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怪象!年轻人用苹果,高管、老板却用华为!
突然发现一个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大部分公司中,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大都用的苹果,而中层、高层、大老板全部清一色华为,苹果手机价格一般在6000—7000,价格相对昂贵,确是大多数年轻人的喜爱,华为手机一般价格在3000—4000,价格相对便宜,却不受大多数年轻人的喜爱,反而现在是职场中高层对华为偏爱,那华为和苹果这两大手机相差在什么地方呢?苹果把一个产品做到如此受欢迎肯定有值得学习的地方,这是一个品牌的成功,但不排除现在有人仍然把使用苹果手机当作一种优越感,毕竟一部苹果手机要大几千块钱,也许有人会反驳苹果手机受欢迎是因为手机本来就好用,不卡能用很久,而安卓不行,然而科技在不断进步,国产手机的品质也越来越高,并不输给苹果,特别是华为更新鸿蒙后,以前安卓很多被诟病的地方也渐渐没了,说明苹果手机的系统优势也在被渐渐拉近!当然,没有人能强迫任何人用什么品牌的手机,但请记住越没有自信的人才越需要用“东西”来证明自己!
发表一下我的观点,苹果公司是一个很值得尊敬的公司,其当时的手机iPhone4、4S在哪个时期在手机领域属于顶尖水平,我想任何人在看到时都想拥有一部,也是深入人心的手机产品。反观国内,那个时期可能还是山寨丛生的时候,可是那样的差距下,依然有一大群手机企业在做手机,从早期的组装抄袭、山寨,到现在的研发、创新、引领。现在能够存活下来的没有一个不值得尊敬,因为他们适应了市场也填补了苹果手机注重的低端市场。可能有些人在讽刺国产手机外观不行,处理器不行,做工不行,打游戏不行。可这些产品却降低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使用门槛。让这些这人跟上了社会快速发现的步伐。像移动支付,直播带货,共享领域,微商等。在移动支付领域农村没有落下城市的步伐,可以说同步发展都不为过。如果说只有苹果就没有这样的结果。所以不光说做出最好产品的苹果伟大,国产手机企业同样伟大!就拿最简单的送礼来说,都是选华为那部折叠的,毕竟价格在那[捂脸]!别人用不用是一回事。两年前送的是苹果最新,一年前开始换华为保时捷,今年年初开始流行折叠,起码从这方面还是能感受到品牌影响力的。
你眼中的“富人”,可能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这样的人还在增多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个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更值得高兴的是,我国早已基本实现全面脱贫,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早就已经不是仅仅满足温饱的年代,如今人们除了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条件,也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消费。
金钱一直以来都是衡量财富的第一标准,过去人们在相亲的时候,由于双方的家庭实力都差不多,所以不会对对方提出过多的要求。
但是现如今,人们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开始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在相亲的时候,那些经济条件更好的人往往会更加吃香,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结婚的基础条件就已经变成了有房有车。
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你眼中的有钱人,可能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维持,更糟糕的是,这类人还在莫名其妙地增多。这种人也被人们称之为特殊的“穷人”,他们表面上看起来有房有车,但是实际上可能日子过得十分窘迫。
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家住在北京的赵先生在是一家企业的中层,月薪大约在两万元左右,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在家人的商议下,决定在北京的四环路购买一套学区房,为了拿下这套房子,他不仅花光了自己所有积蓄,就连父母的养老本都拿出来了,甚至还问亲戚朋友借了不少。
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向银行借了很大一笔贷款,于是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赵先生每天睁开眼第一件想起的事情就是自己背负的巨额房贷。尤其是孩子上学之后,为了培养孩子,赵先生的妻子为孩子报了很多补习班,这让原本压力就大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后来有一次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上,无奈之下,只能向已经退休的父母开口。
如今,赵先生当年买的那套价值一千万的房子已经升值,价值1300多万,这原本是天大的喜事,但是赵先生一家却怎么都开心不起来。因为到了今天,赵先生都还没有还完贷款,但是有什么办法,又不可能把房子卖了,所以只能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在现实生活中,大有如同赵先生一样的人,有着和赵先生一样的窘境,他们好像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有一份月薪两万的工作,妻子孩子都在身边,看起来幸福美满。但实际上,他们的日子真的过得潇洒吗?只不过是披着“富人”的外衣罢了,扒开这层纱布,里面的心酸苦楚可能只有自己知道。
可能有很多人不理解,既然赵先生一家的生活过得这么难受,如今房子已经升值,为什么不直接把房子卖了,这样一来不久白白挣300万吗?实际上真实情况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赵先生也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赵先生买的是一套学区房,虽然现阶段国家正在大力进行价格调控,国内的整体房价也有回暖的趋势,但是学区房的价值在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本身就是升值的存在,虽然就目前来看的确升值了300万,但其他位置的学区房也在升值,所以现在出手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除此之外,二手房的交易过程也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简单,二手房的交易过程中,会产生交易税和过户费的金额,并且房子的价格越高,这笔金额数字就越大。赵先生这套房现在值1300万,但是如果真的转让,到手肯定没有1300万,可能连1000万的本金都达不到,这样算下来,是非常吃亏的。
像这样倾尽所有去购买一套房,然后自己的生活拮据而又窘迫的尴尬现实,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绝对不止赵先生一个。
即使有房有车,拿着高额工资,但是实际上他们所有的资产都好像被冻结了一样,流转资金基本不存在。
很多人都知道把钱投入房地产是一条很难走到底的路,为什么大家还是要这样走呢?究其原因,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没有房子,很多事情就无法完成,比如结婚、生孩子。那么对于这样的“新型穷人”,你有自己的看法吗?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1916年,一些股东认为自己利润分得太少,便起诉了公司最大的股东福特。
但当福特面对法官的审问时,他只是淡淡地说道:“我的钱已经够多了,而赚钱只是顺便的事情。”
亨利福特在早期的时候就曾说过,他要制作一种廉价的汽车,让普通的工薪阶层都能买得起的汽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汽车只是富人所特有的物品,普通的人根本开不起汽车,但是福特就想做一款“服务大众”的产品。
福特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但在保持低价的同时,福特却不曾想过降低产品的质量。而这却引起了其他一些股东的不满。
于是,1916年,道奇兄弟对福特提起了诉讼,想以此逼迫福特给股东们分更多的利润。
但是福特并不愿意,在对方律师向福特提问的时候,福特的回答真是让人目瞪口呆。
律师:你说赚高利润是不对的,那为什么还在扩大规模?又为何还在继续下去?
福特: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参与者谋福利。
律师:什么福利?
福特:赚钱,换钱,并创造就业的机会,制造出老百姓都能开的汽车。
律师:不只这些吧,你是不是还说过,你的钱已经够多了,以后你要让福特汽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工人高工资,让大众获得低价汽车。
福特:我应该是说过,赚钱只是顺便的事。
律师:顺便?
福特:是的。
律师:但是你采取的方式是,你赚的钱够多了,你用高工资聘请工人,低价售出汽车,让大众享受低价汽车的福利。
福特:如果这些做好了,钱就会自动地到你的口袋里来,而不用担心会赚不到钱。
这些对话是福特和律师之间的,他的话让别人听上去就像是一个白痴,他也乐于这样做。
他不想做强盗似的资本家,他似乎更乐意为中层阶级做事情:降低汽车的价格,提高工人的工资,以及将工人工作的时间调至每周工作五天。
而福特的表现在大众面前是良好的,高大的。可是在商业角度,他违背了一个资本家的本性,他太慷慨了。
最终法院判定了福特作为大股东确实没有做到为其他股东谋取更大的利润,他被迫答应给股东更多分红,但实际上他作为最大的股东分的是最多的。
这也导致了,从那时起,福特将其他小股东的股权全部买了下来,对公司实现了全额控股,这一决策一直延续到今天。
美国人都喜欢福特T型车,其实也完全可以用“超爱”来表达他们对福特T型车的喜爱程度。但同时他们似乎更喜欢制造这型车的福特。
在普通大众的心中,仿佛福特时常在他们身边,他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当时的福特身价可以用亿万来计算,但福特从来没有让人觉得他比人高一等。
福特的家里甚至都没有佣人,他在曾经对人说过:“我喜欢吃土豆,我不想自己在扒土豆皮的时候,旁边有人笑话我。”
正是这样一位一直把普通民众放在心里的福特,才让人们对他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关于福特的故事,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影响美国历史的商业七巨头》这本书里,作者用叙述的手段将福特的一生写得清楚又详细,将一个商业巨才完完全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这本书中还讲述了其他六位影响了美国的商业巨头,虽然这本书看似是在写美国的企业家创业的故事,但其实他们也很像我们中国的草根创业者。
七位企业家的创业史构成了美国的商业简史,我们可以了解到美国19世纪初的经济崛起,同时也能学习到企业家为人处事的法则。