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老哥以前是市人社局的科长,有几年一度忙着运作去县里任职,认为不去县里当个副县长或者常委一辈子白活了,以后也不会有大的前途,后来没去成县里,被安排到了群团组织任副职。刚去的时候很失落,总觉得被贬了,有种雄才大略不得志的感觉,为此消沉了有段时间。然而几个月后再问他感觉如何,这位老哥像变了个人似的,逢人就说单位好,工作轻松,自由,还有机会名正言顺和企业家打交道,四处调研、考察,忙完工作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家庭,工作家庭两不误,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工作了。如今,周边的朋友同事只要提及让他换位子的事,他的头摇得就像拨浪鼓似的,生怕被别人说中了。去年,领导曾找他谈话有意放他去县里干组织部长都被他拒绝了,理由是还想为某某事业继续做贡献……几年间,这位老哥的变化之大也蛮让人惊叹。
关注@80后小公,为你解答体制内的人和事。
这位老哥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几个问题:
第一,体制内的位子不是你想争就能争得到的,除了能力素质、工作实绩、同事认可外,更多还需要领导的欣赏和调度。因此,当自己没有足够实力想去哪就去哪的时候,能提拔就成,最好不要对位子有太多的奢望,否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第二,所谓的位子好坏没有绝对的标准,关键看你自己怎么想。此一时彼一时,你不到那个位子,不在其中,永远不知道前面的风景是怎么样的。因此,过早地判定一个位子好坏,用低纬度的视觉去欣赏高纬度的风景,如同管中窥豹不一定准确,容易造成判断的失误。事实上,体制内没有差的位子,缺的只是欣赏位子的心情。
第三,时移势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体制内的位子也会因为形势、工作内容的改变包括机构改革、领导权势等因素的改变而转变地位,从差位子变成好位子,或者从好位子变成很多人避而远之的冷坑,这在体制内都是很常见的事。作为其中一员,特别是有机会往上走的中层力量更加要认识到这一点,千万不要因为个人短视而丢失大好机会。
总之,在体制内如果有机会提拔,在自己没有绝对实力改变局面的前提下,千万不要有挑位子、选岗位的思想,先上了再说。只有到了那个位子,你才能接触到更多以前接触不到的人和事,也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改变现状。你连第一步都跨不出去,谈何未来?
#职场微头条# #职场众生相# #职场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