累,激励不对奖励白费
薪酬设计不妥,发的就是利润
加薪没有标准,加的就是贪婪
想让员工自动自发,老板一定要会设计薪酬
优秀的企业都有这7大系统:
1、工作分析系统:明确员工权责利,避免相互踢皮球,实现事事有人做(图3)
2、招聘管理系统:科学有效地选拔合适企业的人才(图4)
3、绩效考核系统:提高员工效率,要什么就考核什么,考核什么就得到什么(图5)
4、培训管理系统: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及岗位胜任力(图6)
5、目标达成系统:让员工时刻关注经营结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图7)
6、组织架构系统:解决员工位置问题,给人才提供宽阔平台(图8)
7、薪酬激励系统:解决员工动力问题,让能干的、肯干的吃香喝辣,让不求上进的活活饿死(图9)
全套资料我都放在下方链接的1000份电子版资料的“组织管理系统工具包”里了,各行业、各部门、各岗位都有,打开就能使用
另外“管理组织系统工具包”里还有如下服务:
1、资料终身免费更新
2、电子版的资料可修改可打印
组织管理系统工具包
背景调查会查什么?
被调主要查什么呢,先来看看前一阵子我刚接到的一个被调电话的问题内容吧(被调对象:我之前一个下属,城市经理岗位):
您跟他过去的工作关系是?你们共事多久?
他所带的城市业绩在整个大区排名怎么样?
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
人际关系如何?
什么时间晋升到这个岗位的?什么时间离职的?
您认为他的工作能力如何?
你觉得他身上的优点是什么?
您认为他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地方还有哪些?
您对他的评价?
大概就这些,还有一些细碎的我记不太清楚了。
这个电话问的问题相对来说就比较主观了。所以说一般被调有客观数据核查和证明人访谈两个过程,包含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基本信息的真实性。比如身份信息、学历信息、社会不良记录法院涉、诉讼记录等。
第二个维度是工作经历的真实性。包括但不限于每段工作经历的入离职时间、担任职位、薪资待遇、离职原因、是否有竞业禁止协议等。不同工作年限和职位的求职者,调查方向和内容会有所差别。比如工作3-5年的中基层人员,只需要查最近1段工作经历。
第三个维度是工作胜任力评估。主要核实求职者的工作表现、业务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是否存在违规情况等。这一维度一般用在中高层管理职位中。
以上仅限于个人了解,不一定全,欢迎补充。
1994年的一天,华为一个新员工突然提问任正非道:“如何理解您所说的‘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
这是1994年4月3日,任正非参加华为9905、9906班受训新员工座谈会,任正非和新员工畅所欲言时,一个新员工对他的提问。
“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这句话不仅是华为那个新员工难理解,对于我们很多非华为人来说,也同样无法理解。任正非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对此,任正非自己也给出了答案,他说:“有一篇文章叫做《硅谷:生机盎然的坟场》,是讲美国高科技企业集中地硅谷创业、创新者的故事的,它‘埋葬’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儿女,才构建起了今天的繁荣。”
而华为又何尝不是呢?华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正是因为无数热血儿女,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在科学的入口处,就是地狱的入口处”。
想要真正做好一项工作,其艰难性是难以想象的,想要突破重重艰难险阻才能有所成就。
而任何做出努力,做出贡献的人,都是消耗其无限的生命才创造了有限的成功。
任正非还说:“华为要想追上西方公司,无论哪一方面的条件都不具备,而且有些条件可能根本不会得到,因此,只能多付出一些无限的生命。高层领导为此损害了健康,后来人又前仆后继、英勇无比。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就是牺牲。”
当时的华为,远不及现在的强大,从弱小到强大,这段过程是非常之艰难的,非亲身经历者不能感触。
为了华为的发展与壮大,华为的中高层领导们很多都是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不顾及自己的身体,不分昼夜地努力着。而华为的员工们也在为了公司的发展前赴后继地拼搏奋斗。
所以,对于华为来说,成功就意味着“牺牲”,员工们进入了华为,就如同迈进了“坟墓”。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来说,没有谁是不努力就获得成功的,就拿我们熟悉的比尔盖茨来说,他在创业的时候也非常的勤奋刻苦。
还有马云、马化腾、柳传志等等这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家,他们无不是一个个努力奋进的人。
任正非经常教育华为的员工:“如果以狭隘的金钱观来认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些奋斗者,就理解不了比尔·盖茨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的行为。只有不带成见地去认识竞争对手,认真向他们学习好的东西,才有希望追赶上他们。我们国家不乏如‘两弹元勋’邓稼先那样优秀的艰苦奋斗者,只要我们一代代的优秀青年继承他们的传统、发扬他们的精神,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国是有希望的。”
其实,关于华为的这些有趣、有料的经典故在知名财经作家黄继伟先生的华为“四部曲”:《华为经营法》、《华为管理法》、《华为内训》、《华为工作法》中还有很多。
这四部书,是黄继伟先生潜心研究华为20年,通过任正非的内部访谈记录,以及一对一的沟通等总结出来的经典之作。
在此书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华为很多有趣、有料的故事,还能学习华为的经营方法、管理方法和企业文化,以及华为员工高效率的工作方法等等。
喜欢的读者,可以直接点击下方商品卡购买!#任正非##遇见好书#
#天津头条#《早跃龙门三同学》(忆趣一)
苏连雄
我们都是新华职大的受益者:学到了知识,锻造了自我,改变了命运。
新华职大78—2班还有四个提前“鱼跃龙门”的同学,只上学一年,除学习职大课程,还拼命复习史、地、外,参加了1979年高考,分别成为天津师院、河北大学、天津师专学生。他们是刘津华、赵键、刘玉红、李国伟。
刘津华,军干子弟,曾当过“娃娃兵”,复原后是天津钢厂小火车司机。
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水平的他,不信命,努力奋争,1978年秋——1979年夏没睡过一个好觉,不舍昼夜复习。津华曾对我说:“数学、外语果断舍弃,进考场只答选择题,全打勾或全打叉,拿几分就行。语文、历史、地理、政治大显身手。”结果,他以319分被重点大学录取。
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司法局工作,刘津华很快右迁至局办公室主任。风生水起之时,他又有出人意料之举,下海当了律师。我担心:“体制内你的前景辉煌灿烂,辞职了前途未卜。”他笑而不答,一年后开着簇新的“捷达”来找我。九十年代初,一辆小汽车够工薪族干十年、二十年的。
赵键曾是东方红印刷厂工人,出身梨园世家,父亲赵春华是天津京剧团著名文武丑演员。
文化家庭催化了赵键的文化细胞,他从小挚爱琴棋书画,且文质彬彬。
他在河北大学外文系专攻日本语言文学,学业有成后是天津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一个好翻译,更上层楼,成了天津开发区一个有担当的中高层干部。
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是天津日报滨海记者站小负责人,与赵键工作有交集,发现他老成持重后面是热情如火。
近几年新华职大老同学频频聚会,大家才真正认识赵键——“淡巴沽”的不会,日语烂熟于心;古学学养深厚,诗词歌赋无所不能,且现代散文、随笔字字珠玑;真草隶篆样样精通,落笔如有神,堪称“大学问”。尽管如此,他低调,绝不荒腔走板,永远中规中矩,是向学楷模。
刘玉红(我不了解该同学情况,还请知情者提供详情,我来补写)。
另一位“金榜题名”的同学是李国伟。
国伟曾是一家旅馆的工作人员,经艰苦卓绝努力考上天津师专,就读历史系,毕业后成为中学老师。
1983年,我因了新华职大文凭,混迹于天津市政职工学校语文教研组。彼时,学校缺历史教师,我自告奋勇,请李国伟代课。我记得,课时费是可怜的每节课四毛钱,国伟看在老同学的份上,“视金钱如粪土”。
课余,他教会了我校几个老师打桥牌。我像玩“大跃进”一样打高雅的桥牌,牌点不行也敢叫“无将”,输了请大家喝酒。
后来,听说国伟下海经商,我们“失联”了。
1990年,早已混入记者队伍的我去广州采访首届世界杯女足赛。一天晚间,国伟突然造访宾馆找我。他来五羊城做生意,从当地报纸上看到天津记者行踪,寻迹而来。
我匆匆写稿,老同学在南国熏风中畅饮,没有二锅头用五加皮替代,没有“莱格”有“珠江”啤酒,一醉方休。
与国伟一别,倏忽三十年,真心盼望他、刘玉红和刘津华、赵键同学一样,回归新华职大同学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