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就是骗局:欧美对我和非洲拉美采取不同移民政策,针对性骗“三高”国人群去做底层、稳房价,被指高级割国人韭菜】近日,电影导演关之檀发帖指出,欧美移民是西方政府与移民中介共谋的一场骗局,目的在于割国人的韭菜,削弱我们发展力量。
他们把我们的高学历、高技术、高净值人才骗去,补充他们的底层,提高他们底层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他们的中高收入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却从来不用我们的低收入人群去他们那边帮助我们的低收入人群提高收入,也为他们那边提供优质的劳动力。
关之檀发表以上观点,源于一个移民枫叶国的女性移民的一段抱怨和揭露录音。
她说枫叶国那些办移民的华裔移民就像是一个骗子群体,不断地骗国内高素质群体移民,她特别恨那些把她骗去海外的那些从事移民工作的华裔,他们就是一个共犯群体。这名女士移民去枫叶国以后,只能从事底层工作。
关之檀指出,原因特别简单,人家不认可清华北大之外的硕士博士学历,尤其欧美移民的政策,就像是一场收割中国的人才移民之后给他们做基础服务的骗局。
然后不断地收取我们的移民一辈子积累的财富,稳定他们的房价。
====
关之檀指出,欧美发达国家对待中国移民和非洲拉美移民政策的不同背后,是目的和战略差异。
拉美和非洲国家的移民往往很简单就能拿到身份,但是国人则要难很多。这样的政策背后其实是不同的国家战略。
他指出,欧美发达国家对待拉美和非洲等过去的殖民地地区施行的是心理战术,旨在让他们放弃抵抗,持续榨取他们。
对待我国则是一石多鸟的削弱战术。
逻辑是,对殖民地开放移民政策,在殖民地人民看来,这就是恩赐,让殖民地人在不断压榨下有一个可以提供移民的天堂,从而心存幻想,放弃抵抗。
但是对于国人,欧美却不肯放开低收入人群进入,反而是放开投资移民。
这样既可以收入我们那些高收入人的财富,也可以把一个优秀的人才拉到他们国家去,给他们做基础服务。
而移民去的人,除了从事接着让后来人入局的这个移民中介生意之外,没有其他拿得出手的生意,太多传统的生意都对华人上了锁。他们永远都不可能进入。
这就是在网上也经常能看到某名牌大学毕业的人移民到他们那里,只能做水电工,水管工,建筑工等等工作的原因。
很少听说华人移民之后可以去相应的大企业做相应的高薪工作,从来从来没有。而很多移民的人原来在国内的大企业就是做高薪的中层,这就是他们移民政策的可怕之处。
关之檀还举例说,一位华人移民富豪拼命捐钱给当地议员,但是仍难以被当地圈子接纳。
为了报答他的钱,就用萝卜招聘的方法,把富豪的女儿弄到公务员系统里,而且那边的公务员80%都是世袭,这就是他们的阶级。
关之檀一再强调,他们就是既要“三高”国人的钱去稳定他们国家的房地产,然后又让“三高”国人去干底层的工作,去弥补他们社会底层劳动力缺口太大的问题。
关之檀质疑,我们国家低收人口巨大,他们每月工资也就两三千块钱的人,直接移民到他们那里直接翻十倍,这可是双赢的好事儿,他们放开签证不就行了吗?
但是却没有。
关之檀举例指出了这一点。
国内一个开奶茶店的店主想要去灯塔开货车,赚几倍于我们的工资,他竟然要从南美一个国家逐渐越境,冒着生命危险才能进入他们国家。
同时,货车司机在我们国内众多,但是灯塔就是不给我们开放签证,要不然这个人也不会去偷渡。
关之檀指出,这是因为人家要的就是我们高收入高学历人口花巨资移民他们那里接盘他们的房子,所以华人很多干房产中介的卖房子,就是继续收割下一波韭菜移民去了。
关之檀指出,欧美这招儿很高明。
这样,我们这里少了钱,也少了一个高学历的人才,对于我们来讲,走出去一个就是损失一个,而对于他们来讲,社会财富增加,高净值人口增加,弥补了社会劳动力不足,还提高了底层劳动力素质,还削弱了我们,这就是他们移民政策的高明之处。
关之檀提醒大家,不要相信网络上对于那些国家天花乱坠的描述。因为海外那些先移民的人,已经形成了一个利益小团体,他们要靠移民赚钱,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收割的共同体,他们的政府政策收割第一波,部分海外华人群体利用移民和投资政策再收割一波,就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链条。
关之檀指出,海外华人但凡说国外不好,就会被围攻,因为他们挡了很多人的财路,也挡了很多国家的国策,也挡了那么多人想靠移民赚钱的路。
=====
关之檀在另一网贴透露,他的这一揭露移民系高级割韭菜底层逻辑的网贴遭到了相关利益群体的激烈投诉。
不少网友评论指出,这样的观点有见解,令人警醒。
#媒体人周刊#
过不下去了,想把西安的一套房子卖掉,可卖了半年,也没卖出去。
房子51平方,一室一厅,在中层,朝向采光还不错。开始中介说在网上挂个1o3万,看能卖掉不。
可过去半年了,根本没人问,连看房的都没有。
现在想尽快把房子卖出去。尽快。
大家觉得,51平方的房子,在西安想要尽快卖掉,挂多少钱能很快卖掉?
我们的房子经过一个月的时间,终于卖出去了!说说我们卖房子的这段经历吧。
由于疫情原因,大家都知道房价下跌,本来我们也没打算换房子的,我们现在住的是三房,电梯中层,其实住的也挺舒服的。但是现在的房子实在太便宜了,于是就动了心思想换一套小区比较好的四房。
我们这边的房价很低,均价四五千吧。我们刚开始挂出去开价48万,赠送全屋家私家电,结果一个星期无人问津,中介都不帮你推。然后我跟老公商量了一下,降到45万,马上就有很多中介在朋友圈开始推销了,第二天开始就几乎每天都有人约上门看房子。有人来看房子既开心又烦恼,因为家里两个孩子,天天都搞得乱七八糟的,每次有人来看房子就拼命收拾,有时候孩子在睡觉,也被吵醒。真希望这种日子快点结束。
房子挂出去了大概一个月时间,终于有一个客户看上了,开始压价压到我们41万,还要求全包[泪奔]。经过一个星期的讨价还价,最终我们以42万实收卖出去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太便宜了,但是这个价正好是我们的心里底价了!
再来说说我们的房子42万卖出去有没有亏吧?首先,我们的房子2013年买的毛胚总价30万102方,装修大概花去10万块,这几年的利息大概4万,如果说亏也就亏了2万,但是我们也住了那么多年,加上现在行情不好,大概就是这个价了!我们看中的新房子在碧桂园143方带精装才73万,多花两万块钱还能买一个车位!所以,我们就想快点卖出去,然后去新楼盘挑一个好的楼层!
你们觉得这套房子卖得值吗?
#媒体人周刊# “借问润人何处去,联合国遥指美利坚”——特大喜讯!特大喜讯!特大喜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一年之内,二百七十万人成功润进美利坚!亲爱的幸运儿,您在其中吗?如果不在,不要后退,前进吧大美利坚!联合国工作人员推荐,二十八年工作经验白人律师倾情服务,知名中介为您编造动人故事方便入籍。。。
emmm。。。新手村任务入手难度低,收入丰厚,有刷盘子、开优步、送外卖三大职业可选;升职职业优化,三层别墅等您领取,您可选择开大卡车或者当移民中介,妥妥的中层啊;再努力三年,就可领取大美利坚顶级礼盒,成为光荣的包租公(婆),人生巅峰从此开启,坐着不动日进斗金。。。
啊哈哈哈,当年了,有些人润出来觉醒了、啊呸!糊涂了骂中介骂西方的,这些都是海量个例,你们都是成功者,搭理这些失败者干嘛?还有说什么房子被人霸占的,都是宣传战,千万不要信!还有老美的媒体,天天耸人听闻!
该信谁?公知、高华和中介!润就一个字,辛苦两三年,享福一辈子![白眼][白眼][白眼][白眼][看][看]
炒房客的惨,只有自己知道,我身边有两个活生生的例子,该清醒了。
我二舅,今年47岁,不算真正的炒房客,做生意赚了一些钱,2020年,觉得手握现金贬值非常快,在中介的忽悠下,在深圳买了一套房,总价700多万,首付了400万,利率5.88%,贷款10年,月供38647元。
今年,这套房子的市场价值600多万,加上杂七杂八的费用,成本大概要800万的样子,三年不到,不涨反降,几年之后,更保不了本。
我同事,17年去到广州工作,中层干部,21年初,深圳房价高,就到惠州去买了房,以为捡了便宜,首付了60万,月供5000来块,如今,这里的房价就一万多点,亏了约20%。
这三年想炒房的人,日子过得胆战心惊,赚钱的一个都没有,全是赔钱的。
#315记者成卧底公司二把手# 揭秘骚扰电话源头企业,内幕触目惊心
2019年,新华社记者卧底骚扰电话源头企业(中邦金融),发现每天有大量骚扰电话从这里打出,成千上万条含有个人姓名、住址、工作单位等详细信息的“文件”在大量微信群内“裸晒”,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已成一条地下黑色产业链。
“一个大单,三年吃穿”,这是中邦金融内流传的一句话。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员工表示,他平均每40分钟能拨出250个号码,一天2000个电话。即使是刚入职的新人,每天至少要打出600个才算合格。
调查发现,一些互联网巨头、银行和房产中介成了信息泄露背后的始作俑者,公民信息成了谋利手段。
“中邦金融”的一位中层透露,公司的数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银行,特别是曾贷过款的银行客户;二是房地产中介,比如我爱我家、麦田、链家等公司的一些客户经理,拿着“资源”跳槽而来。
调查发现,这些个人信息的泄露程度,十分惊人。“中邦金融”提供给记者一份含有3146条个人信息的“名单”,这个名单上赫然包含了公民的姓名、电话、工作单位、房本信息等具体内容。像这样的文件,在公司内部微信群中,每天源源不断、快速流转。
房产行业的一地鸡毛还只是个开始。
昨天接待了从深圳来的一个地产圈朋友。说是出来散散心,其实是看看其他城市,房地产行业还有什么机会。
对这个二十年房地产的资深从业者而言,他从来就没想过离开这个行业,至少从我认识他,他考虑的只是哪家开发商开的工资高些,哪家操盘的空间更大的问题。
但显然这一次他没有了往日的自信,甚至开始跟我探讨他砸在手里的商铺能不能开小面馆盘活。
在朋友看来,深圳的房地产行业一夜变天,地产人不但人人自危,更多是对未来的迷茫。
朋友总结了行业三大乱像。
第一,不卖房子净扯皮。
退房的比买房的多,去年人潮人海借钱抢房,今日呼朋引伴聚众退房。但比较起来,显然退房的更难处理,撒泼打滚都算文明,割腕自杀属于内向,在售楼处埋锅造饭可谓诚恳,强住进样板房比占领毛坯房的还环保一些。
早知今日费劲劝那些退房者,一年前何必卖房?估计这都是地产销售统一的心声。但去年茶水费收得有多心花怒放,今天就被堵得有多心如死灰,报应太快,猝不及防。
所以,为了明日少些退房,今日就少卖些房吧。
第二,房企不想房事,只琢磨裁人。
深圳那朋友曾经很认真地告诉我,像他这种规模的中型房企,本质上就是一个集成总包程控管理公司,如果不是手里有一堆卖不出去的商业物业需要管理,公司完全可以把人数控制在五百人以内,而现在,公司有近两千人。
没办法,只有裁,但裁人非常难,因为那一千多冗员,大部分是公司关系户安排进来的,关系错综复杂,可你裁非关系户,活儿谁干。
所以在朋友看来,以体能测试淘汰员工算是公平的了,他们公司是指标下放,中层分配到人头开始裁,裁谁留谁,中层部门管理人负责,裁不下去就自裁。
当然,和那些只留买公司房员工的企业比,朋友公司还算是人性。
第三,地产从业者再就业难。
以前,都是中介公司的销售找关系往地产公司跳,二手变一手;现在反过来,全往二手中介跑,好歹二手房还能卖,还有中介费可拿,一手期房彻底凉了。
房企底层艰难,中层更惨。横向跳槽是不可能了,家家都在优化。跨行业?以几十年来中国地产的内向发展模式,大部分地产人出了地产行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为啥房企哪怕搞个三产都会黄?为啥房企高管跨行业转型绝大多数都干了餐饮?你常听说某某行业高管空降地产公司,但你很少听说地产公司高管空降其它行业的,就是这个原因。
如今,还只是少数代表性企业出了问题,但问题却是行业的普遍性问题,最无解的问题,往后鸡毛只会越来越多。
在房产平台网站上,很多假的广告,怎么识别?
标题和信息冲突
1,价格矛盾上面写100万,下面显示105万。
2,面积矛盾,上面50平下面又55平。
3,装修矛盾,上面介绍写精装,图片确是毛坯的。
4,户型矛盾,介绍写3房,户型图是2房的。
5,楼层矛盾,介绍写中层,图片中的窗户确显示1楼或者顶楼。
还有更明显的冲突。但是不容易发现。
1,经纪人门店在松江,发布了青浦的房源。
2,经纪人发布的广告,遍布各个区。
大家都知道,二手经纪业务有个业务半径,超过自己经营的半径就有些扯了。
昨天去省厅,遇到一位35岁的银行行长,堪称才华横溢。他是中央财经毕业,工作11年,连升4级做了行长。听他说话,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他说:“赚钱的本质套路一共就3个:底层收智商税、中层找接盘侠、上层玩金融!”
在他看来,经济就是两2条线:
第1条是线:钱从哪来,打哪过,去哪里。
第2条线:钱怎么分配。也就是钱在流动的过程里,各个环节(阶层、圈层、领域)都分配多少钱。
要看经济,先看政治,因为政经一体,一旦分开,无异于盲人摸象。
经济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总的基调是:
先把蛋糕做大,也就是第1条线。
再来分蛋糕。,也就是第2条线。
而实际上,蛋糕做大容易,如何分配是难题。稍不留神就会形成垄断。
按照80/20法则,上层20%的经济体,占据80%蛋糕,剩下80%经济体,分20%蛋糕。
以前经济发展水平低,可以通过不断做大蛋糕来养活80%经济体。现在蛋糕已经足够大,再想平衡,就要打破2/8比例。向着37、46发展,最终才能共同富裕嘛。
于是,未来发展的路子就清晰了:想赚钱就要通过存量财富转移。
当然,这也有个前提条件:没有新科学技术,没有新的经济动能,没有增量,只有存量竞争,只能就是互相玩,财富互相转移,穷了这家富了那家。
分配是从上至下,而在财富转移流动的方向上看,必然遵循从下往上流动!
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产生三种赚钱套路:
A.底层收智商税。
收智商税核心逻辑:信息不对称!
核心方法只有一个:洗脑!
达成结果:被洗脑者甘愿自欺欺人!
随便举几个收智商税的套路:贩卖自律、保健品。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更容易,收智商税在网上就可以收了。
智商税是高认知对低认知的洗脑,核心是信息不对称,要达成“自以为很高尚”或“自欺欺人”的效果,这种税即可源源不断收取。
B.中层找接盘侠
60、70年代的生意人,都懂的一个赚钱秘诀,就是走在“模仿”的前面。
下层圈子努力模仿上一级圈子的一切行为,从衣食住行到行为模式,而上一层圈子努力摆脱下层的“模仿”,追一步,跑一步,一追一跑,永无止境。
生意机会就在此产生了——模仿就是接盘。
赚钱就是拿着上层玩剩下的东西,去下层接盘侠。
最大的接盘侠群体是中产阶级——人傻积蓄多能干活。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活在套子里,活在一个个盘面里,套子套住的是人性,盘面宰割的是财富。
中产所活的套子就是模仿。在这些模仿里,生意机会就有了:
出国中介、艺术培训、各种伪奢侈品、学区房….
走在“模仿”前面的生意,相对轻松点,只要能抓到“模仿”的关键点,有本钱+个把年月+苦心经营,大概率打造一台赚钱机器。
“模仿”这种风一般都会刮个十年二十年,尤其是层级越高的模仿,比如上层阶级对西方贵族的崇拜和模仿,这里面的生意机会能持续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模仿者智商都不低,相反占据是其阶层的高地,他们信息灵敏,视野相对开阔,正是由于此,他们寻求生活方式上蜕变,人都渴望追逐更高的层级,全世界都一样。
C.上层玩金融
前面的赚钱套路,还停留在“挣钱”和“赚钱”的阶段。都是辛苦钱。
而最高级的玩法是“转钱”,也就是金融。
低级思维看钱,是站在空间上看,钱就是各种劳动力、付出所得的回报;
高级思维看钱,是站在时间上看,钱只是个数字,是流动的水,不用干活不用付出,只要找到合适的流动方式让它“转”起来,小溪变大海。一个字“炒”。
炒盲盒炒虚拟币炒葱炒蒜炒字画古董炒股票炒新能源共享经济概念炒地产…本质都一样!
在这个生意里,只需提前买入即将吹大的资产就可以了。
一番观点下来,我感觉整个人都通透了!怪不得人家能年轻轻就当行长,知识就是生产力啊!#职场真实故事计划#
我是@职场情报局 ,每天分享有趣有用有料的职场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