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社交恐惧症?
其实在路上或者平时我也不会。
但是在上班或者开会的时候,成为众人焦点的时候我就会害怕,甚至强忍着不让自己表现出来,但经常是欲盖弥彰,越害怕越容易出错。
而且我不太喜欢太频繁的交流。
我们楼下有个社交天花板,她家在中层,但是楼上楼下几乎全都是她的好朋友,每天都来来往往的。而我只会遇到的时候微笑一下表示礼貌。
你属于哪一种呢?
#微头条日签#
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
真正聪明的人,会经常跟亲戚“炫耀”这3件事
亲缘关系是中国社会当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在一些重视亲族关系的地区,亲戚之间的关系是远远大于其他社会关系的。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当中,仅仅靠自己去为了生活打拼是十分艰难的,当你有了亲人的帮助,那么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情感上都会有更加良好的感受。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直到成年,也常常与身边的亲人关系紧密。
所以为了在社会当中活得更加洒脱、与自己的亲属相处时不必畏手畏脚,聪明的人会留心在与亲戚相处的时候,有意无意的“炫耀”三件事。
1.“穷”
现如今的社会当中依然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由于社会关系之间的借钱行为受到人们的“惧怕”,所以很多时候当人们受到借钱相关的信息时,会主动以“哭穷”的方式来表示自己并没有富裕的能力去帮助对方,从而避免借钱的同时也不至于将关系弄得太尴尬,这不失为是一种“生存策略”。
为什么说有的聪明人会和身边的亲戚主动“炫耀”自己很“穷”呢?目的自然不仅仅只是为了避免借钱带来的尴尬,更多的是一种示弱的想法。
在许多人看来,身边的人并不会真的在意你的生活状态,反倒会关注你是否活在艰难之中。
如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言,社会当中的各种领域会导致各种符号资本(symbolic capital)的产生,所以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无论是什么方面,都会增长其所拥有的这种符号资本。
所谓符号资本,既包括一些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用实际价值来衡量的指标,比如收入、经济情况等,也包括像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家庭状况这样难以量化的指标。
我们常说“否极泰来”,当一个人生活很顺利的时候,往往也是予取予求的状态。此时往往就会招致其他人的嫉妒。
所以聪明人懂得低调,懂得向外界展示“我并不富有”这样的信息,这是比较明智的。
2.“失意挫败”
尽管在现如今的社会之中,想要以一些简单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会显得比较不客观,但是长久以来的习惯使人们不得不去从各种方面关注他人的成就。
这也是一种存在于社会交往之中的“标签化(stereotype)”行为:假如对方是一名学生,那么成绩的好坏便成为了衡量器是否“成功”的几乎唯一标准;如果对方是一个商人,那么这种衡量标准往往就成为了其资产水平。
而当此人是一名家长,其子女的表现就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种“标签化”的评判并不科学,但是却深刻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之中。
对于许多年轻人而言,逢年过节时害怕回家,害怕社交,其实原因也正是如此——害怕自己暂时不成功的生活会遭到他人的轻视。
但是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并非“不成功”,往往也是小有所成的,但是在面对外界时,基本不会主动去展示自己,反而会表现得比较收敛。
比如一些企业中层,会表示自己“就是个打工的”;有些商人会说自己“做点小生意”;还有一些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会轻描淡写地表示自己就是“做实验”。
这种表述方式无疑显示出一种睿智的生活态度——无论自己过得怎么样,没有必要真的去炫耀;低调一些不但会让自己内心不承受什么压力,也不至于让他人难堪。
3."边界"
社会交往与国家间交往一样,国家之间有国界,人与人之间也有社交边界。
并且这种边界感也是会因人而异的,有的人性格比较独特,就难以容忍他人的丝毫越界行为,否则就会以十分暴戾的行为进行“反击”;还有的人并不是特别重视社交边界的维持,这就导致在交往之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
对于我们而言,无论与谁进行交往,其实还是清楚表示出自己的社交边界来得好一些,否则外人不了解情况时,其行为即便是让你感到十分不适,也不太好表达自己的情绪。
那些聪明的人会在与人交往时清楚地表达出:“假如XX事发生在我身上,我会生气”、“你脾气正好,是我我肯定生气了”、“你对他可以这样,对我千万别这样,哈哈”……这样在不经意之间,对方就会明白你在某些事情上的“点”在哪里,之后你们在交往的时候双方也都会更加舒适一些。
当然,这种对话也应当视你们之间的关系而定,和一个人刚认识就这样说显然也有些不太礼貌。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我30岁进教导处任副主任,37岁任教导主任,48岁从岗位上退下来,明年就退休了。
不要说我是官迷,其实这一切都不是我追求来的,一切都是随其自然而已。也许是那时的师范毕业生比较少,也许是我对工作比较认真负责,也许是我带班教学还算出色。我也不清楚,毫无背景的一个人,阴差阳错地就做了中层,也许是我运气比较好吧!
后来的我,所有的弱势就显现出来了,内向的性格,见了领导就躲,不喜欢抛头露面,上不了台面,干不了大事。
在三五年里,教导处的年轻人很快成长起来了,五个副主任先后走上了副校长的岗位。48岁时,原来的老校长退任了,副校长转正了,他就迫不及待地把我们那批老中层赶了下来。
当时我是副高职称,原则上可再做三年。校长说,随便我,让我自己选择,他至始至终没有半句挽留的话。我不会自讨没趣,当然选择退任,但我有个条件,就是不再担任主课了。
新学期开学,新的教导主任上岗了,校长找到我,要求我为学校挑担子再教一年主课。我很生气当然不会同意!
当初退任前,我在学校内网上,给每个校级领导发了一个通知,表明我的态度:如果要我继续教主课,那我就继续做教导主任,上刀山下火海也在所不辞;如果同意我不教主课,我就退任。
既然默认我选择了第一个,怎么又出尔反尔了呢?
当初的五个副教导,有两个去了外校做副校长,三个是留在自己学校做副校长,成了我的直属领导。
然后就是各种的安排我,说出来都是泪。不是我不愿意干,但也不能因为信任我,认为我负责能胜任,就老是指派我。跟我一样退任的,咋就老是照顾着。这点不公平,让我很不舒服。连新来的老师也抱不平了,说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怎么老是安排我代课,别的退任老师一次都没安排。
终于有一天,我爆发了,我在微信里语音了整整半个小时,把我的想法全说出来。后来分管的副校长打电话我,说是一向尊重我的,说我好的。
也许友友们会认为我心里不平衡,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现在的年轻人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的,走路打照面,都要老人跟他们先打招呼。你不发声,他也不会主动来问候一声,连个早安都不会说。
我们几个老人一起说起这事,都怀疑不懂礼貌是不是现在年轻人的通病呢!有了点职位就架子十大,官威十足!
哈哈,都过去了,没别的意思,就是在这里吐吐槽,不喜别喷哦⊙▽⊙[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